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蹊部膿包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常見問題-胯下有硬塊

#47731 請問胯下硬塊? 閱覽次數 194857; 發問者 家瑛/女/(20~29),2007/08/07; 最近發現鼠蹊部附近好像有一個小硬塊,外觀看起來沒啥改變,壓的話會有點痛,之前幾個 ... 常見問題-胯下有硬塊共9筆,目前顯示第1~9筆#41979胯下有個會痛的小硬塊閱覽次數 194813發問者 阿欣/女/(20~29),2006/08/14發現胯下長了個會腫而且會痛的小硬塊...有時會消..但過一陣子又腫起來,而且會紅腫,這是什麼症狀?滿擔心的,而且又是女生長在胯下看醫生有點尷尬!答復者 腫瘤科/樊聖, 2006/08/15您好:聽起來像是感染發炎。

建議可以看婦科醫生。

祝早日痊癒。

本則Q&A有幫助嗎?#47731請問胯下硬塊?閱覽次數 194915發問者 家瑛/女/(20~29),2007/08/07最近發現鼠蹊部附近好像有一個小硬塊,外觀看起來沒啥改變,壓的話會有點痛,之前幾個月也有過,朋友說可能是內褲太緊不透氣,所以那時換了比較寬鬆的內褲,結果過幾天的確消了,但是現在又有了,請問這到底是什麼毛病?看醫生的話要看哪一科呢?婦產科嗎?跟內褲鬆緊或透氣與否真的有關嗎?非常謝謝您。

答復者 腫瘤科/樊聖, 2007/08/08家瑛小姐:依您所說判斷,確有可能是毛囊炎或淋巴腺發炎,比較不像惡性腫瘤。

注意通風,減少緊壓磨擦,應有助益。

婦科、感染科、皮膚科都可以請教。

本則Q&A有幫助嗎?#55300胯下硬塊閱覽次數 197383發問者 小布/女/(20~29),2009/05/10醫師你好:大約三年前我的胯下右邊摸到硬塊拿鏡子去照會有很明顯皮下突出來樣彈珠感覺的東西大約2~3公分是在皮下的感覺感覺是獨立的一顆像彈珠當初是突然發現的感覺摸到就是這麼大不過一直沒裡他也不會痛我很擔心因為他是硬的會是不好的硬塊嗎?若要切除復原的時間會很長嗎?手術會麻煩危險嗎?若是惡性的身體會有什麼不適現象嗎?因為我感覺很正常耶答復者 腫瘤科/陳斯榮, 2009/05/13Dear小布:不痛並不代表沒有問題,應該儘速尋求醫師診治(仍有可能是惡性病變)。

祝平安健康衛生署桃園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 高忠恕敬覆本則Q&A有幫助嗎?#43402淋巴腺腫閱覽次數 194786發問者 方小姐/女/(40~49),2006/10/05醫師您好:我胯下經常長出一粒,待成熟後,裡面膿皰擠出便痊癒,已經好多年了,幾乎每個月都長一次,會痛,而且每次位置都不太一樣,有時高些有時低些,原本醫師認為是毛囊腫,開刀便可,可是因為位置會變,因此醫師只說細菌到處滋生,無法開刀,想請問樊醫師:一、究竟是何因素導致?二、如何預防?與生活忙碌或工作壓力有關嗎?如果要進一步檢查,應該掛哪一科?謝謝!祝您平安答復者 腫瘤科/樊聖, 2006/10/05方小姐:依您所述,毛囊炎是比較可能的診斷。

可能與局部環境潮濕炎熱有關。

建議您多穿着寬鬆衣物,不要久坐,來加以預防。

皮膚科醫師可以是初步求教對象。

本則Q&A有幫助嗎?#45057硬塊閱覽次數 195315發問者 小白/女/(20~29),2007/01/01醫生你好:我前幾天發現私處右跨下旁長ㄌ一顆很像痘痘ㄉ東西~我原本不以為意但幾天後好像就變成硬塊~褲子磨擦或走路時都會痛~睡覺翻身壓到也會痛~不知那到底是什麼~麻煩醫生能告訴我問題所在~會需要開刀ㄇ~謝謝~答復者 腫瘤科/樊聖, 2007/01/02小白:聽起來像毛囊炎,但還是去請教皮膚科醫生,眼見為憑後再處理吧。

本則Q&A有幫助嗎?#41561胯下有硬塊閱覽次數 195338發問者 小明/男/(20~29),2006/07/28醫生你好我本身有香港腳胯下癢的問題已經數年了最近因為交女朋友怕到時會有尷尬狀況想要醫好這些問題然後最近左邊胯下上面附近有個小硬塊皮膚看起來沒啥變化但是就有一顆像是彈珠大小的硬塊用力壓也不會痛以前也有過不過沒有這次那麼大時間久也會自己消失但是還是蠻擔心所以來˙問問看答復者 腫瘤科/陳斯榮, 2006/08/04您好:1.香港腳,胯下癢要耐心地遵照皮膚科醫師指示擦藥.2.硬塊大部分是良性的淋巴結腫大,可能是香港腳感染引起的,必須看外科.腫瘤科陳斯榮醫師敬覆本則Q&A有幫助嗎?#53378胯下硬塊閱覽次數 195469發問者 笨笨/男/(30~39),2008/12/02醫師您好: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之前我的胯下在陰囊與肛門之間的地方,感覺像肌肉內部的發炎突起腫塊,這幾個月自慰次數較頻繁發現似乎有種大像一根手指的長型硬塊,已經接近陰囊後,想請教這有可能是怎樣的情況,



2. 膿瘍:定義、原因、症狀、治療

膿瘍一般用手觸摸即可感覺得到;膿瘍的中心點,通常充滿膿(Pus)與細菌等殘留物。

... 類似開口的膿包「頭」,患者可以看到裡面堆積著膏狀內容物;有時候,膿瘍裡的黏糊、 ... 如果膿瘍在手臂或腿部,醫師會檢查您手臂下方或鼠蹊部的淋巴腺。

跳到內容皮膚健康»傳染性皮膚病膿瘍:定義、原因、症狀、治療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文:ChuckHuang更新日期:2021-01-20.閱讀時間:5分鐘馬上分享在這篇文章中:膿瘍的定義膿瘍的症狀膿瘍的原因膿瘍的風險因素膿瘍的診斷與治療膿瘍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膿瘍的定義膿瘍(Abscess)是皮膚化膿時,表面摸起來柔軟的腫塊,傷口周圍的皮膚會呈現粉紅色、或深紅色。

膿瘍一般用手觸摸即可感覺得到;膿瘍的中心點,通常充滿膿(Pus)與細菌等殘留物。

膿瘍摸起來會有疼痛、微熱感覺,它會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最常見患病的地方的有腋窩(腋下)、肛門、陰道附近(Bartholingland,又稱前庭大腺),脊椎底部(Pilonidasinus,又稱藏毛竇),牙齒周圍(牙膿瘍、牙根膿瘍),以及鼠蹊部(Groin)。

膿瘍有多常見請與您的醫師詳細討論進一步細節。

膿瘍的症狀對患者而言,通常在一段時間過後,膿瘍會變得愈來愈痛,而且會變成摸起來柔軟、微熱,可以輕壓的腫塊。

若時間再久一點,膿瘍裡發炎的物質會變得鼓腫,對週圍組織產生壓力,中央會有類似開口的膿包「頭」,患者可以看到裡面堆積著膏狀內容物;有時候,膿瘍裡的黏糊、膏狀內容物會從這個開口自行流出(膿瘍破裂)。

如果膿瘍沒有妥善加以處理、照護,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為嚴重。

感染會擴散到其他部位的皮膚,有時也會隨著血液散布到身體的其他組織。

如果感染情況擴散到身體其他組織,您可能會發燒,而且感到不適。

要發現體內的膿瘍較不容易,不過有些徵兆可以注意:感染部位會有疼痛感。

發燒、體溫過高。

全身感到不舒服。

有些膿瘍的症狀並沒有列舉出來,如果您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如果您認為您患有膿瘍,請去看醫師,醫師會為您檢查是否皮膚有膿瘍,或是如果其他部位有膿瘍,醫師會幫您轉介到適當科別治療。

根據膿瘍在身體的位置,有幾種檢查可以確定是否患有膿瘍。

如果您有下列任何症狀,請立即去看醫師:長度大於1公分(cm),或將近1.25公分的瘡、潰瘍。

瘡、潰瘍持續變大,而且愈來愈疼痛。

瘡、潰瘍位在直腸或鼠蹊部,或在附近。

發燒超過38.5°C,或體溫更高。

膿瘍的紅色條紋消失。

如果您有上面列舉的徵兆或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您的情況,才能找出最適合您的醫療方法。

膿瘍的原因膿瘍是因為皮脂腺(Sebaceousgland)、或汗腺(Sweatgland)阻塞,毛囊(Hairfollicle)發炎,皮膚有細微傷口、穿孔造成。

細菌穿過皮膚後,進入這些腺體,當身體防禦功能啟動要殺死這些細菌時,便形成發炎。

膿瘍腫塊中間的部分是液化狀態,含有死亡的細胞、細菌與其他殘留物。

腫塊會慢慢變大,造成周圍皮膚變得緊繃,附近的組織也跟著發炎;皮膚緊繃、發炎是導致有疼痛感主要原因。

膿瘍的風險因素免疫力較差的人,患有膿瘍的機會較大。

由於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有下列情況的人,患有較嚴重膿瘍的風險更是提高許多。

長期服用類固醇(Steroid)患者接受化學治療(Chemotherapy)患者糖尿病(Diabetes)患者癌症(Cancer)患者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AIDS,又稱愛滋病)患者鐮形血球貧血症(Sicklecelldisease)患者白血病(Leukemia)患者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vasculardisorder)患者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患者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患者嚴重燒燙燒傷患者嚴重外傷患者酒精成癮,或靜脈注射藥癮患者可能患有膿瘍的其他風險因素包括:暴露在骯髒環境,接觸到患有某些類型的皮膚感染患者,不良衛生習慣,以及處在循環、通風很差環境裡。

膿瘍的診斷與治療上面所提供的資訊並不能做為專業醫師囑咐的替代品。

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膿瘍醫師會先了解您的病歷、醫



3. 皮膚科-鼠蹊部不見陽光竟出現皮膚惡癌

柯偉立表示,病患因香港腳惡化後,使得腳趾縫的皮膚出現破損,讓細菌有可乘之機,侵入傷口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且右鼠蹊部淋巴結已腫大疼痛,顯示細菌已侵犯 ...皮膚科-鼠蹊部不見陽光竟出現皮膚惡癌-澄清醫院CHENGCHINGHOSPITAL輕忽香港腳竟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發佈日期:2021/01/22<自由時報>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輕忽香港腳 竟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不要輕忽香港腳,一不小心恐有致命風險! 一位45歲的建築工人,因工作關係經常穿著短統膠鞋,即使膠鞋進了髒水也忍受,卻在右腳趾縫間出現白色的皮膚裂縫,以為是泡水造成皮膚發白,最後變成疼痛紅腫,因此求診。

澄清醫院主任柯偉立診斷發現,患者長期罹患香港腳,卻未好好治療,加上天氣炎熱與腳部衛生不佳,導致香港腳惡化,造成蜂窩性組織炎。

 ▲罹患香港腳若輕忽,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危及生命 柯偉立表示,病患因香港腳惡化後,使得腳趾縫的皮膚出現破損,讓細菌有可乘之機,侵入傷口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且右鼠蹊部淋巴結已腫大疼痛,顯示細菌已侵犯至淋巴組織,這樣的蜂窩性組織炎如果延誤就醫,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

 蜂窩性組織炎是皮膚傷口受到細菌感染,細菌侵犯到皮膚皮下脂肪層造成發炎,因皮下脂肪排列方式像蜂窩,所以又稱為蜂窩性組織炎。

所幸該病患在接受醫師給予抗生素治療後,蜂窩性組織炎順利治癒,其嚴重足癬也在口服抗黴菌藥物數週後而有明顯改善。

 柯偉立指出,台灣氣候高溫濕熱,黴菌無所不在,很多人都有香港腳的經驗,常見症狀除了癢、足部脫皮、生出小水泡,由於皮屑會掉到沙發、床鋪或洗澡間,很容易感染給家人。

而感染香港腳的人即使治好了,也很容易復發,因為很容易再從環境中感染到黴菌,這也是香港腳被認為較頑強的原因,必須耐心接受藥物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香港腳出現小傷口,不處理而任其惡化,很可能引起其他細菌感染而造成嚴重蜂窩性組織炎。

 柯偉立提醒,尤其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不是很好,若有香港腳卻未治療,常因此併發蜂窩性組織炎,不可不慎。

 媒體報導: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廣電台、華人健康網、中華日報、健康2.0、人間福報、元氣網、YAHOO奇摩新聞、HiNet生活誌、PChome新聞、新浪新聞、六度新聞BACK簡介團隊介紹服務內容最新消息影音資訊資料處理中



4. 什麼是化膿性汗腺炎?

它常發生於汗腺與皮脂腺部位,也就是腋下、鼠蹊部、乳房下緣(女性)、臀部、大腿 ... 而較嚴重的病患會發生多個復發性膿瘡,有時會滲漏液體而產生異味(圖二)。

 「皮膚治療的新進展」專刊2018.12第38卷7期執行編輯:藍政哲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什麼是化膿性汗腺炎?【回本期目錄】皮膚科  林聖堯主治醫師(107年12月)化膿性汗腺炎是個慢性、疼痛、反復發作之皮膚病。

它常發生於汗腺與皮脂腺部位,也就是腋下、鼠蹊部、乳房下緣(女性)、臀部、大腿內側之皮膚摩擦處的區域,常造成發炎。

這個病並非傳染類的皮膚疾病。

化膿性汗腺炎不是青春痘,也不會有閉鎖型粉刺。

化膿性汗腺炎的發炎反應主要在毛囊的深層,青春痘則是在毛囊的淺層。

當毛囊發炎阻塞之後,也造成周邊汗腺出口的阻塞,接著毛囊破裂,進而造成汗腺與皮脂腺的纖維化反應,甚至結疤。

發炎部位一般會出現疼痛的皮膚病灶、結節與癤瘡。

輕微案例包含皮膚出現小突起或些許皮膚囊腫(圖一),而較嚴重的病患會發生多個復發性膿瘡,有時會滲漏液體而產生異味(圖二)。

據統計,化膿性汗腺炎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生,以20多歲成人居多,50歲以後就較少。

另外女性較男性好發(2至5倍發生率)、此病約有1/3具有家族史,也和吸菸、肥胖有關(兩者均為誘發化膿性汗腺炎的高危險因子)估計至少有1%的一般成人族群受影響。

由於此皮膚症狀經常發生誤診或延誤診斷(初期病灶常被誤認為釘仔或毛囊炎),且許多化膿性汗腺炎病患(尤其是女性)對於討論自己的症狀或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感到不自在,因此,實際診斷患有化膿性汗腺炎的人數遠低於此估計值。

化膿性汗腺炎屬於一種發炎性皮膚疾病,這表示其是由身體本身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

而且此疾病易合併肥胖,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毛囊阻塞症候群等疾病,不可不慎。

儘管並非所有化膿性汗腺炎的病例均屬於漸進性(代表皮膚病症的嚴重程度會隨時間惡化),有些化膿性汗腺炎病例會持續復發,且若未適當處理,會變得更加嚴重。

因此,及早診斷出化膿性汗腺炎並加以適當處理相當重要,避免小病變大病。

目前有數種量表(診斷的準則)幫助臨床醫師診斷此病的嚴重性與分級。

輕微案例可外用或合併口服抗生素,甚至手術處理以根除或避免進展惡化。

中重度案例傳統治療效果較差,需要全身性抗生素或A酸,大面積手術清創、甚至補皮。

近年有新藥(生物製劑)可控制中重度病情,目前研究數據顯示,使用生物製劑對於部份患者的發炎病灶能控制下來,但恢復原來皮膚樣貌(表皮疤痕)仍有困難。

再次呼籲民眾若皮膚皺摺處出現合併疼痛、癢、灼熱感甚至化膿的發炎病灶,或出現較硬、豆狀大小的紅色結節,應盡早到皮膚科就診,早期治療可幫助抑制症狀並避免新病灶產生,且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門診時段﹞高醫:週一下午、週四夜診、週六上午大同醫院:週三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聯絡信箱│網頁維護:[email protected]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2013KMUHAllRightsReserveda建議使用IE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