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妳為什麼要知道茲卡病毒感染症? | 茲卡病毒感染症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 ...網站選單首頁醫院介紹單位介紹就醫資訊網路掛號高齡友善暨長期照護人才招募教學研究:::你目前位置: 首頁衛教資訊感染管制室你/妳為什麼要知道茲卡病毒感染症?你/妳為什麼要知道茲卡病毒感染症?  茲卡病毒感染症簡介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virus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

目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

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致病原茲卡病毒(Zikavirus)為黃病毒(黃病毒科、黃熱病毒屬)的一種,是一個有包膜、二十面體、單股正鏈RNA病毒,長度約為10,794個鹼基,主要是經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vectorbornedisease),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彌猴體內分離出來,而第一位被報導的人類感染者是在1954年的奈及利亞,首次群聚事件發生在1978年的印尼,而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的群聚疫情,使此疾病受到注意。

其發病機制一般認為是透過病毒在侵入處附近的樹突細胞(dendriticcells)複製,之後被攜帶至血流和淋巴結。

 流行病學茲卡病毒被發現後,經過了半世紀,大多只在非洲及亞洲發現散發的人類病例,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為全球首度於亞洲及非洲以外之地區發生,才對這疾病有比較多的認識。

最近一波疫情則是開始於2013年10月的玻里尼西亞等南太平洋島嶼地區,其後在2015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巴西東北部出現本土的茲卡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為美洲地區首例,2016年1月,疫情擴增至中、南美洲數十個國家/屬地,包括巴西、哥倫比亞、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墨西哥、巴拉圭、蘇利南、委內瑞拉、宏都拉斯、巴拿馬、法屬馬丁尼克、法屬圭亞那、波多黎各、海地等皆出現本土疫情。

茲卡病毒感染症在2015-16年疫情快速蔓延,流行區域跨越美洲、大洋洲、東南亞地區及非洲,影響全球逾70國。

全球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於2017年初開始逐漸趨緩,WHO提醒各國對於茲卡病毒感染症應做長期應變整備。

茲卡病毒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

臺灣於2016年1月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病例。

 傳染窩目前的直接證據,是過去曾在非洲綠猴(Cercopithecusaethiops)及赤猴(Erythrocebuspatas)上分離出病毒,認為是由斑蚊屬的病媒蚊和靈長類動物形成病毒傳播循環,但由於在斑馬、大象、水牛及齧齒類動物都有分離出該病毒,因此詳細病毒傳播過程仍待進一步研究。

在2013年發生於玻里尼西亞的疫情證實人類為確定的傳染窩之一。

 傳染方式茲卡病毒的傳染方式有以下幾種: 1.病媒蚊傳染:如果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經過約3至7天的潛伏期後(最長可達12天)開始發病。

感染者在發病第1天至發病後7天為病毒血症期,此時如果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經過約15天左右,病毒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這一個人就會感染茲卡病毒。

在臺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這2種蚊子均曾有文獻報導在野外捕捉到帶有茲卡病毒的成蚊,因此確定是病媒。

其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

其中埃及斑蚊的胸部背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彎曲條紋)的白色縱線及中間一對淡黃色的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造成積水的地方;白線斑蚊胸部背側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

斑蚊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此時外出時要特別留意做好防蚊措施。

2.性行為傳染:茲卡病毒感染者可透過性行為把病毒傳給其性伴侶,有文獻報告指出,已在人類精液中發現茲卡病毒,且已有數起茲卡病毒透過性接觸傳染的案例。

3.母嬰垂直傳染:部分研究發現茲卡病毒可能躲藏於胎盤及存在於羊水中,可經由母嬰垂直傳染。

4.輸血傳染:此外,由於約有80%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