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快問快答!6問讓你不擔心 | 茲卡病毒感染症

更新日期:2020/2/25 更新內容:疾管署今(25)日公布國內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患者是一名北部40多歲男子,...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其他疾病茲卡病毒快問快答!6問讓你不擔心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瀏覽數80,7112016/02/16·作者/陳俊辰·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更新日期:2020/2/25更新內容:疾管署今(25)日公布國內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患者是一名北部40多歲男子,一月底前往泰國旅遊,二月回國後陸續出現喉嚨痛、出疹、骨頭痛等症狀數度就醫,經檢驗後於昨日確診感染茲卡病毒。

究竟茲卡病毒的傳染途徑為何?感染後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如何預防?關於茲卡病毒的6大疑問,一起來了解。

(社群中心)-----(以下為原文)Q:茲卡病毒怎樣傳染?A:主要透過蚊子叮咬而感染,台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

由於約八成的成人感染者沒有明顯症狀,疾管署提醒,在流行地區可能因輸血感染,也有可能發生母嬰間垂直傳染。

另外,也有報告指出茲卡病毒會透過性行為傳染。

美國疾病管制局公布針對懷孕婦女的防疫建議指出,孕婦有性行為時,其男性伴侶如有帶有茲卡病毒的疑慮,應使用保險套,以降低病毒傳給女方的風險。

Q:現在哪些地方是疫區?A:強烈建議孕婦應暫緩前往第二級警示地區(可至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查詢),若不得不去則務必嚴格防蚊。

疾管署表示,離開流行地區後請落實「1+6原則」: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男女無論有無症狀,都應採取安全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延後懷孕至少6個月,並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三週。

Q:哪些人有感染茲卡病毒的風險?A:由於蚊子不會挑選特定對象,在流行地區,任何人都可能會被帶病毒的病媒蚊叮咬,沒有茲卡病毒抗體的人就會被感染。

孕婦及準備懷孕的婦女因可能生下小頭症嬰兒,尤其要特別注意。

Q:感染茲卡病毒有什麼症狀?A:約八成成年人無明顯症狀,若出現症狀則普遍是發燒(通常是微燒)合併斑丘疹(皮膚腫起並出現紅斑)、關節痛(主要是手和腳的小關節)或結膜炎(眼睛發紅),其他常見有頭痛、後眼窩痛、厭食、肚子痛和噁心反胃等,只要多補充水分、適當休息,約1週後就會自然痊癒。

巴西小頭畸形症嬰兒的案例大量增加,流行地區也有病例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例如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syndrome,GBS),人體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造成發炎,初期有肢體無力、手腳刺麻感等症狀,大多數患者症狀先出現在兩腿,再蔓延到手臂〕或其他免疫失常問題〔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免疫系統攻擊血小板,凝血功能遭破壞,皮下出現大片紫紅色瘀青或斑點〕。

目前國際學界已有共識,認為感染茲卡病毒與GBS、小頭症及其他胎兒腦部嚴重缺陷具有因果關係。

Q:從哪些地方回來的孕婦建議做檢查?A:去過已列為第二級警示國家的孕婦需考慮到婦產科檢查胎兒狀況。

懷孕婦女若到過這些地區,而且在旅遊期間或回國後2週內出現疑似症狀,除了通報並採檢送驗,可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確定是否發生小頭畸形或顱內鈣化等問題。

若到過這些地區但沒有發生疑似症狀,則不需採檢送驗,但可考慮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以評估及確認胎兒是否有小頭畸形等狀況,若有異常則再進一步採檢送驗。

圖示來源:疾管署提供Q:怎麼預防茲卡病毒感染?A:茲卡病毒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沒有特效藥,仍以避免被病媒蚊叮咬最重要,例如穿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選擇有紗門紗窗的住處、掛蚊帳等,返國後主動留意健康狀況,若有任何疑似症狀,應趕快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

如有相關疑慮,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茲卡病毒資訊。

廣告什麼是肚子痛(腹痛)?肚子痛在醫界可能更常使用「腹痛」一詞,腹部是胸部以下與骨盆以上的廣大區域。

腹痛較為嚴重的成因可能是腹部中的內臟出現感染性問題而引起,輕微的成因是因為腹部肌肉出現受損時,也都有可能引起腹痛。

腹痛的成因較...由康健知識庫提供深入了解什麼是頭痛?頭痛是各種疾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