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切除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皮膚血管瘤@ 常靚外科診所網站院長鍾侑谷-

除了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可自行消退外,餘皆須經手術矯治之(開刀或雷射,視狀況而定)。

皮膚血管瘤的危害取決於血管瘤的類型、部位、面積大小、組織成分和生長態勢 ...常靚外科診所網站院長鍾侑谷--美容外科狐臭(電動旋轉刮刀頂漿腺刮除術)、美容相關手術、植髮及微整型之介紹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012120932皮膚血管瘤?皮下腫瘤&血管瘤鍾侑谷 【警語】內文之醫療手術畫面含有血跡、標本及局部外生殖器,儘管已用馬賽克做模糊處理,仍不適合兒童及青少年觀看,若有醫療上需要,仍須由家長觀看研究。

【提醒】術前狀態因人而異,術後狀況將因個人體質與照護而有所差異。

【建議】請將閱讀介面由手機版轉為電腦版,即可取得完整分類與內容,有助於您的資訊搜尋。

  皮膚血管瘤是血管異常增生或血管擴張所造成的良性腫瘤,常見於皮膚或皮下組織。

皮膚血管瘤可分為鮮紅色斑痣(葡萄酒狀痣)、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靜脈型血管瘤(芭樂狀)、混合型血管瘤(同時出現兩種或以上血管瘤徵狀)等四種。

不論哪一類型的皮膚血管瘤都是出生時就有的,只是有的因為出生時只有一小紅點(如微血管型血管瘤),而很容易沒被發覺。

除了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可自行消退外,餘皆須經手術矯治之(開刀或雷射,視狀況而定)。

皮膚血管瘤的危害取決於血管瘤的類型、部位、面積大小、組織成分和生長態勢等,若生長在功能部位,如眼球、舌頭、手指、足趾、陰莖、陰蒂及關節等,會有影響該部位功能之虞。

血管瘤的治療難度隨著面積越大而增高,所引起各種併發症與後遺症的風險也相對越大。

所有的皮膚血管瘤只要不會造成日常生活上的困擾或沒有潰爛發炎,都可以選擇不做任何醫療治療、保持原狀。

  鮮紅色斑痣(葡萄酒狀痣)屬平面型態,餘三類型皆為立體型態。

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於出生時僅有一小紅點狀,3個月大時會突然以高速率變大,6~9個月是微血管型血管瘤的成長高峰期,9~12個月為成長平原期,接下來就會開始慢慢消失,回復到出生時的狀態,因此,除非期間有潰爛、發炎的現象,否則不需任何手術,只須等待其自然回復。

另外三種皮膚血管瘤的狀態於出生時即已定型,爾後會隨著生長速率而放大比例,不會像微血管型血管瘤(草莓狀)那麼讓人驚慌。

一般鮮紅色斑痣(葡萄酒狀痣)乃以雷射矯正之,而靜脈型血管瘤(芭樂狀)、混合型血管瘤則須透過手術方得以矯治。

★頸後靜脈型血管瘤(芭樂狀)手術個案  上圖2張照片為術前照片,本案患者出生時頸後方即有靜脈型血管瘤(芭樂狀)血管瘤,屬靜脈型血管瘤個案,由圖可見該血管瘤很大,約6×5×5cm大小,不僅已妨礙其頸部活動與睡姿,且其表層持續有皮破潰爛的現象,須手術矯治。

若不儘早手術,恐將因感染、發炎而致發生敗血症。

  手術時須全身麻醉,以3-0可吸收線由血管瘤的正中央穿過,把血管瘤整個吊起拉高,因血管瘤很會流血,所以整個手術過程須使用電燒針做為切除工具,先沿著血管瘤底部的註記切開一圈(圖A-1)。

然後再繼續往下、往內切(圖A-2&3)。

圖A-4已將整顆顯露於頸部外的血管瘤剝離至皮下組織處(黃色箭頭),然,此種血管瘤的根部長得很深,已埋入皮下組織內,所以須往皮下組織內繼續進行切除(圖A-5)。

整個過程須小心注意避免碰到頸動靜脈。

  就是因為有血管(稱為餵養血管)供給養份,血管瘤才得以滋長,所以須找出根部的餵養血管,將餵養血管中的靜脈(圖B藍色圈中黑黑的地方,就是電燒靜脈後的痕跡)電燒之,動脈(黃圈處)則保留並結紮之,才不會形成血腫。

至此血管瘤方謂之切除乾淨,右2小圖為切除後的血管瘤之正反面,右上圖為血管瘤的外部(即術前看到的部分),右下圖為血管瘤的根部。

  因為血管瘤長得大又深(圖C-1),因此拿掉血管瘤後的傷口會很大很深,所以不能直接縫合,否則組織液會堆積在皮下,造成傷口裂開而無法癒合。

本個案須對傷口做修剪(飾)與重建,術後頸後方才能達美觀之效。

先以龍膽紫做註記出欲修飾的輪廓(圖C-2),然後仔細地剪去多餘之皮層與組織(圖C-3~6),之所以要修成兩頭尖尖的橢圓形狀,是因為這樣傷口縫合後始能平順服貼於皮膚,才不會造成術後傷口的頭尾兩端翹翹的,如狗耳朵狀般突兀地立於頸後方。

現今外科手術追求的不僅是矯正病徵,還需要美化外觀,粗糙的手術技巧對於患者來說也算是一種霸凌。

  接著進行傷口的重建,因為傷口太深,所以須由內而外



2. 輕鬆揮別惱人血管瘤

透過染料雷射治療技術,不僅輕鬆揮別困擾,也可打通人際關係,建立美好新生活。

「這種手術,在精神層面上的療癒效果,大於實際的血管瘤去除」台北慈濟醫院整型外科 ...       /整型外科  主題:輕鬆揮別惱人血管瘤內容在健保支持下,消除血管瘤,不再是麻煩事。

透過染料雷射治療技術,不僅輕鬆揮別困擾,也可打通人際關係,建立美好新生活。

「這種手術,在精神層面上的療癒效果,大於實際的血管瘤去除」台北慈濟醫院整型外科主任洪凱風指出,血管瘤的後遺症,有一大部分其實來自於人際關係;隨著年紀增長,血管瘤或多或少會讓人因此受到排擠。

最常發生血管瘤的,是兒童。

身體上任何部位皮膚,臉、頭皮、四肢或身軀等,都可能出現,甚至連內臟也有過例子。

有人只長一處,有人則好幾個部位同時有多個血管瘤。

根據全球統計,新生兒的血管瘤發生率,約介於1%~2.6%之間。

其中,日本約為0.8%,而我們台灣,以2003年的資料為例,21萬個新生兒中有2000個的血管畸形,屬於血管瘤的則為1:3。

大部份的血管瘤長在皮膚,呈暗紅色,皮面皺如草莓,有人因此稱它為「草莓記」。

草莓型血管腫瘤,多為微血管所構成。

正常而言,它會在小嬰兒初生後長在身上,隨後慢慢擴大,直到六個月時,面積最大片;所幸,一兩年內,這印記多會自動消失。

這是因微血管很細小,血的流動較慢,容易栓塞,有些血管瘤就是栓塞嚴重、缺血後自行委縮。

血管瘤的困擾,主要有礙外觀。

不過,若瘤長在一些重要部位,會影響功能,例如眼皮上的血管瘤就可能影響眼睛閉合﹔而鼻孔或呼吸道內的血管瘤,則會阻礙呼吸,口腔內的血管瘤會影響進食,在肛門則是排便問題嚴重。

至於血管瘤生長在肌肉、內臟、顱內,引發的問題更大了!血管瘤若太大,血流量大,心臟負荷會因而過重,導致心臟衰竭;此外,也可能破壞血小板,引發血小板過低而出血。

還有一種血管瘤,比較少見,有二種:「海綿型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

前者,通常長在皮下深層組織,由較粗的血管形成鼓鼓的腫瘤,不過從表面皮膚看來,一切正常,觸感有些軟軟;後者,混合著微血管及粗血管兩種,其特性是兩者的混合。

這類血管瘤,不會自行消退,得靠手術切除才行。

血管瘤治療計畫,得參考瘤的大小、位置、種類,還有患者年齡而定。

草莓狀血管瘤不需太費力,只要定時觀察其變化情況,就能掌握治療效果;除非,瘤長的部位影響功能,或外觀實在不雅,就必須積極治療。

血管瘤如想徹底切除,外科手術應是優先考慮的方法。

一旦面臨無法切除的狀況,或切除過程風險高,則可考慮局部類固醇或其他藥物注射。

(2006.11.28)隱私權保護政策         慈濟醫學中心版權所有轉載圖文請先徵得同意Copyright◎2005TzuChiMedicalMission.Allrightsreserved.



3. 血管瘤竟然也有惡性的?小心這種會長大的「肉瘤」!

目前當然還是以手術切除為主,不過切除的預後還是皮膚血管瘤較好,5公分以下切除,5年存活率還可以到一半左右;但有些人的腫瘤不大,卻已經發生淋巴 ...Skiptocontent大部分的血管瘤都是良性的,但還是有非常非常少部分的血管瘤是惡性、會增生的腫瘤,稱為「血管肉瘤」,也是軟組織腫瘤的一種。

而且這樣的癌細胞可以透過血管流遍全身,造成多器官的轉移,而且速度很快,所以如果發現血管肉瘤,最好要趕快處理。

血管肉瘤是什麼最常出現的血管肉瘤在皮膚上,佔所有皮膚惡性腫瘤的5%左右。

另外常出現血管肉瘤的是肝臟跟脾臟這2個血流豐富的器官,但比例都在肝臟、脾臟本身腫瘤的1%以下,尤其是脾臟,全世界只有幾十例左右;但由於血管肉瘤容易轉移,所以在確立診斷的時候,可能腦、肝、脾、肺、骨骼等地方都發現癌細胞。

血管肉瘤的發生是來自於血管內皮細胞的突變,會把血管撐起一個像是鵝蛋或是飛梭的橢圓形,如果是在皮膚上,就會看到一個暗沈的突起,小的時候看起來跟曬斑、老人斑、痣很像,也不會痛,但隨著腫瘤慢慢長大,會開始滲血、潰瘍,但很可能被當成自己抓破的痣而忽略就醫。

而肝臟跟脾臟的血管肉瘤,在初期也不會有太多痛感,但可能會慢慢開始出現貧血、消化不良的症狀,容易疲倦、覺得累、食慾不振等;等到腫瘤大到擋住血管通道之後,就會開始疼痛、發燒,甚至產生腹水,而且進展速度非常快速,這時去照超音波,可能會發現血管有腫瘤,但在幾個月之後就會發現有轉移的現象。

血管肉瘤的治療成效不佳目前當然還是以手術切除為主,不過切除的預後還是皮膚血管瘤較好,5公分以下切除,5年存活率還可以到一半左右;但有些人的腫瘤不大,卻已經發生淋巴轉移,5年存活率就只剩下20%左右,差距非常大,所以如果頭上、臉上,或是身體皮膚任何一處出現不明的腫瘤,建議馬上到皮膚科就診。

至於肝臟跟脾臟的血管肉瘤,因為肝臟跟脾臟周圍血管、神經豐富,切除腫瘤本身就很困難,再加上手術切除時多半都已經轉移,所以預後非常差,病程也非常快,可能幾個月就有生命危險,比一般的肝癌或是脾臟腫瘤還要惡性得多。

而對於血管肉瘤,化療、放療的效果都非常差,所以如果能在初期早點發現、開刀是最好的。

建議如果摸到皮膚上有腫瘤,或是在超音波上看到有疑似腫瘤的東西,一定要就醫、跟醫師好好討論如何處理。

延伸閱讀身體長出這種肉瘤、而且越變越大,竟然是罕見的癌症!你身體裡有這顆不定時炸彈嗎?提防血管瘤的潛在威脅肚子上突起一塊軟軟的⋯脂肪瘤是腫瘤的一種嗎?連剛出生的嬰兒都會得癌症,孩子最易罹患這6種癌文/盧映慈圖/盧映慈圖片來源:freepikHeho熱門文章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Delta變異株更像重感冒2021-06-292.整理包/打疫苗前後一定要注意的7件事!打疫苗前該吃什麼、普拿疼該什麼時候吃?2021-07-183.COVID-19/機師風波國內防疫措施需加嚴嗎?指揮中心:目前沒有影響2021-09-044.快訊/新北幼兒園群聚足跡曝!曾至台北車站、基隆、宜蘭、板橋全聯2021-09-075.北市疫情/不跟進新北升級防護!柯文哲:請大家還是要落實二級防疫政策2021-09-08影音健康【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Heho微動畫】盤點8種腳部不舒服可能的身體徵兆!2021-03-05【OL悄悄話】常覺得自己身體贅肉多?2動作矯正姿勢讓體態更好看2021-08-25更多影音熱門關鍵字標籤不節食減肥乳酸菌伸展操優格免疫力可可味噌咖啡咖啡因基礎代謝奇異果家庭主婦循環心血管懶人瘦身打掃抗發炎按摩掰掰袖核心運動淋巴深蹲清洗清潔清潔劑減肥減重瘦小腹瘦腿瘦身瘦身操發酵食品納豆肌肉鍛鍊肝病肝硬化肥胖膳食纖維膽固醇運動醋降血壓非酒精性脂肪肝食慾黑巧克力關注Heho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4. 好心肝故事/小提琴家林孟穎健檢驚見18公分血管瘤

手術完成時,醫師將切下來的血管瘤給我先生看,竟然比我的臉還大!很慶幸切除了。

」國家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林孟穎小姐,有著音樂家沉靜優雅 ...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第88期出刊日:2019-10-15返回上一層好心肝故事/小提琴家林孟穎健檢驚見18公分血管瘤生平第一次做全身健檢,才知道肝臟內長了大型血管瘤,撰稿/陳淑卿 手術完成時,醫師將切下來的血管瘤給我先生看,竟然比我的臉還大!很慶幸切除了。

」國家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林孟穎小姐,有著音樂家沉靜優雅的氣質,陳述著這段意外歷程,笑著說:「先生說以後不敢吃豬肝了!」42歲的孟穎從未做過健康檢查,2018年底,國家交響樂團安排團員至好心肝健康管理中心做健檢,團員好評推薦,她雖然自覺身體狀況良好,但由於姐姐30幾歲就因大腸癌轉移肺、腦病逝,從未做過健檢的父親,2018年5月發現胃癌已晚期,有鑑於這些家族史,覺得應該把握這次機會,並加選無痛腸胃鏡檢查,與同為團員的先生安排於11月5日一起做健檢。

第一個檢查項目就是腹部超音波,劉泮甫醫師仔細地掃描多次後說:「林小姐,您的肝臟有顆大腫瘤,但應該是良性血管瘤,會幫您轉診追蹤。

」孟穎回想:「當時我對血管瘤完全沒概念,醫師凝重但溫柔的表達讓我不感驚慌,健檢醫護人員的暖心陪同,讓我安心順利地完成其他檢查。

」切除70%的肝,恢復良好經好心肝健康管理中心安排轉診至臺大醫院,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血管瘤,約18公分大,因是良性,醫師評估切或不切皆可。

孟穎一度猶豫,但考量留著可能越長越大,且活潑的4歲女兒常會奔向媽媽懷抱,擔心不小心撞擊有破裂的危險,決定手術切除。

「外科吳耀銘醫師說,雖是罕見病例,但對這個手術很有信心,要我不用擔心。

」因孟穎工作時間關係,安排2019年1月16日手術,切除肝右葉、膽囊及左肝的一部份,切下來的血管瘤實際上達20幾公分。

要取出這大型血管瘤,L型傷口長達20多公分,術後兩日內無時無刻劇痛,形容比生產還痛。

因當時母親要照顧住院中的父親,先生忙於工作,婆婆幫忙帶小孩,孟穎只能自我照顧,在看護的陪伴下,聽從醫囑勇敢努力地下床走動,第三天後逐漸地復原。

幸好恢復狀況良好,13天後順利出院。

孟穎說:「因為肝臟切除比較大,吳耀銘醫師本來擔心會肝衰竭,但他很貼心的等到我恢復到穩定時,才告訴我他的擔憂,讓我從開刀前到出院後都沒有擔心害怕的感覺!」切除70%的肝臟,是什麼感覺?「右腹腔塌陷、空空的,但過陣子,器官似乎就自行調整了位置。

」孟穎回想,國中時合唱老師教的腹腔呼吸法,是要把氣深吸到肚子,但總感覺氣吸不下去,上腹腔好像有什麼東西卡住了;懷孕時常覺得喘不過氣,生產後摸腹腔是腫大的,一直以為是產後肥胖,還曾穿塑身衣,但擠壓的感覺更加不舒服。

最明顯的是長年不明原因的腹脹感,在手術後消失了。

她猜測,這些症狀可能跟血管瘤過大有關。

感謝好心肝迅速轉診、貼心陪伴孟穎說,自己並沒有B、C肝,也很少看醫生,若非此次做全身健檢,根本不知道身體內藏了這麼大的血管瘤。

同時,評估肝腫瘤做腹部電腦斷層時,發現右肺小結節,進一步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所幸無礙,只需每半年追蹤。

「好心肝的健檢轉診非常貼心迅速,發現問題並轉診治療是健檢後最重要的一環,特別感謝朱慧敏護理師一路的陪伴安排,讓我很放心。

」「以前就常聽說許金川教授很有愛心、很照顧病人,我只是個小小的病人,許教授還到病房來看我,真的非常感動!」孟穎感激地說:「千萬不要自以為身體好就不做健檢,希望好心肝可以幫助許多像我這樣的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臨床上罕見,慶幸做健檢才能發現。

 《圖說:林孟穎小姐(左)特別感謝好心肝朱慧敏護理師(右)的貼心陪伴,讓她倍感安心。

》【醫師的話】大型肝血管瘤,手術需評估諮詢/楊培銘(本會總執行長、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是肝臟內血管不正常增生所形成,真正的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也不會惡化成肝癌。

肝血管瘤的大小,可從0.5公分至20公分不等,以5公分以下佔大多數,只有極少數會長到10公分以上。

多數的血管瘤是無症狀的,民眾多半是做健檢時或接受影像學檢查才發現。

若血管瘤較大,可能因為壓迫附近器官而產生腹痛、腹脹等不適感。

肝血管瘤破裂的機會微乎其微,除非剛好長在肝臟表面且體積很大,或受到外傷碰撞,否則不必過於擔心會破裂。

 如果沒有合併其他症狀,對肝血管瘤定



5. 世界先進副總劉啟光主動脈瘤破裂驟逝!該如何預防?

只要有血管的地方就可能有血管瘤,而血管瘤會致人於死,是因為血管破裂,出血然後休克。

雙和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中毅解釋,血管本來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迷思破解世界先進副總劉啟光主動脈瘤破裂驟逝!主動脈瘤破裂致死亡率極高 該如何預防? 收藏圖片來源/康健雜誌瀏覽數488,1582016/08/01·更新日期2021/02/02·作者/李宜芸·出處/康健雜誌第213期放大字體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行政副總經理劉啟光昨(1)日因主動脈瘤破裂,送醫搶救不治,享壽63歲。

劉啟光上週還出席經濟部有關增產車用晶片的會議,驟逝消息傳出震驚科技業。

什麼是主動脈瘤?主動脈瘤破裂前幾乎沒有症狀,該如何避免?只要有血管的地方就可能有血管瘤,而血管瘤會致人於死,是因為血管破裂,出血然後休克。

雙和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中毅解釋,血管本來是直條狀,異常地鼓起來成了瘤的形狀,就是血管瘤。

血管分成動脈與靜脈,也因此有動脈瘤跟靜脈瘤之分。

目前醫學上對於靜脈瘤的定義籠統,下肢的靜脈曲張、痔瘡都是靜脈擴張、鼓起,算是血管瘤的一種;有些肝硬化突然大出血的病人,也都是食道靜脈血管鼓得很大、變成瘤狀物,破裂出血。

而動脈血管瘤可能發生在各個部位,包括胸主動脈、腹主動脈以及心臟上的3條冠狀動脈,還有肝臟、膝蓋後面或骨盆腔內都可能長出血管瘤,李中毅說。

檢查出主動脈瘤,需半年~1年追蹤1次較危險的胸、腹主動脈瘤,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是健檢發現,但一旦破裂可能奪命,所以仍要積極治療。

「動脈瘤95%沒有症狀,多半都是意外發現,」李中毅指出,許多人是排便出了問題想檢查大腸,結果照了腹部超音波意外發現腹主動脈瘤;或者咳嗽以為是肺癌,結果電腦斷層意外發現胸主動脈瘤,「台灣一年約有800~1000例胸腹主動脈瘤,不算少見,許多名人如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死於這個疾病。

」李中毅提到,外科手術很多原則是沒有症狀就不需積極治療,然而動脈瘤是沒有症狀卻要積極治療,「是不定時炸彈。

」腦血管瘤5大警訊!立即自我檢測關於肝血管瘤,你需要知道的都在康健知識庫!他進一步解釋,動脈瘤要依照各部位的動脈直徑來估計,大於正常直徑的1.5倍就算是動脈瘤。

以腹主動脈瘤為例,一般成人血管直徑平均2公分(直徑會因身高不同,而男性會比女性多約0.2公分),若大於3公分就認為是動脈瘤;超過5公分就需要手術治療;10公分以上的動脈瘤則是隨時都可能破,「(動脈瘤)就像氣球愈吹愈大,氣球也就愈來愈薄、容易破,」李中毅比喻。

廣告也因此,若健檢意外檢查出動脈瘤,建議每半年~1年追蹤1次,觀察成長的速度;長得快接近手術條件時,就要縮短追蹤時間點。

而針對過大的動脈瘤,目前治療多半是將導管從鼠蹊部的股動脈置入,在動脈瘤處放支架。

主動脈瘤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但依舊有辦法避免。

胸主動脈瘤破裂時,因為大血管是沿著脊椎走,所以會在背後脊椎骨出現疼痛、呼吸困難;而腹主動脈瘤破裂時,症狀會出現無法忍受的肚子痛、血壓低、冒冷汗,甚至休克。

有血管瘤應控制血壓、血脂「外科以前稱主動脈瘤破裂為九死一生,九成的人會過世。

台灣過去傳統開刀有七成死亡率,現在即使用支架處理,也還有四~五成死亡率,」李中毅說。

看起來可怕,但主動脈瘤大多有共同原因,如高血壓、高膽固醇、抽菸、壓力大、老化等。

李中毅建議,有高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的族群,可以詢問醫生是否需要檢查動脈寬度,甚至在定期健康檢查腹部超音波時,請檢驗師或醫生多幫忙量一下動脈寬度。

動脈瘤是有可能與之共存。

李中毅指出,一發現動脈瘤,就應認真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問題,有抽菸也要戒菸,若有家族遺傳就要定期檢查,不生氣、不熬夜勞累都是避免動脈瘤無限擴張的方法。

「我有碰過幾年都沒有長大的動脈瘤,病患是可以和它和平共處,」李中毅說。

廣告相較於主動脈瘤的危險性高,另一種血管瘤則是許多人健康檢查照腹部超音波時會發現的「肝臟血管瘤」。

肝臟血管瘤絕大多數是良性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胰科主治醫師范泉山強調,這些肝臟血管瘤「絕大部分是天生且良性,不需過度擔心。

」范泉山解釋,有血



6. 體檢發現了這种血管瘤,該怎麼辦?

肝臟血管瘤屬於良性腫瘤,手術切除(血管瘤切除術)是很有效的方式,也是根治的方法,患者手術切除後預後良好。

對於瀰漫性的肝血管瘤, ...全球癌症新聞體檢發現了這种血管瘤,該怎麼辦?09/06/2020JojoHuang全球癌症新聞文|楊志英菠蘿近年來,體檢中被查出肝臟血管瘤的人越來越多。

看到報告中出現了“瘤”這個字,很多人感到緊張害怕,擔心自己生了非常嚴重的疾病,其實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

肝臟血管瘤不是惡性癌症,而是肝臟裡最常見的良性腫瘤。

肝臟血管瘤的患者非常多,據文獻報導,5-7%的人群都有。

大家感覺身邊查出肝臟血管瘤的人越來越多,一個重要原因是體檢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儀器越來越靈敏,因此找出了很多無症狀的小血管瘤,其特點是臨床無症狀,病程長,生長慢,症狀輕。

對於這類小腫瘤,通常並不需要激進治療,而是推薦定期復查。

事實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的肝臟血管瘤需要治療,絕大多數肝臟血管瘤對健康並沒有影響。

具體哪些情況需要處理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肝臟血管瘤的那些事兒。

什麼是肝臟血管瘤?肝臟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以30-50歲多見,女性多於男性。

尤其是直徑>5cm的肝血管瘤中,女性發病率顯著高於男性。

這很可能和雌激素能促進血管瘤發展有關係。

但大部分肝臟血管瘤體積較小,患者無任何症狀,偶然在體檢時發現。

年齡與發病率有一定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大,發病率有所增加,到40-60歲時達高峰,隨後有所下降。

血管瘤的生長速度也與年齡相關,30-40歲為血管瘤生長速度的最高峰,50歲以後血管瘤生長速度減慢,到了60歲以上,有的甚至會自動消退。

肝臟血管瘤怎麼確診?目前超聲是常用的體檢手段,患者的肝臟血管瘤多是由超聲檢查發現的。

但普通超聲檢查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難以明確病灶性質是否為血管瘤,仍需進一步檢查增強的影像學檢查,如:增強CT、增強核磁或是造影超聲。

經過增強影像學檢查確認為肝臟血管瘤後,可以定期通過超聲檢查,觀察病灶的大小變化即可,而不用每次復查都做增強影像。

肝臟血管瘤需要治療麼?怎麼治療最好?肝臟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療與其體積大小和臨床症狀有關,絕大多數肝臟血管瘤體積小且不引起任何症狀,因此不需要治療。

一般5cm以下的肝臟血管瘤很少引起症狀,5-10cm的肝臟血管瘤,不同位置可能產生的症狀不一樣,需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治療,而直徑在10cm以上的血管瘤,大多數均需要治療。

血管瘤治療的重點在於緩解症狀,以及控制巨大或者多發性的瘤體破裂出血可能,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治療帶來的風險。

對有爭議的,包括無臨床症狀的患者,切勿過度治療,帶來不必要的並發症和副作用。

肝臟血管瘤應該怎麼治呢?目前對肝臟血管瘤還缺乏成熟而嚴格的診治標準,即使在醫學界,也存在著很多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

這導致了多種治療方法同時存在。

肝臟血管瘤屬於良性腫瘤,手術切除(血管瘤切除術)是很有效的方式,也是根治的方法,患者手術切除後預後良好。

對於瀰漫性的肝血管瘤,或者無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也可以考慮肝移植。

對於其他的治療方式:如介入栓塞等,我們建議患者慎重使用。

哪些特殊人群需要單獨對待?剛才說了,通常我們建議血管瘤比較大,或者出現症狀的患者治療。

但每個人情況不同,需要單獨分析。

對於有些特殊人群,選擇可能和大眾會不同。

比如,對於年齡大於60歲病人,因為血管瘤很可能不再生長或生長較慢,因此是否要需要手術,會更加謹慎。

反之,由於肝血管瘤生長和激素有關,可能在妊娠期增大加快,分娩時可致破裂大出血,因此對青年女性巨大的肝血管瘤,應積極手術切除。

另外,對於從事劇烈運動者,比如拳擊手、足球運動員等,由於擔心運動衝擊造成的腫瘤和血管破損,也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等等。

總而言之,肝臟血管瘤屬於良性,並不可怕。

如果您體檢發現自己有肝臟血管瘤,不用緊張,請到醫院肝膽專科就診。

經增強影像確診為血管瘤後,如果血管瘤體積小且沒有症狀,只需定期復查超聲就好了,如果病灶較大或者有別的風險,那建議找有經驗的醫生,檢查後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多數也都能治愈。

*本文旨在科普癌症背後的科學,不是治療方案推薦。

如需獲得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