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高屏地區出現類鼻疽死亡個案,疾管局籲請民眾及醫師提高警覺

類鼻疽桿菌為土壤腐生菌,可在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存在,會感染馬、羊、豬等動物以及人類。

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 ...按Enter到主內容區:::焦點新聞100年衛生福利部新聞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00年衛生福利部新聞高屏地區出現類鼻疽死亡個案,疾管局籲請民眾及醫師提高警覺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建檔日期:100-09-15更新時間:100-09-15今年截至09月15日止,疾病管制局傳染病通報系統資料顯示:全國類鼻疽確定病例15例,雖未高於往年同期(97年確定病例數32例、98年38例、99年20例),但病例明顯集中於高屏地區。

另,8月27日南瑪都颱風襲台迄今,高屏地區已通報11例疑似類鼻疽個案,病例分別居住於高雄市楠梓區(8例,其中1例死亡)、大社區及彌陀區各1例,屏東縣恆春鎮1例。

疾病管制局表示,颱風所帶來的強風豪雨,將自然界土壤中的病原菌帶出地表,可能是造成人體感染的重要因素。

類鼻疽桿菌為土壤腐生菌,可在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存在,會感染馬、羊、豬等動物以及人類。

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潛伏期可短至2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以9天為發病高峰期),臨床表現多樣性,臨床從無症狀或局部皮膚潰瘍,到以嚴重肺炎表現,甚至是全身性敗血症、休克等。

接觸污水、土壤時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個人防護,是預防類鼻疽的重要措施。

相關文獻資料顯示,老年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較差的病人,具有顯著的發病風險。

我國於94年海棠及泰利颱風、97年卡玫基颱風、98年莫拉克颱風及99年凡那比颱風過後,均曾於南部地區(尤其台南市南區、仁德區及永康區與高雄市茄萣區、左營區及楠梓區等)發生類鼻疽疫情,其中逾8成的確定病例為糖尿病、高血壓、惡性腫瘤及心臟病等慢性病患。

疾病管制局表示該類慢性病史為類鼻疽致病危險因子,民眾及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

由於類鼻疽具有臨床表現的多樣性,且潛伏期長,若併發敗血症則死亡率很高,因此醫護人員若發現上述流行地區的民眾有未明原因發燒者,尤其是具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者,應將類鼻疽列入鑑別診斷,並給予妥適的治療。

目前颱風季節已至,風災水災影響地區的居民,若有發燒等症狀者,務必迅速就醫,並告訴醫師居住地區或污水曝露史,以利醫師之診斷。

民眾如有傳染病相關問題,可撥打1922傳染病諮詢專線或參閱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

回上一頁本部簡介部長次長主任秘書行政組織本部單位及所屬機關使命願景及重大政策政策報導部徽設計說明最新消息焦點新聞真相說明公告訊息活動訊息招標資訊就業資訊便民服務部長信箱人民線上申辦服務專區表單下載諮詢服務專線政府出版品電子報訂閱相關問題Q&A衛生福利e寶箱常用查詢法令規章衛生福利法規檢索系統法規通報全國法規資料庫行政院公報資訊網反貪資訊網遊說法專區法規鬆綁衛教視窗宣傳資訊宣傳影片相關連結員工入口網回頁首



2. 類鼻疽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所引起,屬於革蘭氏陰性桿菌。

2000 年起,台灣將類鼻疽列為第四類的法定傳染病。

1984年以前,台灣並未有 ... 「慢性疾病」專刊2018.06第38卷1期執行編輯:盧柏樑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類鼻疽【回本期目錄】 感染內科李雋元主治醫師(107年6月)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Burkholderiapseudomallei)所引起,屬於革蘭氏陰性桿菌。

2000年起,台灣將類鼻疽列為第四類的法定傳染病。

1984年以前,台灣並未有類鼻疽的個案報告。

至1984年才發現首例境外感染的個案。

至1993年起,台灣的類鼻疽個案數開始增加,並出現了本土性的個案。

在2005年颱風過後,於二仁溪流域,發生台灣第一次的類鼻疽爆發性感染。

類鼻疽的感染主要是因為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所引起,此外,也可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

以往在南台灣,尤其是台南市與高雄市,在颱風過後易有類鼻疽個案發生,例如2005年海棠及泰利颱風、2008年卡玫基颱風、2009年莫拉克颱風、2010年凡那比颱風及2011年南瑪都颱風災後,南部地區均爆發類鼻疽疫情。

推測是因為颱風帶來強風豪雨,將自然界土壤中的病原菌翻攪帶出地表與空氣中,進而透過呼吸或接觸的途徑感染高危險族群。

類鼻疽的潛伏期變異相當大,可短至2天,也可長達數月甚至數年(曾有報導美國士兵年老後類鼻疽發病,推測可能是年輕時參加越戰時,在越南感染類鼻疽)。

但類鼻疽感染後的平均發病高峰期為第9天。

此外,類鼻疽的臨床表現變異也相當大,從無症狀、急性肺炎、到嚴重的敗血性休克都可能發生;此外,也可能以慢性內臟器官或局部皮下化膿來表現。

老年人、具有糖尿病、高血壓、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等慢性病史者,皆為感染類鼻疽之高危險族群。

在南台灣,若於風災、水災影響地區的民眾,尤其是老年人或具有慢性病史者,產生不明原因敗血症或是肺炎時,均應注意有無感染類鼻疽的可能性。

此外,在帶有慢性病的個案,若出現全身多處臟器化膿性的病灶,例如:肝、脾、攝護腺,或腮腺等,也應想到類鼻疽感染的可能性。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聯絡信箱│網頁維護:[email protected]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2013KMUHAllRightsReserveda建議使用IE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



3. 衞生防護中心

Skiptocontent類鼻疽類鼻疽2018年11月22日病原體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

它可以影響人類和動物,例如羊、豬、貓、狗等。

這種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的黏土。

類鼻疽於東南亞(例如新加坡、泰國)和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流行。

臨牀特徵類鼻疽的臨牀表現包括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肺炎、腦膜腦炎、敗血症或慢性化膿性感染。

視乎感染的部位,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傳播途徑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經皮膚損傷/傷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

人傳人非常罕見,但可以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

高風險群組有長期病患,包括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受到感染的風險會較高。

另外,從事農務,實驗室和醫護工作的人士也可能於職業環境中受感染。

潛伏期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但可以介乎1天至數年。

治理方法類鼻疽可以用抗生素治療。

一些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治理。

類鼻疽的死亡率約為40-75%。

預防方法現時沒有針對類鼻疽的預防疫苗。

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預防感染: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

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或泥水的活動時,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並穿上水靴。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

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注意食物衞生,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外遊人士可透過戶外水上活動受到感染。

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可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4. 疾管局確認今年首例類鼻疽境外移入病例

該局表示,類鼻疽的致病原為類鼻疽桿菌,屬假單孢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此菌常存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會感染馬、羊、豬等動物以及人類。

該疾病不會人 ...按Enter到主內容區:::最新消息焦點新聞真相說明公告訊息活動訊息招標資訊就業資訊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疾管局確認今年首例類鼻疽境外移入病例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建檔日期:97-03-26更新時間:97-03-26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確認今(2008)年首例類鼻疽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個案為53歲男性,經疫調發現個案於2月9日至2月14日至馬來西亞觀光,行程包括參觀動物園。

回國後於2月28日開始出現發燒、咳嗽、食慾不振身體不適等症狀,於3月21日確認為今年首例類鼻疽境外移入個案。

我國自2007/10/15起將類鼻疽公告為法定傳染病,加強該疾病之監測。

依發病日統計,過去5年(2003年~2007年)共有142例確定,2008年截至目前,則有4例確定病例,歷年本土與境外移入之病例數,詳如附表。

該局表示,類鼻疽的致病原為類鼻疽桿菌,屬假單孢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此菌常存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會感染馬、羊、豬等動物以及人類。

該疾病不會人傳人,人類感染主要途徑是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所致,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水或塵土而感染。

該局呼籲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人(如糖尿病、外傷者)或「皮膚有撕裂傷、擦傷或燒傷」的人,應避免赤足泥土或污水中。

若仍需接觸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時,務必使用鞋套或手套以避免皮膚直接暴露於污染源中;而於接觸污染源後,應儘快清洗乾淨。

若民眾在上述情況後,出現發燒、寒顫、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呼吸急促、不尋常皮膚或皮下病灶時,請迅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

類鼻疽防制措施請參閱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回上一頁本部簡介部長次長主任秘書行政組織本部單位及所屬機關使命願景及重大政策政策報導部徽設計說明最新消息焦點新聞真相說明公告訊息活動訊息招標資訊就業資訊便民服務部長信箱人民線上申辦服務專區表單下載諮詢服務專線政府出版品電子報訂閱相關問題Q&A衛生福利e寶箱常用查詢法令規章衛生福利法規檢索系統法規通報全國法規資料庫行政院公報資訊網反貪資訊網遊說法專區法規鬆綁衛教視窗宣傳資訊宣傳影片相關連結員工入口網回頁首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