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症wiki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超普通心理学/心理異常

什麼樣的症狀才稱作「心理問題」?而人類又是如何發現心理的「問題」?臨床上我們又該如何定義何謂心理正常和異常?「心理異常」這個章節,將聚焦於探究 ...超普通心理學/心理異常語言監視編輯<超普通心理学什麼樣的症狀才稱作「心理問題」?而人類又是如何發現心理的「問題」?臨床上我們又該如何定義何謂心理正常和異常?「心理異常」這個章節,將聚焦於探究這些問題。

目錄1章節摘要1.1核心概念1.2最新研究1.3本土研究1.4生活應用1.5書籍影音2核心觀念2.1歷史觀點2.1.1魔鬼、神明和魔法2.1.2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2.1.3希臘與羅馬2.1.4中期(中古世紀左右)2.1.5現代(文藝復興之後)2.1.6心理異常作為疾病2.2心理異常的判定2.2.1心理狀態檢視2.2.2何謂心理異常2.2.3正常與異常2.2.4心理異常的成因2.2.5文化與精神症2.3心理衡鑑(psychologicalassessment)2.3.1觀察法2.3.2心理晤談技巧2.3.3臨床心理測驗2.3.3.1性格測驗(personalitytests)2.3.3.1.1自陳式性格量表(self-reportpersonalityinventory)2.3.3.1.2投射式性格測驗(projectivepersonalitytests)2.3.3.2心理衡鑑項目2.3.3.3柯氏性格量表2.3.3.4心理診斷與衡鑑:類別取向及項度取向2.3.3.5現行的診斷系統:DSM-5及ICD-112.3.4神經生物衡鑑2.3.5心理生理衡鑑2.4心理異常的臨床解釋2.4.1心理動力取向(Psychodynamicperspective)2.4.2人本論取向(HumanisticTheory)2.4.3行為主義取向(Behavioralperspective)2.4.4認知取向2.4.5生理心理取向2.4.6文化取向2.4.7折衷取向2.4.8心理治療(psyhcothearpy)2.5心理異常的分類模式2.5.1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2.6精神疾病的定義2.7精神疾病的起因2.7.1心理防衛機轉2.8精神疾病的症狀2.8.1思考異常2.8.2記憶障礙(Dysmnesia)2.8.3知覺異常(Abnormalperception)2.8.4情緒異常2.8.5動作行為異常(BehaviorDisorders)2.9精神疾病的診斷方法2.9.1診斷性會談2.9.2心理測驗2.9.2.1能力測驗2.9.2.2人格測驗2.9.3生化生理及影像檢查2.10精神疾病的分類2.10.1神經發展障礙症(Neuro-developmentaldisorders)2.10.2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spectrum)2.10.3雙相情緒及其相關疾患(Bipolarandrelateddisorders)2.10.3.1臨床表現2.10.3.2併發症2.10.3.3患者的神經認知功能2.10.3.4雙相情感障礙與自殺2.10.3.5雙相情感障礙與暴力2.10.4憂鬱疾患(Depressivedisorders)2.10.5焦慮疾患(Anxietydisorders)2.10.5.1恐懼症(phobicdisorders)2.10.5.2恐慌症(panicdisorder)2.10.5.3廣泛焦慮疾患(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2.10.5.4壓力異常症(stressdisorder)2.10.5.5強迫性疾患(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s,OCD)2.10.6解離疾患(dissociativedisorder)2.10.6.1解離性失憶(Dissociativeamnesia)2.10.6.2解離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2.10.7身體症(SomatoformDisorders)、心身症(PhychophysiologicalDisorders)2.10.7.1慮病症(Hypochondriasis)2.10.7.2轉化症(ConversionDisorder)2.10.8身體完整性身份障礙(Bodyintegrityidentitydisorder,BIID)2.10.9性功能障礙(Sexualdisfunction)2.10.9.1性抑制與心性機能障礙(SexualInhibitionandDysfunction)2.10.9.2物質相關及成癮疾病(Substancerelatedandaddictivedisorders)2.10.10人格障礙(personalitydisorder)2.10.10.1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



2. 厭食症

教育Wiki. 厭食症(或稱神經性厭食症,學名:Anorexia Nervosa)是一種進食障礙類的精神疾病,屬轉化症的一種,因心理上的長期困擾不能消除,轉化為嚴重的食慾 ...跳到主要內容:::厭食症-教育百科詞條檢索全文檢索音讀檢索切換漢語拼音鍵盤切換注音小鍵盤|關閉小提醒:輸入完畢後請點選「音讀檢索」進行搜尋聲母韻母×進階搜尋詞條類別(點選)教育部辭典簡編本教育部辭典修訂本教育部成語典教育部Wiki教育部國教院辭書自然科學博物館教育部客家語辭典教育部閩南語辭典詞條標題包含詞條內容包含分類不限制語文領域-國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客家語文)數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社會領域生活課程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檢索條件詞條包含圖片詞條包含聲音送出取消詞條名稱:厭食症ㄇㄧㄥˊㄊ一ㄢmíngtiān切換來源ToggleDropdown教育Wiki教育Wiki教育Wiki厭食症(或稱神經性厭食症,學名:AnorexiaNervosa)是一種進食障礙類的精神疾病,屬轉化症的一種,因心理上的長期困擾不能消除,轉化為嚴重的食慾不振,結果導致營養不良而影響健康,甚至死亡。

然而「Anorexia」字面上的意思是沒有胃口,但其實厭食症的患者並非是失去胃口,那些因飢餓而感到痛苦的人,仍然會強力抵抗它,所以極度的體重減少才是最顯著的,換言之,這是故意對進食做限制才達到的。

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產生不正常認識,擔心發胖,厭食症患者除體重急遽下降之外,患者對食物極度厭惡,先是忍著飢餓不吃食物,後來變成食物當前也不會感到飢餓,甚至被勸進食物之後,也會以自行引導的方式,將吃下的食物嘔吐出來。

此時,患者已經由厭惡食物演變為恐懼食物了。

其臨床表現為用自願禁食、引吐、服用瀉藥等藥物、體育鍛煉等方法過度追求減輕體重,甚至在明顯消瘦的情況下還認為自己太胖。

第四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其分為兩類。

限制型患者主要靠禁食和鍛煉,暴食引吐型患者為間歇出現暴食,然後又用各種方法降低體重。

厭食症是精神性的疾病,又稱心因性厭食症。

這種疾病跟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以及患者本身的自我形象概念偏差有關,容易發生在青少年時期(13-18歲)。

發病之原因常伴隨著壓力事件,例如突然接下重任、離家念大學、準備聯考等。

心因性厭食症的病程與結果相當不一致,有的在單次發作之後完全康復,有的在體重恢復正常之後又再度發病。

長期之死亡率大於一成以上,死因多半為飢餓、自殺、或者電解質不平衡等。

目錄1患者分佈2病因3症狀4治療方式5相關疾病5.1暴食症(或稱貪食症)5.1.1病徵5.1.2相同5.1.3差異5.1.4治療5.1.5伴隨疾病5.2強迫性暴食症5.2.1病徵5.2.2差異5.3併發症6注意事項7諮詢網站8參考資料患者分佈厭食症近年來有漸增之趨勢,其發生在女性為90-95%,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的高社經階層人士當中,通常發生在10到30歲的女性,平均發病年齡是17歲。

但在臨床上,偶爾會發現男性或學齡兒童個案。

此外,某些特殊行業的人和面臨高度競爭性及較高工作壓力的人,如運動員、醫科學生、芭蕾舞星等,得病的危險性會增加。

病因早期厭食症被認為是心理因素引起,後來研究才發現其複雜性。

1.生物學理論:過去認為決定動物是否進食的中樞是腦部下視丘,下視丘中的腹中核(飽食中樞)及側核(餵食中樞)發出訊號決定進食與否,後來發現許多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對飲食行為有明顯的影響,例如厭食症病人腦脊髓液中的血清張素(serotonin)較常人低。

2.社會學:西方社會強調瘦才是美,造成婦女普遍對自己的體重不滿意。

3.心理學:許多厭食症發病是在青少年,特別是女性,通常父母對他們都有高度的期待,因無法達成期待造成挫折,失去自尊與自信,轉而以飲食的控制來彌補內心的不足。

在家庭及感情上受到和身體胖瘦有關的壓力。

症狀1.生理方面:瘦弱無力、無精打采、臉色蒼白、畏寒、掉髮、便祕、骨質疏鬆、貧血等,程度嚴重則會導致胃腸功能衰竭、心臟和腎臟功能受損,最後有可能會死亡。

拒絕維持該年齡和身高應有的最低正常體重,導致體重下降比預期體重低15%;或者在成長期不能增加其應增加的體重,導致比預期體重低15%。


3. 轉換障礙

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 或稱功能性神經症狀障礙症(functioning neurological disorder) 。

患者症狀通常為麻木、感覺過敏、突然失明、突然發生完全性聽力 ...轉換障礙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轉化症(conversiondisorder)或稱功能性神經症狀障礙症(functioningneurologicaldisorder)。

患者症狀通常為麻木、感覺過敏、突然失明、突然發生完全性聽力喪失;失音或喉部梗阻感;肢體癱瘓、不能站立、不能步行,但是無肌肉萎縮;痙攣發作、倒地、抽搐、常常手足亂舞、有時扯頭髮、咬衣服。

當找不到有關的醫學解釋時,這些症狀就歸因於轉化症[1]。

轉化症通常見於10至35歲的人群當中,並且影響總人口著的0.011%至0.5%。

轉化症的症狀通常不符合已知的解剖學和生理機制[2]。

有意見指出,患者出現的症狀往往反映出患者對解剖結構的理解,當患者所掌握的醫學知識越少,出現的症狀就越令人難以置信。

預後[編輯]許多實證研究均發現轉化症的預後存在巨大差異,有些病例僅需數週即可解決,另一些病例則持續數年或數十年[3][4]。

同時也有證據表明存在著無法治癒的轉化症,儘管患者身上的症狀可能會緩解,但是隨時都可能複發。

而且許多被「治癒」的患者繼續地具有某種程度的症狀。

參考資料[編輯]^Conversiondisorder.NationalCenterforBiotechnologyInformation,U.S.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2012-11-17[2019-1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Tollison,C.David;Satterthwaite,JohnR.;Tollison,JosephW.PracticalPainManagement.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2002-01-01.ISBN 9780781731607(英語). ^Mace,CJ;Trimble,MR.Ten-yearprognosisofconversiondisorder..The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 :thejournalofmentalscience.1996-09,169(3):282–8[2019-12-28].PMID 8879713.doi:10.1192/bjp.169.3.28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8). ^Couprie,W;Wijdicks,EF;Rooijmans,HG;vanGijn,J.Outcomeinconversiondisorder:afollowupstudy..Journalofneurology,neurosurgery,andpsychiatry.1995-06,58(6):750–2[2019-12-28].PMID 7608683.doi:10.1136/jnnp.58.6.75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转换障碍&oldid=61805861」分類:群眾性的歇斯底里精神病學診斷身體心理學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導覽選單個人工具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命名空間條目討論臺灣正體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查看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更多搜尋導航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說明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工具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固定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列印/匯出下載為PDF可列印版其他語言العربيةCatalà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HrvatskiMagyar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Српски/



4. 神經部

是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非外傷 ... 分辨出的影像資料被輸入電腦,然後轉化為影像。

跳到主要內容



5. 精神醫學

1.1 精神分裂症; 1.2 妄想症; 1.3 躁鬱症(雙極性情感障礙症); 1.4 憂鬱症; 1.5 適應障礙症; 1.6 睡眠障礙; 1.7 飲食疾患; 1.8 解離症與轉化症; 1.9 人格 ...精神醫學出自KMUWiki跳轉到:導航,搜索目錄1精神醫學1.1精神分裂症1.2妄想症1.3躁鬱症(雙極性情感障礙症)1.4憂鬱症1.5適應障礙症1.6睡眠障礙1.7飲食疾患1.8解離症與轉化症1.9人格違常1.10過動症(ADHD)1.11自閉症1.12失智症[編輯]精神醫學[編輯]精神分裂症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通常終身無法治癒,但是長期服藥多半可以維持,避免功能逐漸退化[編輯]妄想症[編輯]躁鬱症(雙極性情感障礙症)[編輯]憂鬱症[編輯]適應障礙症[編輯]睡眠障礙[編輯]飲食疾患[編輯]解離症與轉化症[編輯]人格違常[編輯]過動症(ADHD)[編輯]自閉症[編輯]失智症取自"http://wiki.kmu.edu.tw/index.php/%E7%B2%BE%E7%A5%9E%E9%86%AB%E5%AD%B8"檢視文章討論編輯歷史個人工具登入/建立新帳號導航首頁高醫首頁e快報高醫部落教學卓越環醫頂尖現時事件最近更改隨機頁面幫助搜索 工具箱鏈入頁面鏈出更改上傳檔案特殊頁面可列印版永久連結這頁的最後修訂在2008年4月15日(星期二)00:08。

本頁面已經被瀏覽11,050次。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3.0License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關於KMUWiki免責聲明



6. 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

轉化症是一種生物醫學所無法解釋的官能問題。

患者通常先有人際衝突或其他壓力源,而後發生運動與感覺功能有關的假性神經學症狀,例如:麻痺、失聲、目盲、耳聾、或類似 ...kenkon健康網最新消息膳食營養分析計算基礎代謝熱量編輯減重菜單減重菜單範例身體評估每日消耗熱量計算進階卡路里計算兒童生長發育分析兒童發展進程問卷兒童時期常見疾病藥品查詢體檢檢驗值須知事典健康自我檢測成人常見疾病症狀的警示憂鬱症心理健康測驗聯絡我們  HOME > 健康自我管理 > 成人常見疾病 > 精神科 > 轉化症(Conversiondisorder)請選擇以下科別。

心臟內科血液腫瘤科胸腔內科胃腸肝膽內外科風濕免疫科腎臟內科家庭醫學科新陳代謝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泌尿科腦神經外科骨科牙科婦產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腦神經內科精神科急診科感染科食品營養科請選擇以下科別一般內科心臟內科血液腫瘤科胸腔內科胃腸肝膽內外科風濕免疫科腎臟內科家庭醫學科新陳代謝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泌尿科腦神經外科骨科牙科婦產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腦神經內科精神科急診科感染科食品營養科疾病類別:精神科疾病名稱:轉化症(Conversiondisorder)轉化症是一種生物醫學所無法解釋的官能問題。

患者通常先有人際衝突或其他壓力源,而後發生運動與感覺功能有關的假性神經學症狀,例如:麻痺、失聲、目盲、耳聾、或類似癲癇發作等問題。

  臨床現象發現:患者對醫學愈無知,表現出的問題愈不像真的神經學症狀;故本症應先排除人為假造的可能性,同時,也必須確實檢查排除可能的神經學病因,以免誤診。

此症病人通常對症狀並不關心,女性、低社經階層及開發中的國家較常見。

  另外,需考慮到某些文化社會下類似轉化症的特殊情形,如宗教儀式作用下的麻痺、無知覺等官能失常。

唯有造成患者重大痛苦、失能或社會功能損害時方做此診斷。

早年曾有精神醫學專家以催眠方式治療,期望能宣洩患者的內在心理衝突。

自佛洛依德起,改採心理分析之自由聯想、夢的解析等技術。

現今西醫則加強神經檢測,致力於找尋生理方面的病因。

診斷: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是一種以身體症狀來取代情緒反應的精神疾患,其診斷如下:  (1)身體功能:喪失或改變,令人聯想身體疾病。

(2)心理因素是症狀病因:因為在此症狀或功能缺失初發或惡化之前,有心理衝突或心理需求。

(3)病人無法意識其有意製造這些症狀(即此病係在潛意識下發生)。

(4)症狀無法以已知之身體疾患來解釋(即需排除器質性病因)。

 ◎臨床表徵:  傳統的轉化症狀指可隨意控制之運動或感覺功能的消失,如步態不穩、麻痺或局部肌肉衰弱、失語、吞嚥困難、假性癲癇等(以上係運動功能的失常)。

耳聾、目盲、視野狹窄、喉頭異物感等(以上係感覺功能的失常)。

  ◎心理因素是診斷轉化症之必要條件,其意義有(1)主要收獲(primary  gain):病人藉防止內在衝突為意識知悉,而免除心裏的衝突,及此衝突帶來的不安,憤怒與不平。

(2)附帶收獲(secondary  gain):病人藉該症狀而免除責任並獲得額外支持與關心並可操縱他人行為。

  治療:  (1)詳細的醫學檢查,以排除可能之器質性病因。

(2)適度的心理支持、心理治療或環境的調整改變,不要直接指出病人的病是心理因素所引起或是想像出來的,那只會引起病人的防衛,使治療關係無法建立。

(3)當症狀明顯具有人際溝通意義時,家屬、朋友均應納入治療系統中,詳加解釋,防止提供太多附加收獲,調整與病患之互動關係。

(4)藥物治療:治療早期,病患多少有些焦慮、憂鬱或失眠的障礙,予以適度之藥物常有幫助,但治療後期應逐漸停藥。

  轉化症會發生的原因學說種類很多,但總體而言,病人希望藉由此病,將無法克服的情感因素,轉化到身體上,避免讓精神狀況無法負擔,此病是由情緒焦慮不安引起,當壓力超過極限時,病患無法用言語表現或禁止用語言表現時,就會藉由身體來表達。

在心理學上的解釋,轉化症是一種無法抗壓而產生的逃避心理,藉由身體反應來逃避心理壓力。

  轉化症的身體症狀持續時間不一定,有時只出現幾個小時,更嚴重者,會持續數年不斷,最後成為真正的慢性病。

病人要學會紓解心理壓力,首先,遇到事情的時候,要放鬆自己不安情緒,不要整個心都掛在煩惱的事情上;同時要把非理性的念頭轉為理性念頭,要換個角度去想;並且要有自省的能力,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