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熱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Q熱

中文病名:, Q熱. 英文病名:, Q fever. 疾病描述:, 1. 病原型別:細菌(Bacteria) 2. 學名:貝氏考克斯菌感染症(Coxiellosis) 病名/俗名:Q熱(Query ...回首頁免責聲明意見回饋維護日誌熱門搜尋:牛球蟲病惡性卡他熱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病毒性下痢布氏桿菌病全文檢索:檢索說明疾病關注人數排行訪客人數:2226521與專家聯絡 回首頁友善列印Q熱疾病代碼:DIS00028建立日期:2015/08/05更新日期:2015/08/26作者:郭俊德、賴治民中文病名:Q熱英文病名:Qfever疾病描述:1.病原型別:細菌(Bacteria)2.學名:貝氏考克斯菌感染症(Coxiellosis)病名/俗名:Q熱(QueryFever/QFever)3.傳染途徑:牛、羊為其主要宿主,病原可藉由飛沫、血液、糞尿、乳汁、胎盤組織及其分泌物傳播,例如:皮膚傷口、黏膜組織接觸、食入或吸入、羊水等;亦可透過壁蝨媒介傳染,以硬蜱科為主,可依背部具背板之特徵與軟蜱科做區別,但台灣較少見硬蜱。

4.O.I.E狀況:表列(Listed)5.通報動物傳染病:乙類6.人畜共通:是7.病原摘要:8.疾病特性:主要發生於牛、綿羊及山羊等,其他物種均可能帶原,主要造成繁殖障礙問題。

病原於環境中抵抗性強,耐乾燥且於塵土中可生存數月到數年。

9.流行病學:(1).世界各地均有發生。

(2).本疾病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臺灣有牛、羊與人感染的病例。

10.臨床症狀及病理學:臨床症狀:潛伏期變異較大,約9至28天。

病程可分為急性型及亞臨床型:(1).急性型潛伏期2至4週,症狀為發燒、流死產及無力。

(2).亞臨床型亞臨床期最為常見,通常呈不顯性感染無顯著症狀,但仍可排菌;若出現臨床症狀則可見發燒、流死產、胎盤滯留、子宮內膜炎、不孕症等。

肉眼病變:肉眼病變可見胎盤顯著增厚、多發局部鈣化以及大量黃白色滲出物。

顯微病變:組織病理學可見化膿性單核炎症細胞性壞死性胎盤炎,流死產胎兒之器官有時可見淋巴球性肉芽腫性之炎症反應。

預防控制方法:預防1.針對六月齡之犢牛,可以施打不活化菌苗以及後續之補強免疫,以增加牛群之抗體力價,降低牛隻排毒以及其發病率。

2.阻斷硬蜱傳播病原途徑。

防疫策略1.本病常見於牛、羊生產的季節,若在疫情嚴重之地區出現流死產之情形,由於子宮、胎盤及其排出的分泌物中具有大量的病原菌,因此建議將其產下之胎盤與死胎焚燒或化製,並進行全場大規模消毒。

2.若為清淨場,檢疫與生物安全之維護宜嚴格把關,避免病原引入場內。

3.牛、羊之生乳需使用巴斯德殺菌法,避免工作人員經由氣霧感染Q熱。

相關圖片:胎盤絨毛尿囊膜子葉呈暗紅色壞死胎盤顯著增厚可由硬蜱媒介傳播,硬蜱具背板為其特徵電子顯微鏡下之Coxiellaburnetii參考文獻:1.邱慧英。

Q熱。

引自:劉振軒、邱慧英、張文發、林滄龍。

乙類動物傳染病之簡介。

苗栗,財團法人養豬科學研究所,41-45,2000。

2.潘銘正。

Q熱。

引自:劉振軒。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及甲乙丙類通報動物傳染病第一冊。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05-108,2008。

3.朴范澤。

引自:牛病類症鑑別診斷彩色圖譜。

第一版,北京市,中國農業出版社,217-232,2008。

參考連結:1.http://www.healthlinkbc.ca/healthfiles/bilingua/chinese/hfile79-C.pdf2.http://www.oie.int/fileadmin/Home/eng/Health_standards/tahm/2.01.12_Q-FEVER.pdf3.http://www.baphiq.gov.tw/public/Attachment/841516555171.pdf4.http://www.dairyaustralia.com.au/Animal-management/Animal-health/Animal-health-fast-facts/Abortion-and-infertility/Q-fever.aspx5.http://digitalcommons.georgiasouther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035&co



2. 疾病名稱:Q 熱

Q熱是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 burnetii)所引起之人畜共通(zoonosis)傳染性疾病。

人類感染後,因感染程度之差異,在病程及嚴重性上差距極大,甚至為無 ...



3. 傳染病學-Q熱,臨床醫學教室-高點醫護網

Q熱(Q fever)發生在動物與人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是由立克氏體(rickettsia)中的Coxiella bunetii感染引起。

家畜是主要傳染源。

說明. (前言). 對人類致病 ...傳染病學-Q熱,臨床醫學教室-高點醫護網歷屆考題高分詳解免費考前重點下載歷屆考題線上測驗考取學員心得分享小龍醫師館線上試聽課程全省服務據點看更多熱門資訊後西醫後中醫後獸醫私醫聯招/轉學考護理二技/醫研所護理師醫師國考醫檢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放射師食品技師國外醫師學歷甄試美國護理師公職護理師公職醫檢師衛生技術衛生行政篇名傳染病學-Q熱,臨床醫學教室重要考點Q熱(Qfever)發生在動物與人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是由立克氏體(rickettsia)中的Coxiellabunetii感染引起。

家畜是主要傳染源。

說明(前言)對人類致病的立克次體有四個屬,包括立克次體屬(Rickettsia)、柯克斯體屬(Coxiella)、羅沙利馬屬(Rochalimaea)、埃里西體屬(Ehrlichia)。

Q熱(Qfever)發生在動物與人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是由立克氏體(rickettsia)中的Coxiellabunetii感染引起,人感染後會成為Reservoirs。

Coxiellabunetii約(0.3x1)μm大小,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微生物。

Coxiellabunetii只能在雞胚胎或活細胞培養基中,孵育6~7天始可生長成功,會呈現麥桿黃色。

可以Stamp’s法來染色。

"Q"表示"QUERY",指該病原因不明之意。

首先由Derrick(1937)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省的布里斯本觀察屠宰(slaughterhouse)工人發生怪病所發現。

好發於春季及初夏時節。

動物感染時,無明顯臨床症狀,但會子宮內膜炎、流產、不孕症、死產等現象;當人感染Q熱時,潛伏期12~39天,平均18天。

急性型可出現突然發熱、乏力、頭痛、肌痛,無皮疹,嚴重者可表現為肺炎、肝炎;慢性患者嚴重時可引起心內膜炎。

(流行病學)傳染源:家畜是主要傳染源,如牛、羊、馬、騾、犬等,受染動物外觀無異常狀,但分泌物、排泄物、胎盤、羊水中均可含有Q熱立克次體。

傳播途徑:動物間的傳播是以蜱為傳播媒介;Q熱立克次體隨動物尿、糞、羊水及蜱糞便污染塵埃或形成氣溶膠進入呼吸道致病,是感染的主要途徑。

另外,也可因病原體通過受損皮膚、粘膜侵入人體。

當飲用污染的水和奶類經消化道傳播較為少見。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特別是屠宰場、肉品加工廠、牛奶廠、各種畜牧業工作者受染較高,但受染後不一定發病。

病後免疫力持久。

(病原菌特徵)Coxiellabunetii可通過細菌過濾器,短桿狀,無法在人工培養基上發育,必須在雞胚胎內培養。

多數立克次體均耐低溫與乾燥,在乾燥沙土中4~6℃可存活7~9個月,-56℃能活數年;多數立克次體對熱及消毒劑抵抗力弱,唯有Coxiellabunetii對理化因子具顯著抗性,必須加熱60~70℃,30~60分鐘才能滅活。

Coxiellabunetii抗原分為二相。

初次從動物中分離到的立克次體具Ⅰ相抗原,又稱表面抗原或毒力抗原;經雞胚多次傳代後成為Ⅱ相抗原,其毒力減低,但經動物或蜱傳代後又可逆轉為Ⅰ相。

(病理)若Q熱立克次體是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先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生長繁殖,進入血流形成立克次體血症,其釋放毒性物質好比內毒素,可以引起全身毒血症狀,可造成小血管、肺、肝、心、脾、腎、睾丸病變:血管病變:基本病變是小血管炎,內皮細胞腫脹,可有血栓形成;肺部病變:細支氣管和肺泡中有滲出液,內含纖維蛋白、淋巴細胞及大單核細胞;另外,可引起炎症性假性肺腫瘤;肝臟病變:有廣泛肉芽腫樣浸潤:心臟病變:可造成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瓣膜贅生物形成,甚至瓣膜穿孔;(臨床表現)臨床除發熱、頭痛、腰痛、緋腸肌之外,主要表現為間質性肺炎,無皮疹。

病後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以細胞免疫為主。

(診斷)須靠病原體之分離與鑑定,一般可採取患者血接種於雄性豚鼠,接種後豚鼠體溫>40,同時有陰囊紅腫,表是有立克次體感染;再進一步用雞胚卵黃囊或小鼠成纖維細胞培養分離,用免疫試驗加以鑑定:補體結合試驗及凝集試驗檢查特異性抗體,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沉降試驗以協助診斷;血清學外



4. 親近牲畜、寵物 慎防感染Q熱

親近牲畜、寵物 慎防感染Q熱. 感染內科張科主治醫師(小港院區)(92年12月). 一名五十五歲吳姓民眾罹患糖尿病,無肝臟疾病,最近半個月持續三十八度高燒不退, ...親近牲畜、寵物  慎防感染Q熱感染內科 張 科主治醫師(小港院區)(92年12月)一名五十五歲吳姓民眾罹患糖尿病,無肝臟疾病,最近半個月持續三十八度高燒不退,合併有深茶色尿液及腹脹,至醫院求診,抽血檢查後發現肝功能異常、有高膽色素血症(即黃膽現象)、凝血功能異常,且牛心脂素抗體亦呈陽性反應,然而超音波並未發現任何異常;經詢問發現其鄰居飼養羊,病患亦常出入羊舍,因此感染科醫師認為有感染Q熱的可能;而後進一步以血清學檢查,發覺有伯納特氏柯克斯氏體(Coxiellaburnetii)感染(簡稱伯氏柯氏體),證實的確感染了Q型熱,而患者在接受四環黴素類藥物治療後已經痊癒。

Q型熱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好發於春季及初夏時節,症狀通常類似一般的感冒,有些免疫力功能強的患者,在持續發燒幾天後甚至可能不經治療即自行退燒痊癒,因此常被忽略,需要醫師在病史及臨床方面高度警覺。

若出現不明發燒五日以上、需天天吃退燒藥退燒,或發燒病患有糖尿病、癌症等病史,都有感染Q型熱的可能性,必須藉由血清學檢查伯氏柯氏體抗體陽性,或以PCR的方法檢測伯氏柯氏體的DNA來證實。

人類感染的Q型熱可分為急性型及慢性型兩種,百分之九十的Q型熱患者屬於急性型,潛伏期約為三至三十日,其症狀為持續發燒,且併發肝炎、肺炎,使用四環黴素類抗生素(如Doxycycline)治療二週後,通常都可成功治癒,若不接受治療亦有可能會自行痊癒;而感染慢性型Q型熱者並不常見,其症狀多以心內膜炎居多,通常發生在有心臟瓣膜異常、免疫功能不全或慢性腎衰竭患者身上,除了使用四環黴素類抗生素外,還須合併使用Hydroxychloroquine,治療時間長達二年以上。

Q型熱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引起Q型熱的立克次體通常存在哺乳類動物、節肢動物(特別是壁蝨)、鳥類體內,而人類大多由於吸入這些受感染動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也有經由壁蝨叮咬而致病的少數案例,國外甚至有經由性行為傳染給配偶的特殊例子。

Q型熱的高危險群包括農夫、獸醫、毛皮業者、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等,凡是需經常接觸牲畜(尤其是山羊、綿羊),或家中飼有貓、狗、兔子等寵物者都應多加留意,在接觸動物後必須保持身體乾淨,避免直接飲用牧場現擠的羊乳或牛乳,才能有效預防Q型熱的感染。

【回本期目錄】



5. Q熱之照護

一、什麼是Q熱? 由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 burnetii)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性疾病。

二、症狀: 感染Q熱後,因感染的程度不同,在病程及 ...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回首頁關於我們預約掛號English登入一般中大×全站搜尋搜尋登入Q熱之照護位置護理指導感染科主題Q熱之照護其他資訊瀏覽:338,最近修訂:2020-04-08回首頁列印日期:2021/02/05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護理指導感染科×私密分享無法分享,系統已經關閉私密分享的功能×QRcode×選擇網頁檔案loading...確定取消×刪除提醒×loading...×Q熱之照護分享QRcode列印瀏覽:338,最近修訂:2020-04-08分享QRcode列印瀏覽:338,最近修訂:2020-04-08×××loading...×建立新版本一、什麼是Q熱?由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burnetii)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性疾病。

 二、症狀:感染Q熱後,因感染的程度不同,在病程及嚴重性上差距極大,甚至為無症狀之感染。

受感染後的潛伏期自10至40天不等,平均為1至3週。

臨床症狀通常為畏寒與發熱,其他病徵還有後腦頭痛、虛弱、身體不適、盜汗、肌肉酸痛、關節痛。

 胸部X光可見肺浸潤,肺炎病變在病程的第10至40天最明顯,之後會逐漸改善,但有時會併發胸膜炎。

部分病人會出現肝功能異常、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黃疸、肝臟腫大及壓痛等症狀。

急性Q熱常伴隨有肝炎情況,慢性則否。

大多數Q熱的病人,其病情會在2週內痊癒,一般人感染後可能獲得終生免疫力。

如有以上不適症狀並不一定是Q熱,請儘速至感染科門診進一步診治。

 三、傳染途徑:主要是因為吸入被病原體污染的塵土,或因為飲用病畜的乳汁、污染的水及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因為破損的皮膚、粘膜接觸污染物而感染。

一般動物感染通常為無症狀感染,人類是宿主中唯一會因感染而致病的,需經常接觸牲畜的工作者為易感染高危險群,包括農夫、獸醫、毛皮業者、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等。

 四、治療:於症狀發生後三日內為治療黃金時期,延誤將會降低治療效果,因此若有上述類似症狀應儘速至感染科診所診治;正確治療後症狀可見明顯改善。

四環黴素類對Q熱的治療有效,應遵醫囑按時服用。

 五、居家自我保健原則:從事高風險職業若接觸牲畜者應注意動物健康情形,是否有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burnetii),避免傳播感染,接觸疑似受感染的動物應配戴手套等防護措施。

不可隨意丟棄且須妥善處理牲畜的胎盤及死胎。

飲用消毒過的牛奶及奶製品。

工作人員的實驗衣須經高壓滅菌消毒。

檢疫入境的動物。

勤洗手,保持皮膚完整。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0,2月26日)。

Q熱。

2018年2月21日,取自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vnMfnLfuWmf6aJL-FP_rpAAsamoah,J.K.K.,Jun,Z.,Sun,G.Q.,&Li,M.Y.(2020).AdeterministicmodelforQFevertransmissiondynamicswithindairycattleherds:Usingsensitivityanalysisandoptimalcontrols.computationalandmathematicalmethodsinmedicine,2020Retrievedfrom.doi:10.1155/2020/6820608.Raoult,D.(2017).Qfever:confusionbetweenchronicinfectionandchronicfatigue.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65(6),1054-1055.doi:10.1093/cid/cix469.××複製檢核清單loading...×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牛刀小試一下請您試著回答下列問題:1.Q熱是一種由細菌(貝氏考克斯菌)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是因為吸入被病原體汙染的塵土,或因為飲用病畜的乳汁、汙染的水及食物,或因為破損的皮膚、黏膜接觸汙染物而感染。

是否不知道2.感染Q熱治癒後,下次還是有被傳染的機會。

是否不知道3.一般動物感染Q熱通常為無症狀感染,只有人類會因感染而致病。

是否不知道4.Q熱感



6. Q熱

Q 熱是貝氏考克斯菌( Coxiella burnetii )所引起之人畜共通傳染病. (zoonosis),可分為急性Q 熱及慢性Q 熱。

人類感染Q 熱後的臨床表現差. 異甚大,可能是不 ...2019-03_Q熱防治工作手冊.pdf2019-03_Q熱防治工作手冊.pdf下載



7. Q熱

Q熱是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 burnetii)所引起之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可分為急性Q熱及慢性Q熱。

動物感染Q熱通常沒有症狀,但可能會造成懷孕的 ...Q熱FacebookLine列印取得短網址回上一頁取得短網址×網址複製關閉複製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96年10月9日署授疾字第0960000892號公告「傳染病分類及第四類與第五類傳染病之防治措施」,自96年10月15日生效。

茲將「Q熱」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四類傳染病。

Q熱是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burnetii)所引起之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可分為急性Q熱及慢性Q熱。

動物感染Q熱通常沒有症狀,但可能會造成懷孕的動物流產、死產或不孕;這些動物的胎盤組織、羊水、死胎及子宮排出物等含有大量的病原體,若未妥善處理且隨意掩埋,即可能污染環境而成為人類感染Q熱的重要感染源。

獸醫、毛皮業者、農場員工、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及相關研究人員等,尤其是經常接觸牲畜(山羊、綿羊、牛隻等)的工作者,為Q熱的高危險群。

疾病資訊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統計資料查詢國際重要疫情更多...重要指引及教材傳染病病例定義暨防疫檢體採檢送驗事項Q熱防治工作手冊Q熱核心教材更多...治療照護治療照護病人及接觸者之處理更多...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更多...研究出版歷年研究計畫疫情報導更多...:::網站導覽隱私權保護資訊安全著作權聲明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雙語詞彙電子報署長信箱10050臺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6號MAP電話:02-2395-9825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全年無休免付費)聽語障服務免付費傳真:0800-655955國外可撥打+886-800-001922(自國外撥打回國須自付國際電話費用)Copyright©2019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Allrightsreserved.本網站建議使用IE10以上版本瀏覽器及以1920x1080解析度,以獲得最佳瀏覽體驗。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提供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https://www.ndc.gov.tw/cp.aspx?n=32A75A78342B669D)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8. www.kmuh.org.tw/www/kmcj/data/9706/11.htm

如何診斷出Q熱的病人?感染控制室   張科主任(小港院區)(97年6月)Q熱是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burnetii)所引起之人畜共通疾病。

人類感染Q熱主要是因為吸入被病原體污染的塵土或因為飲用病畜的乳汁而造成。

此病原存在於有蹄類家畜的胎衣及羊水、尿液、糞便、乳汁中。

故此病的高危險群包括農夫、獸醫、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等,尤其是需經常接觸牲畜(山羊、綿羊)的工作者。

臺灣在1993年出現第一份Q熱病例報告後,臨床醫師開始注意到Q熱的存在而使病例數逐年增加。

2002~2006年確定病例共371人。

主要在20歲以上成年人,41-50歲病例數最多。

據疾病管制局指出,全臺灣全年均有個案發生,病例數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確定病例主要分布於南部的高雄縣市、屏東縣、臺南縣及中部的彰化縣。

筆者曾將南部109位Q熱個案做分析,發表在Diagnosticmicrobiologyinfectiousdiseases雜誌上,在文中提及這些個案主要分布季節為六月至十月,以七月份和十月份個案數較多,依氣象局南部平均氣溫和發生個案數做回歸分析,發現氣溫越高時個案數越多。

這些Q熱個案和動物接觸史有相關者約有八十例,其中有46例(58%)可回憶起職業暴露或從事休閒娛樂活動事件有關,但有近四成無法回溯起相關病史。

臨床表徵仍以發燒、頭痛、乾咳、肌肉痠痛為主,出現紅疹的比率不高。

在抽血方面,白血球大多是正常或是偏低,約有10%左右是大於12,000/mm3或小於4,000/mm3﹔血小板方面約有12.6%的病患小於十萬,大多數患者血小板略低於平均值。

肝功能檢驗約有85%個案GOT≧60IU/L或GPT≧78IU/L,故肝功能正常者要下Q熱的診斷要很小心。

此外alk-p(Alkaline-phosphatase),LDH(Lacticaciddehydrogenase)值約有71%及77%上升的現象,總黃疸指數(totalbilirubin)檢驗值超出正常標準值1.4mg/dL者約有36%﹔另外有一指標為aPTT(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與prothrombintime,前者約有75%Q熱的病人會有凝集時間延長的現象,後者只有18%。

至於anticardiolipinantibody有84%的病患會有上升的現象。

另外有一種臨床表現稱為相對性緩脈,約有73%Q熱病人在來院時會有此表現,此類病患平均發燒天數約兩個禮拜,不同於登革熱的一個禮拜,以上這些特殊的表現可做為診斷Q熱病人的參考。

在查閱這些Q熱個案的病歷時,發現有些個案來就診時被診斷為登革熱,由於南部地區登革熱並不少見,而登革熱與Q熱在臨床的表現上確實很像,容易造成誤判。

一般而言,登革熱以七八月份較多,若該名病患鄰居感染登革熱或是病患最近出國剛自東南亞回國者,猜登革熱機率較大;又登革熱患者接受抽血檢查,若有一系列的抽血資料,可以發現白血球與血小板均會有下降趨勢,在白血球與血小板下降到最低點後,白血球會先回復至正常值,而血小板則約晚個一至兩天才恢復至正常值。

若是該地區無登革熱疫情時,病患又是Q熱高危險群,有動物接觸史,相對性緩脈、身上無登革熱典型的紅疹(由四肢向軀幹集中、發燒四五天後產生疹子),也無任何出血的現象、發燒超過七天以上、肝功能異常、黃疸指數稍高、aPTT是延長的,可先考慮是否有Q熱的可能性,以doxycycline先行治療,若是反應良好,可通報疾管局並抽血檢驗,做進一步的確診。

【回本期目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