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 | 土拉倫法蘭西氏菌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學名:Francisella tularensis)屬於法蘭西斯氏菌屬,是一種專性需氧、革蘭氏陰性的球桿菌。

具多形性,無鞭毛,無運動性,不產生芽孢,可產生莢膜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藍色)感染巨噬細胞科學分類界:細菌界Bacteria門: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綱:γ-變形菌綱Gammaproteobacteria目:硫髮菌目Thiotrichales科:法蘭西斯氏菌科Francisellaceae屬:法蘭西斯氏菌屬Francisella種: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F.tularensis二名法FrancisellatularensisMcCoy1912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學名:Francisellatularensis)屬於法蘭西斯氏菌屬,是一種專性需氧、革蘭氏陰性的球桿菌[1]。

具多形性,無鞭毛,無運動性,不產生芽孢,可產生莢膜。

該菌為兔熱病的病原體。

因其最小感染劑量(英語:Minimalinfectivedose)低、毒性強、易發生氣膠傳播,故常用作生物武器[2][3]。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在外界環境中抵抗力較強,可在低溫下於動物屍體、土壤和水中存活數週。

該菌在實驗室培養基上呈短杆狀(0.2x0.2µm),最適生長溫度為37°C[4]。

目錄1生化鑑定2亞種3流行病學4生命週期5診斷、治療及預防5.1診斷5.2治療5.3預防6參考文獻7外部連結生化鑑定[編輯]革蘭氏染色陰性,表現為兩極染色。

專性需氧。

能乳酸發酵葡萄糖、果糖、甘露醇、甘油、麥芽糖。

不產生靛基質。

產生硫化氫。

不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

普通培養基上必須添加半胱胺酸才能生長[5]。

菌體能溶解於蓖麻酸等羥基酸中[6]。

試驗結果[7]革蘭氏染色−亞甲藍+運動力(22°C)−氧化酶+過氧化氫酶+溶血性−靛基質−硫化氫−β-內醯胺酶+觸酶−葡萄糖+果糖+甘露醇+甘油+麥芽糖+硝酸鹽還原−亞種[編輯]1911年麥考伊(英語:GeorgeWalterMcCoy)在加利福尼亞州土倫縣首次發現兔熱病,並於1912年從黃鼠狼體內分離出該病的病原體,命名為土倫桿菌(Bacteriumtularensis),直至1970年國際系統細菌分類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CommitteeonSystematicBacteriology)正式定名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Francisellatularensis)[8][9][10]。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在地理上可分型為2個亞種:美洲亞種(F.t.subsp.tularensis;A型菌)主要分布於北美,毒性較強,導致致命的肺部感染[11]。

歐洲亞種(F.t.subsp.holarctica;B型菌)主要分布於歐洲和亞洲,毒性較弱,很少致命[12]。

兩個地理亞種的免疫原性不同[13]。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含有2種主要抗原,即表面抗原和莢膜抗原(Vi抗原)[14]。

Vi抗原與毒性和免疫原性有關,喪失Vi抗原的菌株失去毒性和免疫原性。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和布魯氏菌有共同抗原成分[15][16][17]。

流行病學[編輯]蜱蟲是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的自然宿主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主要分布在30°N以北。

對該菌易感的動物種類很多,包括許多脊椎動物,如哺乳動物、鳥類、魚類、蛙類和蟾蜍;無脊椎動物,如蜱、蚊、虻、蚤、蟎和一些雙翅目吸血動物;兩棲動物和軟體動物等也可感染[18][19][20]。

野兔和其他齧齒動物是主要傳染源。

其他野生動物、家畜和家禽感染後,也能成為傳染源。

其自然宿主包括蜱蟲、蚊子和鹿蠅等。

該菌在蜱蟲體內可存活數年,且能通過卵傳遞給下一代[21][18]。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感染可通過多種途徑發生,主要通過吸血節肢動物叮咬而傳播,也可經由皮膚和黏膜的傷口而感染。

此外,還可通過糞口路徑感染、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等[22][18]。

該菌能在宿主體外存活數週,常發現於天然水、土壤和乾草堆中[18]。

生命週期[編輯]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是一種兼性細胞內寄生菌,其生長與繁殖依靠宿主細胞。

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可感染大多數種類的細胞,但主要感染巨噬細胞。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