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的飲食障礙 | 暴食頻率

藥學雜誌電子報99期105冊Vol.26 No.4Dec. 31 2010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不容忽視的飲食障礙-暴食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藥師林佩姿、王芙容、李炳鈺摘要暴食症是好發於青少年的飲食障礙疾病之一,患者在暴食後常採用激烈的手段來防止體重的增加。

近年因受到社會風氣及媒體的影響及對身體形象的誤解和缺乏自信心,暴食症患者有增加的趨勢。

暴食症患者經過適當的治療,病情可以獲得改善,認知行為療法及藥物治療對於暴食症皆可以發揮治療效果。

認知行為主要是藉由思想影響行為,而達到行為改善效果;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憂鬱藥物為主,其中因fluoxetine在治療成果及耐受度方面都有良好的成效而為優先選擇,但若以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將可以獲得最佳療效。

關鍵字:飲食障礙、暴食症、認知行為治療、eatingdisorder、bulimianervosa、cognitivebehaviortherapy壹、前言「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可以獲得能量、維持體力,但也可能變成抒發生活壓力的方法之一。

近年來受到社會風氣及媒體的影響,大家追求苗條及纖細的身材,對自己的體態感到不滿或沒有自信,而在利用瘋狂飲食抒發壓力後,採用激烈的限制飲食、催吐和過量運動的手段來維持自認完美的體態,形成惡性循環,而此即為飲食疾患(eatingdisorder)。

此疾病指的是一群由不當飲食習慣所引起的相關症狀,包含厭食症(anorexianervosa)、暴食症(bulimianervosa)及非典型飲食疾病(atypicaleatingdisorders)三大部分。

飲食型態異常不僅會影響病患的心理層面,對於生理方面及社會職業功能有也都會有深遠的影響,在經過適當治療後,病情是可以獲得緩解,但若不積極加以控制,將導致死亡,因此值得大家給予此類疾病關注,而本文將對飲食障礙中的暴食症進行探討。

貳、暴食症的臨床表徵及對心理和生理的影響暴食症在1979年由Russell首次描述並命名,是指病患在特定時間內,吃下超量的食物,而且對於飲食行為有強烈失去控制的感覺。

暴食症患者鮮少有體重過重問題,但此類病人卻對體重及身體型像極為敏感,因此病患在瘋狂進食之後,會出現代償性行為(compensatorybehavior)防止體重增加。

此代償性行為可以區分為清除型(purgingtype)和非清除型(nonpurgingtype)兩大類。

清除型為在暴食發作後會規律的自我誘導催吐,使用緩瀉劑、利尿劑或灌腸;非清除型則是指過量運動或禁食,防止體重增加,但不會自我催吐或濫用藥物。

暴食症患者的代償行為,會對生理機能帶來很大的衝擊。

口腔部分,因自行催吐而有胃酸逆流導致牙齒受損易蛀牙和唾液腺腫脹(sialadenitis)的問題;腸胃道也會因催吐而有胃酸逆流症或因濫用藥物導致對瀉劑產生依賴性,而有嚴重便秘;也會影響體內的電解質平衡和酸鹼失衡,進而導致虛弱、疲勞甚至是心律不整;可能有生理周期不規律的問題;此外於催吐過程中,因用手摳喉嚨造成手背部被牙齒弄傷而結痂或疤。

形成暴食症的因素相當多且複雜,和自我認同感低、缺乏自信、完美主義、併有其他精神疾病、肥胖、較早的初經及家庭因素皆有密切關係1。

而家庭因素的影響層面更為複雜且廣泛,例如有家族病史、憂鬱症、藥物濫用、酒精成癮、肥胖、父母親間相處的不睦、家庭生活習慣(如家族對於飲食狀態、體態和體重的過度重視)等1。

參、流行病學暴食症盛行率於1980及1990年代快速增加,好發於年輕女性,常見的發生年齡是青春期後半(17至30歲),18歲是暴食症好發的高峰2。

女性於青春期後半的發生率為每10,000人中有5,000會發生2,而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20分之13。

國內對於飲食障礙的流行病學研究資料相當缺乏。

有學者於2000年問卷方式,調查台北市高中職學生(1,686人)暴食症的分析,發現總盛行率為1.8%,且女生暴食症患者多於男生,而高職生比高中生嚴重,多數患者都有減肥的經驗4。

暴食症患者有55%的於治療後兩年可獲得改善,而71%可在六年後達緩解5。

但仍有10%至30%的暴食症患者會發展成其他類型的飲食疾患,如:厭食、狂食或肥胖5。

而30%暴食症患者會伴隨其他精神疾患,例如:憂鬱症、強迫症、衝動性行為和藥物濫用的病史5,且此類病患預後會較差。

肆、診斷疾病的診斷是依據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TheDiag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