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現象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擁抱內在小孩 從創傷和解離談起

部落格分類《蛹保安康》《蛹恆放映室》《日常觀察》《黑暗心理學》《心理師ONAIR》《蛹保安康節目》近期活動心理測驗早期療育企業員工講座/諮商TAGS標籤人脈品牌完美主義COVID-19口碑隱喻生存解離創傷焦慮失落價值愛自己行動心理師行動臨床心理師保障社會支持失敗童話2020.07.18擁抱內在小孩──從創傷和解離談起分類:《蛹保安康》文/徐佩鈴諮商心理師 當你看到「創傷」和「解離」這幾個字眼,想到的是什麼呢?受虐、車禍、人格分裂……??一般人對於「創傷」的理解,大多聯想到天災人禍,在倖存者身心烙下的傷痕,甚至是創傷後壓力症。

而關於「解離」,可能就想到多重人格,或是「24個比利」這樣的故事。

你可能不知道,生活中的小事件,其實可以形成創傷經驗。

 而正是那些微不足道、一再重複的日常,尤其是童年時的人際互動(特別是大人和孩子的關係),形塑了我們對自己的觀感、對世界的態度,影響了我們怎麼度過此生。

至於解離,其實是連續向度的現象,從輕微的恍神、做白日夢,到無法專注於當下,最後是所謂的解離症。

 解離是為了適應困境我們把那些成長過程中,反覆遭受的人際創傷,稱之為「複雜創傷」,有別於單一事件(例如地震)所導致的「單純創傷」。

孩子必須仰賴大人才得以生存,如果這些孩子依靠並信任的大人們,長期帶給孩子恐懼或「只是」情感疏離,對孩子來說都是痛苦,而被迫置身於無可逃脫的困境(沒有你,我活不下去;但和你在一起,我也不知怎麼活)──這正是創傷的本質。

為了因應此進退不得的兩難,受創者發展出連續向度解離的機制,來適應此困境,好讓自己還能存活,而付出的代價則是失去和自己內在想法與感受的連結,或是失去與此時此刻、外在環境的連結。

有些孩子長大後,可以察覺到自己隱隱好像還有某些部份潛藏,卻不是那麼清楚,所以也就無法控制或調整自己的反應。

有些人沒意識到自己的許多面向,在別人的眼裡十分矛盾。

這些都是未經整合的內在衝突,源自於當初想要保護自己以適應外界、讓自己好好活下去的運作機制,我們把它叫做「結構性解離」,表示人格結構有了分裂。

 內心是否住著受傷的小孩?童年早期和大人們在互動中的點點滴滴,形塑了孩子的人格。

倘若需要保護孩子的大人,同時也是造成恐懼情緒或焦慮不安的來源,這些創傷經驗將影響孩子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及性格發展。

如果你家的孩子非常乖,在聚餐的場合不像別家的孩子那麼皮、滿場跑來跑去,而是坐在那裏不動、面無表情、眼神空洞,這可不是甚麼好消息。

說不定他心裡充滿悲苦、敢怒不敢言,只能讓自己麻痺、感覺不到這些難受的感覺。

如果你為了謙虛,常在別人讚美你家孩子時,說一堆孩子的缺點,你家孩子大概會認為你不喜歡他、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

如果你擔心孩子不能出人頭地,不時挑他/她毛病,罵他/她哪裡做得不好,成績少一分打一下,那麼你的孩子可能自認沒價值、一無是處,越無助就越無力、沒辦法用功,因此你更生氣,責罰得更用力,形成惡性循環。

 或許你會說,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呀!那麼,會不會你自己的內在,也有個受傷的小孩?所以,你把全部精神投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比你更好、不要重蹈你的覆轍、受你曾受的苦?可惜,孩子可能正在重蹈你的覆轍、受你所受的苦。

因為,潛意識裡,你或許也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沒有價值、永遠都不夠好。

這樣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真正被愛、有價值、他/她是夠好的! 或許你會說,不然就不要管孩子了吧,才不會給他/她壓力。

自由、放任、無所作為和漠不關心,對孩子來說,很難分得清楚。

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與關愛,而不是不被理會。

遭受疏忽比起被虐待,更容易形成解離反應。

 當個適任的家長,真的好難!在學習如何管教孩子之前,先好好照顧自己,才有辦法了解到孩子的需求。

 先學會照顧好自己無論你有沒有小孩,都可能希望被身邊的人愛、被誰賞識。

這時候,仍須得回到自己的內在,好好接觸那位渴望被疼惜的小小孩,修復曾受過的傷。

這樣,才可以在有人愛你、讚賞你時,感受到對方的愛與欣賞,而能真正接收到這份心意、感到滿足。

否則,可能會一再錯過你所渴求的,在怨嘆之餘,又不斷追尋,而萬分疲憊空虛。

在關係中受的傷,可以從另一段關係中修復──前提是,這段關係要能夠具有修復性。

假使你不敢、或是不知如何碰觸內在的傷,不妨嘗試尋求專業協助~你值得幸福!  參考書籍EMDR兒童治療:複雜創傷、依附和解離



2. 解離型疾患

但因解離型疾患很容易被誤診為鬼附現象,故我們從廣義的「精神疾病」觀點,將它併入討論。

解離(Dissociation)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人格被分開。

一個整合 ...文/蔡茂堂  依照早期精神醫學對人粗略的分法,可將人分成3類:正常人即是他的思想、情感、意識、行為在大多數人可接受的範圍;精神官能症患者,即是具有對他干擾很大的心裡症狀(如心情緊張,睡不著覺……等)的人。

但他尚能維持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的功能(如,母親能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等),並且對此症狀有病感識(Insight),願意主動尋求醫師協助;精神病患則是他的心裡困擾以明顯的干擾到他的日常生活角色功能的運作,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有病了。

  解離型疾患(Dissociativedisorder)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種。

所以按照精神醫學的分法,它不應該歸為在鬼附與精神病的主題當中。

但因解離型疾患很容易被誤診為鬼附現象,故我們從廣義的「精神疾病」觀點,將它併入討論。

  解離(Dissociation)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人格被分開。

一個整合的人即是將他的過去記憶、現在身份、知覺與運動功能皆統整得很好。

解離型疾患發病時的特點是,對過去記憶、現在身份、知覺與運動功能整合作用部分或完全喪失。

  這類疾患通常是心因性,亦即它發作的時刻與創傷事件(traumaticevent)、無解難題或人際困擾有關,而且病患常用這類症狀來解決他的創傷、困難或人際困擾,以為他帶來原發性利益(難題因疾病緣故,有某種程度的改善)或次發性利益(因疾病帶來相關的好處或所謂副作用)。

這類疾患發病型態也可很清楚地找到精神動力學的象徵意義。

  例如,有對即將論及婚嫁的情侶,某日相約在咖啡屋見面,湊巧女友提前至咖啡屋,猛然撞見她的男朋友和另一位穿著入時女孩同坐喝咖啡而且狀極親熱,女友怒火中燒,急忙趕向前去想給男友顏色瞧瞧,也讓那位女孩認識這個男生的真面目。

當他正提起手來揮之將去時,發現她的手突然不動,男友見狀趕忙送去急診,但醫生卻查不出什麼毛病來,這種情形即是叫「解離」。

這位女友她的解離症狀是右手不動,即右手所有的運動功能皆不見了,但是又查不出糖尿病或中風等現象。

  上述的例子,從精神動力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意思的。

這位女友見到男友和另一個女孩約會時,心中受到很大的創傷──被傷害,對男友的感覺也很「矛盾」(一方面很愛他,即將和他結婚,另一方面也很恨他)對自己反應感到很矛盾,不知道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做出恰當的反應,所以在她沒有辦法用言語思想來解決這個艱難,就用上解離,一解離問題也解決了,這就是典型地以解離症狀來獲得原發性利益的例子。

這位男友若因此對女友產生罪惡感而想以百依百順來彌補她,則是這位女友因疾病得到次發性利益。

所有疾病皆有其次發性利益,尤其在解離型疾患更是如此。

另外在戰爭期間很著名的例子是,有些士兵扣扳機的手指容易麻痺(稱為battleneurosis),亦可為士兵帶來豐厚次發性利益(以傷兵身份遣送回後方)。

解離型疾患的分類心因性失憶症(PsychogenicAmnesia)是指患者對新近重大事件(如創傷、喪親)因震撼過大不堪回首而產生部分性選擇性遺忘,或暫時性(通常1至2天)將記憶解離,使其不出現在意識中。

喪失記憶的部分通常以事件為起點,稱為前行性失憶(AnterogradeAmnesia)這與因車禍而喪失記憶的不同在於,心因性失憶症常是對同段時間內的記憶,有選擇性的遺忘,而且可藉催眠恢復。

  心因性遊走(Psychogenicfugue),是患者忘了我是誰,而後到他處旅行,並可能以另一人格狀態而生活下來。

有點類似雙重人格,只是另一個人格消失了。

偶而因喚起過去記憶的刺激物出現(如遇到同時代的老鄉)而恢復過往的記憶,並對這種現象感到吃驚。

  心因性木僵症(Psychogenicstupor)的解離情況則是將與人有關特點完全解離,而像一個植物人幾乎無法對外界刺激有反應或作出動作,所以需強制灌食或倒尿才能存活。

另外有3種疾病,如憂鬱、緊張型、精神分裂症及彌留前的半昏迷狀態也很容易造成類似心因性木僵症的情況,需小心分辨。

  恍惚或附身狀態(TranceorPossessionstate)是以暫時喪失個人人格,且對外界之認知或感覺縮小(如乩童起乩,不怕刀劍割傷),不易對外界溝通,並伴隨有反覆性



3. 鏡子裡的陌生人~談心理治療自我統合

安傑所經驗,是輕微的解離現象,嚴重時即所謂的解離性身分疾患(多重人格疾患),事實上解離(Dissociative)是一種健康的調適性防衛機制,幾乎所有人在面 ...    鏡子裡的陌生人~談心理治療自我統合                          精神科 楊仁豪臨床心理師 安傑是一個在政府單位工作的人,來到治療室起因自覺記憶不佳,常抱怨必須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及快速換裝的表演者,例如:主管要我擔任大活動的策劃人,我就要表現很強硬、當我壓力大時,有時照鏡子,覺得鏡子裡住著一個陌生人,哪真的是我嗎?、有時我覺得我是在遠處旁觀自己,好像看自己演電影,我無法感受到感覺、覺得自己身體失去知覺,覺得好像做一個很空洞的夢等。

安傑所經驗,是輕微的解離現象,嚴重時即所謂的解離性身分疾患(多重人格疾患),事實上解離(Dissociative)是一種健康的調適性防衛機制,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沈重壓力或生死威脅時都會有此反應,誠如921集集地震,經歷到地震威力的民眾,所出現短暫震驚、驚嚇、麻木的解離經驗,而過一段時間就慢慢復原。

因此,正常人在生命沒有立即危險的情況下,也會有輕微的解離現象,肇因於自己的內在無法整合內心不同面貌,以及內心與現實生活會出現內在角色混淆與衝,當角色混淆衝突時,很容易影響我們的情緒,最後也讓生活的人際關係變調,如同安傑的遭遇經驗,自己成了鏡子裡的陌生人。

 我們內心與生俱來很多不同的角色與特質,而這些特質、角色是從小到大不斷經由學習或人際相對的角色互動而來,諸如在家庭裡一個女性要扮演多重角色,而我們卻必須精熟各種角色的變換、扮演,這些角色是需要花費相當大量精力、能量,若未能有效的處理角色難為及調整人際關係,久而久之會讓耗盡所有的能量,最後演變成情緒問題,甚至形成憂鬱的狀態。

這些角色扮演的難為與人際關係問題、狀況是很需要時間去統合與調整,但由於,我們的人際文化著眼於別人的需求為重、忽略自己的需求,同時忙碌的生活習慣也不允許讓我們花太多時間去整理,進而演變被接腫而至的壓力與別人的需求為重的生活文化擠壓,剝奪我們身心靈進行健康調整的機會,而讓我們呈現耗竭、混亂,最後形成憂鬱疾患的發生。

 照顧別人是重要的,但是先照顧自己,才有力量去照顧別人啊! 心理治療就在這樣的時空條件下,除提供自我照顧、自我成長、調整人際角色的服務,並給予一個安全、嘗試「紓解」、反省整合的空間,並透過治療師包容、接納式的「瞭解」互動而成。

治療者如同心靈捕手,運用同理的聆聽和注視瞭解方法,再適當地利用回應、指出矛盾、情緒反映等熟練的治療技巧與語言訊息。

在這種情感交流建立的信任關係下,真正的情緒療癒才能發生,轉而達成治療的目標。

而治療目標著眼於整合所有的內心力量,達到自我整合。

 心理綜合學的創始者,學者阿沙鳩里(Assagioli)是這樣形容心理治療的自我統合:要義為「我們早已擁有所需的一切,不太需要太多外在力量,我們的任務就在如何組合他們,發揮其用而已。

如果我們看到的始終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部分,則任何一樣東西都顯不出存在的意義,但這些部分一旦統一,新的東西便出現,他的本質絕不會是那些單獨的部分所能顯示出來的。

」 有時內心的困頓是來自於被某個角色長期所主宰,要解決這樣的困頓,就必須成為所有角色的主宰,適當分配角色的出現,而不是被某個角色長期所主宰,當我們主宰所有的角色,人生就會像是萬花筒,當搖動萬花筒時,那些彩色的玻璃碎片只是一堆普通的碎花而已,可是當你抓穩萬化筒望去,它形成極美的圖案。

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亟需我們有一個空間,來整合、抓穩自身內心所有的角色力量,突破所有的困頓、開創自在、璀璨的生命! 建議閱讀書目:鏡子裡的陌生人(張老師文化出版)明日之我(光啟出版社)   



4. 發病時最具戲劇效果的精神病~解離症

解離症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八種精神、行為方面的異常症狀,民眾不妨留意一下: ... 幻覺不像一般精神病患會出現的幻覺現象,而是很明顯地裝出答非所問的樣子。

健檢專案健康促進最新消息線上預約報告查詢客服中心啟新電子週報      發病時最具戲劇效果的精神病~解離症 前陣子某位知名週刊女記者,在一個座談性節目中突然出現類似起乩的動作,事後她自稱可能被神佛附身所致,但還是引來許多爭議和不解。

醫界表示,雖然不知該位女記者是否真被神佛附身而出現類似起乩的動作,但是如果發現自己或周遭的親友,經常出現莫名其變聲、自言自語、恍惚、失憶或出現起乩動作時,小心是罹患「解離症」所致。

 解離症是一種罕見的精神疾病,在一般人口中,盛行率約只有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左右,首次發病年齡通常在35歲以前,很少在40歲以後才發病的病例。

解患解離症會出現哪些症狀? 解離症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八種精神、行為方面的異常症狀,民眾不妨留意一下:失憶 患者突然失去一段過去的記憶,經檢查卻找不出致病因。

癡呆 突然無法自行料理一些簡單的生活細節,如穿衣不會扣釦子、不會綁鞋帶、不會自己吃飯、大小便失禁、不認得親人...等。

漫遊 活在一個自我的世界裡,不但失憶,連人格也改變了。

這類患者往往在幼年時與父母的互動就有障礙,且是自殺率最高的一群。

木僵 患者全身不動,像僵硬了一般,而且沈默不語,完全不理會周遭的一切...。

附身 突然好像被一種莫名的精神力量附身,如起乩、反覆一種莫名的動作或語言。

幻覺 不像一般精神病患會出現的幻覺現象,而是很明顯地裝出答非所問的樣子。

多重人格異常 行為舉止異於常人;好像在一個身體上住著許多不同的靈魂;一會兒自命清高、一會兒又做出令人髮指的行為。

歇斯底里 出現躁動不安、莫名哭喊或昏倒、嘔吐等症狀,但卻找不到致病因。

罹患解離症該如何治療? 醫界表示,解離症患者通常是基於某些因素(例如:因案被關的人想要保外就醫、想忘掉一些痛苦回憶、逃避責任、引人注目、逃避兵役),才會藉由上述八種不同的症狀,「故意」凸顯自己有病的假象。

因此,解離症的患者雖然稱自己的病有多嚴重,但卻不像其他疾病患者有關心自己病情的積極反應,反而是一種對病情漠不關心的表現。

此外,罹患憂鬱症、焦慮症、轉化症等精神疾病時,也會出現類似解離症的症狀。

 所以解離症的治療,首先須找出是否因器質性疾病所致,如長腫瘤、癲癇所造成的人格異常、失憶、肢體不自主的活動;或檢查是否有憂鬱症、焦慮症等其他精神方面疾病。

如果確定沒有罹患上述疾病,則可以積極幫解離症患者找出其發病的心理因素,給予鼓勵、支持,並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心理障礙,必要時再給予藥物及物理治療。

啟新電子週報保健知識+新冠肺炎+運動篇+飲食篇+指壓篇+保健篇+寶貝篇+銀髮篇自我健康評估+心理篇+親密篇+孕婦篇+兒童篇+症狀篇+日常運動篇+日常生活篇健檢服務個人專案體檢正確的健康概念企業健檢職場活力動起來學校體檢健康e起來保險體檢安心服務健康促進專業規劃健康訊息保健知識本站資訊僅供參考,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仍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文章圖片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快速回覆,讓你健康,讓你問!我們重視您提供的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線上諮詢,寫下您的訊息與聯繫方式,我們將由專人立即回覆您.



5. 憂鬱症不會好注意看看解離症吧!

以下簡介幾種可能平常會出現,但是較少被注意到與解離有關的現象。

1.解離性憂鬱: 憂鬱好了又來,有人因此懷疑抗壓性太差. 許多診友有持續型憂鬱症,有些同時 ...孩子親師溝通親子溝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青少年憂鬱症拒學網路成癮妥瑞氏症婦女更年期懷孕生理期離婚與單親婦女藥物資訊銀髮長者用藥安全老年憂鬱症失智症瞻妄音樂課程分享藝術藝療小說藝療文章分享心理創傷心理創傷創傷後壓力症解離邊緣性人格創傷知情EMDREMDR介紹經驗分享文獻分享講座活動情緒焦慮憂鬱躁鬱強迫症恐慌自律神經失眠癮酒癮網路成癮賭博戀物癖Searchformisempty!WHAT'SNEW?Loading...較新的文章較舊的文章首頁憂鬱症不會好注意看看解離症吧!李政洋身心診所心理創傷,李政洋,李政洋醫師,創傷後壓力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解離,憂鬱憂鬱症不會好注意看看解離症吧!解離是我們自然生理會有的保護機制,只是在長期的壓力之下。

就好像我們人體的自動偵測器太過敏感,會讓解離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有些診友就會用青年失智症(事情常記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沒有辦法閱讀原本喜歡的小說)來形容在身上觀察到的解離現象。

以下簡介幾種可能平常會出現,但是較少被注意到與解離有關的現象。

1.解離性憂鬱:憂鬱好了又來,有人因此懷疑抗壓性太差許多診友有持續型憂鬱症,有些同時合併有重度憂鬱症。

通常這個重度憂鬱症會是由生活當中,內在或是外在的壓力所促發。

與一般的重度憂鬱症不同,對於憂鬱症藥物的反應不是很好,但是在合併心理治療後憂鬱症狀會改善的比較好。

學者認為有可能解離性憂鬱的病理成因、病程進展、治療反應都與一般的重度憂鬱症不同。

與創傷有關的解離性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相比,傾向於在比較年輕時就開始。

許多人反應他們的心情憂鬱、自殺念頭,甚至早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有了。

2.情緒調節困難:有人形容自己情緒很暴躁、躁鬱與心理創傷有關的情緒調節困難,和不同人格部分所表顯出不同的心情,可能會很像是躁鬱症。

或許可以跟躁鬱症作為分別之處,在於可能一整天會有好幾次這樣的情況,每次都持續很短的時間,甚至只有幾分鐘。

有些診友發現自己好像有些地雷,如果被碰觸到的時候,整個人就變了,好像情緒爆發出來。

這些情緒轉換的狀況,可能使用情緒穩定藥物的效果不好,但是在搭配心理治療後會逐漸能夠做回自己情緒的主人。

3.邊緣性人格特質:許多有長期解離症的診友,會乍看之下很像邊緣性人格疾患。

過去針對符合邊緣性人格診斷的研究,發現有約70%的人符合解離性疾患。

這個觀察有可能也呈現出,在這兩種情況在過去生活史都與遭遇一些創傷事件有關。

過去在馬偕轉介以辯證行為治療(DBT)來幫助邊緣性人格患者,就有在收案時符合邊緣性人格疾患,但是後續治療時,陸陸續續有其他人格跑出來,分別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常常筆記本夾雜中、英、日語來書寫。

4.被附身的經驗:被附身、兒時心理創傷、解離、特殊體質(原文:paranormalexperiences,不過診友形容這些經驗的時候,大多會講自己有特殊體質,故在此借用。

) 彼此之間會有關連。

過去有診友提到從小學開始,媽媽就常常帶去收驚,也有師父說他身上有住一家七口。

收驚有一段時間可以稍微穩定下來,但是一陣子之後又會在發作。

他形容回家之後,常常會有好像自己靈魂抽離出來,看著自己的身體在別人控制之下動作,做出一些自殘、攻擊的行為。

在白天行車之間,常有人聲在耳邊告訴他,要往前面的車撞過去。

深入了解之後,童年有一些不愉快的經驗,或多或少與現在被附身的情況有關。

5.功能性神經症狀(轉化症):醫院有檢查的項目都正常研究指出在精神科住院中,有約30-50%的人有這樣的情況。

在一般社區,也有約26%女性有過這樣的經驗。

當合併有解離症及轉化症,常與較多的孩童時期創傷經驗、自傷、自殺行為有關。

過去有遇到會突然說不出話的先生,在大醫院做詳細的神經生理檢查都正常,寫解離經驗量表顯示有高度的解離,評估過去生活史,有許許多多不愉快的經驗,記憶在這個年輕的身體裡面。

就好像手機沒有硬體故障,但是要執行的APP卻常常閃退,有功能上的障礙。

如果就醫一段時間,覺得治療上遇到瓶頸;身體有很多不舒服的地方,經過詳細檢查都正常。

可以做看看<解離經驗量表>,如果將總分數除以28,平均分數



6. [解離現象] @ mycin的diary :: 隨意窩Xuite日誌

精神科裡面有一種說法: 解離現象當人類遭受到極大的恐懼/創傷時會暫時性地扭曲意識/認知或行為協調能力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車禍受傷的人醒了之後卻一直想不起來 ...mycin的diaryPeace&Love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0604152115[解離現象]?mycin精神科裡面有一種說法:解離現象當人類遭受到極大的恐懼/創傷時會暫時性地扭曲意識/認知或行為協調能力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車禍受傷的人醒了之後卻一直想不起來車禍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因為強烈的恐懼已經掩埋了當時的潛意識或者是因痛失親人的打擊突然間失去了這段記憶...解離本是人類奇妙自我的調適和防衛功能以避免造成身心傷害或徹底崩潰的嚴重後果然而這種解離調適功能有時會因著某些意外反倒失控而形成各式各樣特異的解離性疾患常見的解離性疾患類型大致上可分成四種分別是心因性失憶症,心因性朦朧狀態,多重人格和自我感消失疾患其實自從有一天偶然之間我發現自己所寫的一段文字之後我就一直寫日記給自己看因為我開始懷疑我的生活中是不是還住著另外一個人?一個有著跟我不同記憶的人?我怕忘記我怕忘記我的過去我就像落入河裡的孩童一般死命地想要抓住一些什麼於是我開始寫心情寫日記但是我又常常會忘記有時候就是一直想不起來那段時間/日子裡我到底作了什麼???我只記得那段日子我彷彿行屍走肉一般整天完全靠反射工作我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跟我在同一個部門工作實在看不下去了甚至他都很難想像我這個樣子到底要怎麼過下去???就在那一天下了班之後他送我回去幫我找了我前女友來當初我離開我前前女友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女生的介入如今變成了這樣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我一點力氣也沒有了她也沒有多說什麼抱著我眼淚掉下來milklinmycin/Xuite日誌/回應(5)/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我的相簿milklinmycin's新文章[真愛][寂寞的妳,寂寞的我][如何看ICU的病人][內科住院醫師的一天][如何approach內科病人?]如果說愛情[Theworstthingintheworld][關於內科專科醫師筆試][關於內科專科醫師口試][第三者的情人節]全部展開|全部收合關鍵字milklinmycin'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PoweredbyXuite新資料夾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