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生氏病Hansen disease | 痲瘋病眼睛

一般較不會侵襲眼睛及內臟器官;結核病狀型痲瘋病的主要症狀有 ...Contents...udn網路城邦Swordman的部落格 (到舊版)文章相簿訪客簿漢生氏病Hansendisease2009/10/0115:43瀏覽3,233迴響0推薦2引用0漢生氏病Hansendisease漢生氏病又稱痲瘋病(Leprosy)或癩病,是一種慢性肉芽腫型感染性疾病,可以表現出廣泛的臨床症狀。

漢生氏病主要是由痲瘋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leprae)及瀰漫型痲瘋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lepromatosis)感染所造成,主要侵犯皮膚、神經、與粘膜,一般認為是由皮膚或上呼吸道黏膜侵入人體內,而疾病的表現可因寄主的免疫反應而定。

從前漢生氏病被認為是一種傳染性極高的疾病,因此過去歷史上世界各國常將患者集中隔離(如國內的樂生療養院),但目前已明瞭即使在被感染後也只有5%的人會發生漢生氏病(個人感受力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且在服用治療藥物2星期之後,就不再有傳染力。

漢生氏病最明顯的生活影響是因為周邊神經麻痺所導致的四肢嚴重攣縮、外傷、感染等;在眼睛主要可發生兔眼(lagophthalmos)、眉毛脫落、角膜暴露、角膜炎、葡萄膜炎、鞏膜炎、及痲瘋結節(leproma)等;若侵犯腎臟也可能發生類澱粉沉積導致腎衰竭甚至死亡。

痲瘋分枝桿菌目前仍無法在一般細菌培養皿中培養,由臨床上觀察主要可分為結核病狀型(tuberculoid)、痲瘋結節型(lepromatous)、和中間型(borderline):一、結核病狀型:患者可產生一定的免疫力,病症較輕微,易侵犯皮膚及神經,一般較不會侵襲眼睛及內臟器官;結核病狀型痲瘋病的主要症狀有典型的結核病狀皮膚肉芽腫病灶(tuberculoidgramuloma),可為清晰外緣的淺色斑或是紅斑,一般會向外擴張而中心先癒合,可呈漩渦狀的分布整個四肢或軀幹;一般侵犯神經的時間較早,易於發生肌肉萎縮、爪形手、下垂足、及變大的耳大神經等。

二、痲瘋結節型:患者無免疫力,病症嚴重,又可分為三種亞型,易侵犯全身各處,尤其是鼻黏膜,可造成流鼻血(epistaxis);痲瘋結節型痲瘋病的皮膚病灶為對稱分佈的結節狀肉芽腫(foamcellgranuloma)及淺色斑,丘疹及結節一般為銅色,可變大到類似皮膚腫瘤;常併有耳結節及眉毛喪失等;一般侵犯神經後可造成冷熱感覺的喪失。

三、中間型:最為常見,病情介於結核病狀型與痲瘋結節型之間,皮膚病症較類似結核病狀型,但病灶較多。

漢生氏病雖是一種慢性疾病,但亦可有急性發作:一、急性病灶惡化(acuteexacerbatinofthelesions):結核病狀型痲瘋病在接受治療後的前四個月內,發生皮膚病灶的惡化及神經炎,可引發劇烈疼痛。

二、痲瘋結節性紅斑(erythemanodosumleprosum):痲瘋結節型痲瘋病在接受治療六個月後,發生急性的痲瘋結節性紅斑,主要為一種過敏性血管炎,可出現在全身任何位置,會併有發燒、關節痛、淋巴腫大、及神經炎,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三、陸西歐現象(Luciophenomenon):特別出現在未經治療的瀰漫型痲瘋病(屬於痲瘋結節型痲瘋病的亞型),較常出現在中南美洲國家的患者,為瀰漫型痲瘋分枝桿菌所造成,患者可以發生嚴重的急性壞死性紅斑(erythemanecroticans),病症為發生許多清晰外緣的紅斑狀潰瘍(血管炎合併小動脈壞死)。

漢生氏病對眼睛的影響相當廣泛,病灶包括角膜敏感度降低、無血管性角膜炎、間質角膜炎、角膜血管翳(pannus)、角膜小眼面(cornealfacets)、串珠狀角膜神經(beadingofcornealnerves;眼睛最早出現之病癥,約47%的患者會發生)、結膜充血、痲瘋結節、虹膜炎、虹膜沾黏、虹膜珠(irispearls;約4%的患者會發生,位於瞳孔邊緣,小於0.5mm的乳白色圓型結節)、鞏膜炎、青光眼、白內障、感染性葡萄膜炎(約7%的患者會發生,可重複發作)、脈絡膜視網膜病灶、眉毛脫落、睫毛脫落、眼瞼結節、結節性紅斑、眼瞼內翻、眼瞼外翻、兔眼等。

漢生氏病的診斷除了臨床病症以外,必須在角膜、結膜、皮膚、前房、或玻璃體中發現有耐酸菌(acidfastbacilli)才能證實,眼科的漢生氏病診斷性病症則為虹膜珠併有葡萄膜炎。

漢生氏病目前主要是多重藥物同時治療(multipledrugtherapy),以避免產生抗藥性;由於患者家屬同樣發生漢生氏病的機會增高,因此也必須接受至少5年的預防性追蹤檢查。

漢生氏病的眼睛病症治療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