茲卡病毒感染症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國內今年首例茲卡個案現蹤,籲請民眾前往茲卡流行地區做好防 ...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2019)年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為 ... 目前個案症狀已改善,將居家隔離至2月25日,相關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地方衛生 ...按Enter到主內容區:::108年衛生福利部新聞2月新聞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08年衛生福利部新聞2月新聞國內今年首例茲卡個案現蹤,籲請民眾前往茲卡流行地區做好防蚊措施,返國落實「1+6原則」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建檔日期:108-02-20更新時間:108-02-20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2019)年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為中部10多歲本國籍男性,本(2)月5日至15日隨家人至越南胡志明市探親,14日出現發燒症狀,於15日返國入境時,經機場發燒篩檢站攔檢並採檢通報,於今(20)日確診;目前個案症狀已改善,將居家隔離至2月25日,相關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進行孳生源調查與清除,並給予個案及接觸者「1+6原則」之衛教。

我國自2016年迄今共21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多,分別為越南6例、泰國5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各2例,印尼、新加坡、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

2016、2017、2018年病例數各為13、4及3例。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疫情概況及我國與鄰國境外移入個案資訊,全球2015年起累計71國/屬地出現本土流行疫情;針對鄰近我國的亞洲地區,疾管署目前將持續具流行疫情或可能有本土傳播之泰國、越南、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及馬爾地夫等國,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另孟加拉、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印尼、緬甸等國曾有疫情,惟尚無證據顯示當地已阻斷病毒流行,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疾管署呼籲,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需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

離開流行地區後請落實「1+6原則」: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男女無論有無症狀,都應採取安全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延後懷孕至少6個月,並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三週。

民眾自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旅遊活動史並依法通報,以降低疫情風險。

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回上一頁本部簡介部長次長主任秘書行政組織本部單位及所屬機關使命願景及重大政策政策報導部徽設計說明最新消息焦點新聞真相說明公告訊息活動訊息招標資訊就業資訊便民服務部長信箱線上申辦服務專區表單下載諮詢服務專線政府出版品電子報訂閱專區相關問題Q&A常用查詢法令規章衛生福利法規檢索系統法規通報全國法規資料庫行政院公報資訊網反貪資訊網遊說法專區法規鬆綁衛教視窗宣導專區影音專區相關連結員工入口網回頁首



2. 茲卡病毒感染症Q&A-新北市衛生局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感染到茲卡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潛伏期通常為3至7天,最長可達12天。

典型症狀為發燒合併紅疹、關節疼痛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回首頁網站導覽English常見問答facebookfacebook首頁常見問答茲卡病毒感染症Q&A早產兒照護新北孕育寶app職場動健康,揪團一起動新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新北動健康八仙塵爆相關Q&A新北聯醫醫療補助其它新北市脊裂兒補助新北動健康Q&A醫療機構相關Q&A茲卡病毒感染症Q&A學童護眼方案專區寒流Q&A健康食譜行政相驗心理衛生長期照顧用藥安全藥政管理食品衛生醫事管理傳染病防治疫苗接種健康檢查菸害防制:::茲卡病毒感染症Q&A小中大1.什麼是茲卡病毒感染症?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virusinfection)是感染到茲卡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潛伏期通常為3至7天,最長可達12天。

典型症狀為發燒合併紅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紅眼),有時也有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等症狀。

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流行地區曾有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如急性多發性神經炎,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或免疫系統(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併發症,近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有關。

此外,由於自2015年5月以來,巴西的新生兒發生小頭畸形的案例數異常增加,推測與媽媽懷孕期間感染茲卡病毒有關。

2.什麼是小頭畸形?小頭畸形是依據新生兒的年齡、性別及出生時妊娠期之生長曲線,頭圍小於第3個百分位(3rdpercentile),且與身長、體重不成比例,經專科醫師評估為小頭畸形,或在出生後頭部停止發育的一種疾病。

小頭畸形是一種罕見疾病,通常每6,200-8,500名新生兒中,會有一名新生兒罹患小頭畸形。

如果小頭畸形伴有腦發育不良,則小頭畸形新生兒可能會有發育障礙。

評估新生兒是否有小頭畸形的方法是在出生24小時後測量嬰兒頭圍,將測量值與生長標準對照。

3.感染茲卡病毒會有什麼症狀?典型的症狀是發燒(通常是微燒)、紅疹、關節痛(主要是手和腳的小關節)或結膜炎等,其他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食慾不振、腹痛及噁心等。

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流行地區曾有少數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如急性多發性神經炎,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或免疫系統(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併發症,且巴西有孕婦產下小頭畸形新生兒之案例,近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有關。

4.茲卡病毒感染要怎麼治療?目前感染茲卡病毒並無抗病毒藥物可治療,建議依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並讓病患獲得充足的休息,可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解熱劑解除部分不適感,使用抗組織胺解除病患因為丘疹而造成的搔癢,並補充足夠的水分,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會自行痊癒,但如需退燒,請勿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任何非類固醇消炎劑(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

 5.茲卡病毒感染確診後,是否要做後續的追蹤檢查?個案確診後,應做以下追蹤採檢:1.尿液及血液:個案經檢驗確定感染茲卡病毒後,則後續採檢以間隔7日為原則,血液及尿液檢驗結果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則停止追蹤採檢。

2.精液:如果病患可提供精液檢體,則可採集發病後8週之檢體進行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

惟不論是否有進行精液之檢驗,病患均應採行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至少六個月。

6.感染到茲卡病毒後,有哪些事項需要注意?確定病例的防疫有以下措施:1.防蚊隔離:病人發病當天至發病後11天,或血液病毒核酸檢驗陰性之前,應避免被病媒蚊叮咬,住處應加裝紗窗、紗門,病人應睡在蚊帳內,離開蚊帳時應使用防蚊液。

2.安全性行為:男性和女性均應採取安全性行為至少6個月,若男性的性伴侶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至性伴侶分娩。

3.延後懷孕:女性建議延後至少6個月懷孕。

4.暫緩捐血:痊癒無症狀後28日或血液病毒核酸檢驗陰性,才可再捐血。

5.胎兒追蹤檢查:懷孕婦女應告知醫師流行地區活動史或相關暴露史,並每4週定期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以追蹤胎兒生長情形(懷孕婦女之茲卡病毒感染症通報與檢



3. 茲卡病毒

感染症状茲卡病毒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茲卡病毒茲卡病毒的電子顯微照片。

病毒顆粒的直徑為40奈米,具有外包絡緻密內芯。

(來源:美國疾控中心)病毒分類–未分級–:病毒Virus域:核糖病毒域Riboviria界:正核糖病毒界Orthornavirae門:黃色病毒門Kitrinoviricota綱:黃病毒綱Flasuviricetes目:黃熱病毒目Amarillovirales科:黃病毒科Flaviviridae屬:黃病毒屬Flavivirus種:茲卡病毒Zikavirus茲卡病毒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傳染病ICD-10A92.8eMedicine2500035[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茲卡病毒(英語:Zikavirus,ZIKV,新加坡譯作茲卡病毒,中國大陸譯作寨卡病毒,香港譯作寨卡病毒),是黃病毒科中之黃病毒屬,經由埃及斑蚊傳播,而使受斑蚊叮咬的人罹患茲卡病毒感染症(亦稱寨卡熱)[1]。

該病毒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因而得名。

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

過去只有少數人類個案的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2015年起茲卡病毒疫情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其中巴西甚至出現超過4,1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新生兒小頭畸形被懷疑與茲卡病毒相關,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政府都提出緊急因應措施[2]。

目錄1概述2感染症狀3傳播方式4參考資料5參見6外部連結概述[編輯]小頭畸形與正常比例圖茲卡病毒與登革熱,黃熱病,日本腦炎和西尼羅河病毒有親屬關係。

它會引發類似溫和的形式的登革熱的症狀,由休息與症狀治療,目前還無法通過藥物或疫苗來預防。

茲卡病毒經由母親傳染給孩子,新生嬰兒感染此病毒可能導致小頭畸形,而成人感染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包括格林-巴利症候群亦可能有所關聯。

在2016年1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了受影響的國家名單,包括強化注意事項,建議孕婦考慮推遲旅行的旅行指南。

其他國家的政府或健康部門也很快發出類似的旅行警告,而哥倫比亞,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薩爾瓦多,牙買加建議女性推遲懷孕,直到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風險。

茲卡病毒有包膜呈二十面體,就像是與它有親屬關係的其他病毒,並且具有不分段,單股正鏈RNA基因組。

這是與斯龐德溫尼病毒(Spondwenivirus)密切相關的病毒,是斯龐德溫尼病毒病毒進化枝兩種病毒之一。

該病毒最早在1947年4月由黃熱病研究所的科學家從被放置在一個籠子中的獼猴分離出,地點在烏干達,維多利亞湖附近的茲卡森林[3]。

隨後在1948年1月在同一地點,從非州斑蚊第二次被分離出來。

在1952年當猴子出現發燒症狀,研究人員從它的血清中分離出傳播病原體,這是第一次描述為茲卡病毒。

在1968年它首次從奈及利亞人分離出來。

從1951年到1981年人類感染的證據是從其他非洲國家如中非共和國,埃及,加彭,獅子山,坦尚尼亞和烏干達,以及在亞洲的部分地區,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都有報導。

茲卡病毒有非洲裔和亞洲裔兩個譜系。

演化學研究顯示,在美洲蔓延的病毒與法屬玻里尼西亞的菌株密切相關。

茲卡病毒的完整基因組序列已經公布。

從最近序列調查初步結果,在公共領域發現了一個在非結構蛋白1密碼子可能的變化,這可能會增加在人體中病毒複製的速度。

感染症狀[編輯]茲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並不為人所知,但可能為幾天。

其病症與登革熱等其它蟲媒病毒感染相似,包括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眼窩痛以及頭痛。

這些症狀往往較輕,持續2-7天[3]。

2013-2014年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發生了首起茲卡病毒病疫情,當時還同時出現了登革熱疫情,國家衛生當局在此期間報告稱,格林-巴利綜合徵出現非正常上升[3]。

格林-巴利症候群是身體免疫系統侵襲部分中樞神經系統而出現的病情。

它可由多種病毒引起,並可影響任何年齡的人。

尚不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該症候群。

主要症狀包括肌肉無力,胳膊和腿酸麻



4. 茲卡病毒快問快答!6問讓你不擔心

更新日期:2020/2/25 更新內容:疾管署今(25)日公布國內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患者是一名北部40多歲男子,...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其他疾病茲卡病毒快問快答!6問讓你不擔心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瀏覽數80,7112016/02/16·作者/陳俊辰·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更新日期:2020/2/25更新內容:疾管署今(25)日公布國內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患者是一名北部40多歲男子,一月底前往泰國旅遊,二月回國後陸續出現喉嚨痛、出疹、骨頭痛等症狀數度就醫,經檢驗後於昨日確診感染茲卡病毒。

究竟茲卡病毒的傳染途徑為何?感染後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如何預防?關於茲卡病毒的6大疑問,一起來了解。

(社群中心)-----(以下為原文)Q:茲卡病毒怎樣傳染?A:主要透過蚊子叮咬而感染,台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

由於約八成的成人感染者沒有明顯症狀,疾管署提醒,在流行地區可能因輸血感染,也有可能發生母嬰間垂直傳染。

另外,也有報告指出茲卡病毒會透過性行為傳染。

美國疾病管制局公布針對懷孕婦女的防疫建議指出,孕婦有性行為時,其男性伴侶如有帶有茲卡病毒的疑慮,應使用保險套,以降低病毒傳給女方的風險。

Q:現在哪些地方是疫區?A:強烈建議孕婦應暫緩前往第二級警示地區(可至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查詢),若不得不去則務必嚴格防蚊。

疾管署表示,離開流行地區後請落實「1+6原則」: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男女無論有無症狀,都應採取安全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延後懷孕至少6個月,並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三週。

Q:哪些人有感染茲卡病毒的風險?A:由於蚊子不會挑選特定對象,在流行地區,任何人都可能會被帶病毒的病媒蚊叮咬,沒有茲卡病毒抗體的人就會被感染。

孕婦及準備懷孕的婦女因可能生下小頭症嬰兒,尤其要特別注意。

Q:感染茲卡病毒有什麼症狀?A:約八成成年人無明顯症狀,若出現症狀則普遍是發燒(通常是微燒)合併斑丘疹(皮膚腫起並出現紅斑)、關節痛(主要是手和腳的小關節)或結膜炎(眼睛發紅),其他常見有頭痛、後眼窩痛、厭食、肚子痛和噁心反胃等,只要多補充水分、適當休息,約1週後就會自然痊癒。

巴西小頭畸形症嬰兒的案例大量增加,流行地區也有病例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例如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syndrome,GBS),人體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造成發炎,初期有肢體無力、手腳刺麻感等症狀,大多數患者症狀先出現在兩腿,再蔓延到手臂〕或其他免疫失常問題〔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免疫系統攻擊血小板,凝血功能遭破壞,皮下出現大片紫紅色瘀青或斑點〕。

目前國際學界已有共識,認為感染茲卡病毒與GBS、小頭症及其他胎兒腦部嚴重缺陷具有因果關係。

Q:從哪些地方回來的孕婦建議做檢查?A:去過已列為第二級警示國家的孕婦需考慮到婦產科檢查胎兒狀況。

懷孕婦女若到過這些地區,而且在旅遊期間或回國後2週內出現疑似症狀,除了通報並採檢送驗,可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確定是否發生小頭畸形或顱內鈣化等問題。

若到過這些地區但沒有發生疑似症狀,則不需採檢送驗,但可考慮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以評估及確認胎兒是否有小頭畸形等狀況,若有異常則再進一步採檢送驗。

圖示來源:疾管署提供Q:怎麼預防茲卡病毒感染?A:茲卡病毒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沒有特效藥,仍以避免被病媒蚊叮咬最重要,例如穿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選擇有紗門紗窗的住處、掛蚊帳等,返國後主動留意健康狀況,若有任何疑似症狀,應趕快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

如有相關疑慮,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茲卡病毒資訊。

廣告什麼是肚子痛(腹痛)?肚子痛在醫界可能更常使用「腹痛」一詞,腹部是胸部以下與骨盆以上的廣大區域。

腹痛較為嚴重的成因可能是腹部中的內臟出現感染性問題而引起,輕微的成因是因為腹部肌肉出現受損時,也都有可能引起腹痛。

腹痛的成因較...由康健知識庫提供深入了解什麼是頭痛?頭痛是各種疾



5. 茲卡病毒感染症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感染內科 謝旻翰主治醫師(107年6月). 茲卡病毒(Zika virus)是屬於黃熱病毒屬,主要透過蚊子叮咬來傳播疾病。

最早於1947年時,在烏干達發現。

 「慢性疾病」專刊2018.06第38卷1期執行編輯:盧柏樑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茲卡病毒感染症【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感染內科  謝旻翰主治醫師(107年6月)茲卡病毒(Zikavirus)是屬於黃熱病毒屬,主要透過蚊子叮咬來傳播疾病。

最早於1947年時,在烏干達發現。

當時茲卡病毒主要是在猴子之間傳播。

於1952年後才開始有人類受到茲卡病毒的感染,但多為零星的案例。

直到2007年後,才在數個太平洋小島上發生過較大規模的群突發。

而會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則是到了2015年在巴西發生大規模的流行,並發現孕婦感染後,會有較高的機率生出小頭症的嬰兒。

茲卡病毒主要透過斑蚊傳染,尤其是埃及斑蚊。

此傳播方式和登革熱、屈公病及黃熱病相同。

因此,分佈的地區也以熱帶國家為主,包括: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及多數的太平洋島國。

除了透過病媒蚊傳染,茲卡病毒也可以透過輸血傳染,或透過母子垂直傳染,由媽媽傳染給胎兒。

同時,也有案例報告顯示,茲卡病毒可以透過性行為傳染給性伴侶,甚至在症狀開始之前,就可以透過性行為傳染給對方。

茲卡病毒的潛伏期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約3到7天會發病。

臨床症狀亦和登革熱類似,如:發燒、皮膚紅疹、結膜炎、肌肉及關節痠痛、全身倦怠及頭痛。

然而,太多數的患者並不會產生臨床症狀,或只有輕微的症狀。

茲卡病毒感染症確有兩項嚴重的併發症。

第一,若是孕婦感染茲卡病毒,會有較大的機會生下小頭症的嬰兒。

小頭症是胎兒在懷孕中即停止腦部的發育,或出生後頭部無法持續發育,而影響嬰兒後續的腦部發展。

其次,茲卡病毒感染的患者較有機會發展成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syndrome),而導致患者四肢癱瘓,甚至死亡。

診斷上,僅能收集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做實驗室的檢驗。

治療方面則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因為大多數茲卡病毒感染症的患者並無症狀或症狀輕微,故多數不需要治療。

而目前亦沒有針對茲卡病毒可以使用的抗病毒藥物或疫苗,故若患者症狀嚴重,也是以症狀緩解為主。

由於沒有適當的抗病毒藥及疫苗,因此在疾病的預防上也更顯重要。

其中包括有懷孕婦女應儘量避免前往流行地區;若前往流行地區應著長袖長褲,使用蚊帳及防蚊噴劑等。

而自流行地區返國後,不論有無臨床症狀,1個月內暫緩捐血,6個月內均應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的性行為,同時也建議至少延後6個月懷孕。

台灣目前沒有茲卡病毒感染症的本土病例,但在2016年及2017年分別有13個及4個境外移入個案。

因為,茲卡病毒的傳染途徑和登革熱相似,而台灣亦有多次登革熱大流行的情況,故我們更應該格外小心茲卡病毒的傳染。

若是前往流行國家應注意防蚊措施,並於回國後做好自主管理。

同時,平時的住家環境也應清除室內外的積水容器,以避免病媒蚊孳生。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聯絡信箱│網頁維護:[email protected]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2013KMUHAllRightsReserveda建議使用IE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



6. 你/妳為什麼要知道茲卡病毒感染症?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 ...網站選單首頁醫院介紹單位介紹就醫資訊網路掛號高齡友善暨長期照護人才招募教學研究:::你目前位置: 首頁衛教資訊感染管制室你/妳為什麼要知道茲卡病毒感染症?你/妳為什麼要知道茲卡病毒感染症?  茲卡病毒感染症簡介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virus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

目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

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致病原茲卡病毒(Zikavirus)為黃病毒(黃病毒科、黃熱病毒屬)的一種,是一個有包膜、二十面體、單股正鏈RNA病毒,長度約為10,794個鹼基,主要是經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vectorbornedisease),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彌猴體內分離出來,而第一位被報導的人類感染者是在1954年的奈及利亞,首次群聚事件發生在1978年的印尼,而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的群聚疫情,使此疾病受到注意。

其發病機制一般認為是透過病毒在侵入處附近的樹突細胞(dendriticcells)複製,之後被攜帶至血流和淋巴結。

 流行病學茲卡病毒被發現後,經過了半世紀,大多只在非洲及亞洲發現散發的人類病例,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為全球首度於亞洲及非洲以外之地區發生,才對這疾病有比較多的認識。

最近一波疫情則是開始於2013年10月的玻里尼西亞等南太平洋島嶼地區,其後在2015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巴西東北部出現本土的茲卡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為美洲地區首例,2016年1月,疫情擴增至中、南美洲數十個國家/屬地,包括巴西、哥倫比亞、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墨西哥、巴拉圭、蘇利南、委內瑞拉、宏都拉斯、巴拿馬、法屬馬丁尼克、法屬圭亞那、波多黎各、海地等皆出現本土疫情。

茲卡病毒感染症在2015-16年疫情快速蔓延,流行區域跨越美洲、大洋洲、東南亞地區及非洲,影響全球逾70國。

全球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於2017年初開始逐漸趨緩,WHO提醒各國對於茲卡病毒感染症應做長期應變整備。

茲卡病毒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

臺灣於2016年1月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病例。

 傳染窩目前的直接證據,是過去曾在非洲綠猴(Cercopithecusaethiops)及赤猴(Erythrocebuspatas)上分離出病毒,認為是由斑蚊屬的病媒蚊和靈長類動物形成病毒傳播循環,但由於在斑馬、大象、水牛及齧齒類動物都有分離出該病毒,因此詳細病毒傳播過程仍待進一步研究。

在2013年發生於玻里尼西亞的疫情證實人類為確定的傳染窩之一。

 傳染方式茲卡病毒的傳染方式有以下幾種: 1.病媒蚊傳染:如果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經過約3至7天的潛伏期後(最長可達12天)開始發病。

感染者在發病第1天至發病後7天為病毒血症期,此時如果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經過約15天左右,病毒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這一個人就會感染茲卡病毒。

在臺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這2種蚊子均曾有文獻報導在野外捕捉到帶有茲卡病毒的成蚊,因此確定是病媒。

其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

其中埃及斑蚊的胸部背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彎曲條紋)的白色縱線及中間一對淡黃色的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造成積水的地方;白線斑蚊胸部背側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

斑蚊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此時外出時要特別留意做好防蚊措施。

2.性行為傳染:茲卡病毒感染者可透過性行為把病毒傳給其性伴侶,有文獻報告指出,已在人類精液中發現茲卡病毒,且已有數起茲卡病毒透過性接觸傳染的案例。

3.母嬰垂直傳染:部分研究發現茲卡病毒可能躲藏於胎盤及存在於羊水中,可經由母嬰垂直傳染。

4.輸血傳染:此外,由於約有80%的



7. 茲卡病毒感染症Q&A(含懷孕婦女注意事項)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感染到茲卡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潛伏期通常為3至14天。

典型症狀為發燒合併紅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紅眼),有時 ...首頁傳染病與防疫專題傳染病介紹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茲卡病毒感染症茲卡病毒感染症Q&A(含懷孕婦女注意事項)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登革熱登革熱登革熱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致醫界通函登革熱地圖(建議使用Chrome瀏覽器操作)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病媒蚊高風險地區重要指引及教材治療照護病媒蚊資料病媒蚊資料病媒蚊資料臺灣地區埃及斑蚊分布鄉鎮現況埃及斑蚊藥效試驗結果病媒蚊密度調查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畫疫情報導Q&AQ&AQ&A基礎篇防蚊篇防疫篇就醫治療篇屈公病屈公病屈公病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致醫界通函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重要指引及教材治療照護Q&A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畫疫情報導茲卡病毒感染症茲卡病毒感染症茲卡病毒感染症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致醫界通函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茲卡本土疫情國家/屬地前往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旅遊注意事項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邊境檢疫強化措施因應Zika疫情各國邊境檢疫措施重要指引及教材治療照護茲卡病毒感染症Q&A(含懷孕婦女注意事項)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畫疫情報導瘧疾瘧疾瘧疾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重要指引及教材治療照護Q&A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畫疫情報導西尼羅熱西尼羅熱西尼羅熱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西尼羅熱病毒流行區重要指引及教材治療照護Q&A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歷年研究計畫疫情報導流行性斑疹傷寒流行性斑疹傷寒流行性斑疹傷寒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統計資料查詢重要指引及教材治療照護Q&A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疫情報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致醫界通函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重要指引及教材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Q&A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畫疫情報導傷寒傷寒傷寒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重要指引及教材治療照護傷寒及副傷寒Q&A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劃疫情報導副傷寒副傷寒副傷寒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重要指引及教材治療照護傷寒及副傷寒Q&A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劃疫情報導桿菌性痢疾桿菌性痢疾桿菌性痢疾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致醫界通函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抗藥性監測報告重要指引及教材Q&A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劃疫情報導阿米巴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致醫界通函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重要指引及教材Q&A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劃疫情報導霍亂霍亂霍亂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重要指引及教材治療照護霍亂Q&A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研究出版研究出版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劃疫情報導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重要指引及教材治療照護預防接種預防接種預防接種A



8. 茲卡病毒感染症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最早在1947年於 ...茲卡病毒感染症FacebookLine列印取得短網址回上一頁取得短網址×網址複製關閉複製衛生福利部中華民國105年2月2日部授疾字第1050100179號公告修正「傳染病分類及第四類與第五類傳染病之防治措施」,並自即日生效。

茲將「茲卡病毒感染症」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五類傳染病。

衛生福利部108年3月29日衛授疾字第1080100423號公告修正「茲卡病毒感染症」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二類傳染病,並自108年4月1日生效。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virus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

目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

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疾病資訊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致醫界通函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茲卡本土疫情國家/屬地前往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旅遊注意事項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邊境檢疫強化措施因應Zika疫情各國邊境檢疫措施更多...重要指引及教材傳染病病例定義暨防疫檢體採檢送驗事項茲卡病毒感染症防治工作手冊茲卡病毒感染症防治計畫茲卡病毒感染症核心教材2016年公共衛生聯合年會專題討論資料更多...治療照護病人及接觸者之處理病人之治療照護有茲卡病毒暴露史之孕婦注意事項(通報、檢驗、胎兒追蹤檢查)懷孕婦女之茲卡病毒感染症通報與檢驗流程圖更多...茲卡病毒感染症Q&A(含懷孕婦女注意事項)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更多...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畫疫情報導更多...:::網站導覽隱私權保護資訊安全著作權聲明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雙語詞彙電子報署長信箱10050臺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6號MAP電話:02-2395-9825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全年無休免付費)聽語障服務免付費傳真:0800-655955國外可撥打+886-800-001922(自國外撥打回國須自付國際電話費用)Copyright©2019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Allrightsreserved.本網站建議使用IE10以上版本瀏覽器及以1920x1080解析度,以獲得最佳瀏覽體驗。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提供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https://www.ndc.gov.tw/cp.aspx?n=32A75A78342B669D)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