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重點協助寶寶克服分離焦慮 | 分離焦慮 托 嬰

克服分離焦慮8大重點 · 1.給孩子練習獨處的機會 · 2.多接觸家人以外的人 · 3.家長漸進式離開‧孩子做心理準備 · 4.建立對陌生環境的好感 · 5.別讓孩子控制你!嬰兒嬰兒照顧協助寶寶克服分離焦慮8大重點2015/04/22母乳育兒分離焦慮焦點人物瓶餵專欄作家獨處副食品嬰兒照顧嬰兒哺餵幼兒照顧兒童生活教養家庭吃喝玩樂封面故事寶寶離不開父母,雖然會使父母開心自己有被孩子需要的感覺,但當父母要去洗澡、上廁所,或是公司有急事必須處理,寶寶就開始放聲大哭,種種黏人的行徑,總讓父母手忙腳亂,若持續下去會使雙方都失去生活品質,因此國際行為分析師袁巧玲博士傳授小撇步,協助家長和寶寶克服分離焦慮。

每個寶寶都有分離焦慮!分離焦慮(SeparationAnxiety)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發展階段,只要與親近或熟悉的人分離時,寶寶就會產生焦慮或不安的情緒。

袁巧玲博士說明,嬰兒在5至6個月大時,開始會察覺到身邊的人不見了,並且出現情緒反應,10個月大之後,分離焦慮的情況更為明顯,離開一下子,寶寶就可能哭得泣不成聲,讓家長十分心疼,但等到2歲以後,分離焦慮就會開始減緩,這是寶寶的正常發展里程碑,並非天生個性或他人影響,加上因為認知能力進步,可更清楚分辨主要照顧者是否就在附近;不過由於生長環境、教養方式及平時家長與寶寶的互動練習,每個寶寶的反應仍然會因人而異。

克服分離焦慮8大重點1.給孩子練習獨處的機會在寶寶約5至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讓寶寶練習獨處,每天都納入生活的情境中,讓寶寶自然而然的習慣,最後就會覺得是正常的事情。

袁巧玲博士指出,任何關於心靈層面的培養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都需要練習,才能讓寶寶有安全感;但獨處前提是家長必須保證孩子當下是安全的,嬰兒床的邊緣有圍欄,寶寶不會從床上掉下來,或是給予寶寶固定玩耍的範圍,先在旁邊陪寶寶玩耍,然後讓寶寶知道你現在要去做什麼,再慢慢的離開,但即便讓他自己玩耍,也必須要時常發出聲音,讓寶寶知道你就在身邊,一轉頭就能夠看到你;等到越來越大就能夠開著房門,但卻是在不同的房間活動,雖然看不到你,但是會說話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正在忙什麼,寶寶就能夠安心地獨處,最後家長只要不時出現查看孩子情況即可。

2.多接觸家人以外的人袁巧玲博士表示,現在孩子若不時常練習與他人接觸,恐導致社交能力差,未來和保母、老師或同學無法建立社交關係,所以建議時常帶著孩子和家人以外的人接觸,若常常跟別人在一起,到新環境就比較不會害怕,像袁巧玲博士的兒子從小就在他經營的教育中心長大,時常看到很多小朋友、家長或老師,所以不怕生,甚至看到人也會主動去攀談打招呼。

袁巧玲博士更舉例說明,一向很有孩子緣的她,沒想到朋友11個月大的孩子,卻在第一次看到她就嚎啕大哭,仔細詢問才知道寶寶出生至今僅出門過一次,平常看到的都是家人,幾乎沒看過陌生人,這樣的寶寶當看到其他人,就會有十分嚴重的焦慮感,甚至害怕人群,因此若不希望孩子這樣,從小就要讓他們接觸人群,有時間多帶孩子出去玩耍。

3.家長漸進式離開‧孩子做心理準備有些照顧者會認為偷偷離開寶寶,只要寶寶沒有發現就不會哭鬧不休,但袁巧玲博士強調,這樣反而會造成寶寶的恐慌,最正確的方式是父母在每次離開前都該先陪伴孩子玩耍,再漸進式地離開,讓孩子知道父母都在附近,離開的時間越來越長,最後即使人消失一陣子沒發出聲音,寶寶仍然知道媽媽會回來;重點在務必和寶寶說「再見」,並說明大約哪一個時間點會回來,例如具體形容等唱完一首歌就回來或太陽公公下山後就會回來,讓寶寶可以做好心理準備,與父母只是暫時分開,等待期間要乖乖聽照顧者的話。

4.建立對陌生環境的好感要帶寶寶去保母家、育嬰中心或幼兒園前,最好先帶他們去找熟悉的人見面,不要立刻丟給不認識的保母,要讓寶寶有緩衝期,且最好事前先帶孩子去熟悉環境,循序漸進地讓寶寶和他人接觸,甚至可以在保母家等陌生環境,放他熟悉的玩具、車子、棉被或準備好他喜歡的點心,讓他對這個環境有好的情緒連結,認為來這裡就會有好事發生,進而產生好感,覺得這裡是好玩的,這些練習方式能儘量避免寶寶產生分離焦慮。

5.別讓孩子控制你!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袁巧玲博士說明,主要照顧者和寶寶相處久,用心觀察寶寶,就會知道什麼情況下寶寶會哭,懂得拿捏寶寶的情緒起伏,並給予及時且正確的反應來滿足需求,但若摒除生理狀態不被滿足的哭鬧不能不理睬之外,其餘沒有緣由,只為了討抱的哭鬧就不能隨時隨地都滿足他,因為嬰幼兒很容易就抓到父母的弱點,若只要一哭媽媽就來,等他知道這樣會使家長妥協,以後就用同樣的把戲,下次繼續用這個方式,若使這種不好的行為模式介入教養方法,就容易讓你被孩子控制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