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生殖道脫垂合併尿失禁的外科治療/梁景忠 | 尿失禁手術後遺症

一旦在手術前發現脫垂合併有隱藏式的尿失禁,在處理脫垂時可能需要採用預防性尿失禁手術 ... 手術後的併發症相當低:傷口痛(0.016﹪)、傷口感染(1﹪)、 ...top2.htmlef7.htm  長庚婦產通訊--第28期 泌尿生殖道脫垂合併尿失禁的外科治療林口院區主治醫師梁景忠肇因  美國Olsen等人的報告指出:11﹪的婦女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尿失禁或骨盆臟器脫出的手術,而這些人當中1/3的機會需要有第2次的開刀,可見這兩類骨盆底功能不良的病患不但多,要是處理不謹慎則可能會復發,特別是嚴重的脫垂更需要完備的治療前評估,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

  泌尿生殖道脫垂對尿道的影響應該有:拉扯後尿道壁,使尿道口張開發生尿失禁;壓到尿道引起尿路阻塞;或是改變腹壓正常傳導到尿道。

臨床上輕中度脫垂的婦女經常合併有應力性尿失禁,然而嚴重的脫垂卻很少有漏尿的出現,這可能是尿道受到脫垂的影響,而無法顯現出漏尿的情況;一旦接受脫垂的部位在手術後解除,繼之而來的漏尿可能會成為病患與醫師之間誤解的起源。

脫垂合併高比率漏尿  治療嚴重脫垂前需要找出是否有被掩蓋的漏尿,也就是所謂的隱藏性尿失禁(occulturinaruyincontinence)並加以治療,才能讓病患的症狀得到完全的緩解。

先前幾個報告顯示:15-80﹪嚴重脫垂的婦女在尿動學檢查後會發現有尿失禁,而大多數檢查者會使用合適的子宮托(pessary)將脫垂回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如此可以模擬矯治手術後膀胱尿道的功能與解剖位置。

也有人利用挾紗布或棉球的鉗子,或是採用單葉式的張開器把脫垂外露的部分推回去,不過沒有子宮托方便。

  一旦在手術前發現脫垂合併有隱藏式的尿失禁,在處理脫垂時可能需要採用預防性尿失禁手術。

Borstad等人以Manchester手術當作治療脫垂的唯一方法,在不加做任何尿失禁治療下對1組婦女做前瞻性研究,結果有22﹪的婦女術後出現尿失禁。

因此,在進行脫垂手術前安排尿動力學檢查,如果有隱藏式或是屬於明顯的尿失禁,同時安排一個尿失禁手術應該是合理的做法,然而要選用何種預防性尿失禁手術則仍有爭議。

適當的預防性尿失禁手術  100多年來,尿失禁的手術不下三、五百種,哪種是最好的選擇要依據尿失禁的種類、病人的意願,以及醫師的個人專長而定。

2篇大型的文獻回顧發現:恥骨後的陰道懸吊術(colposuspension)與懸帶術(sling)有較恆定且超過80﹪的長期成功率。

目前大多數的專家認為,陰道懸吊術適用在應力性尿失禁的尿道過度移動(hypermobility);至於內括約肌缺損(ISD)則是以懸帶術為主。

有人把懸帶術用在所有種類的尿失禁上,結果有不錯的成功率;然而,將膀胱頸陰道懸吊手術使用在ISD的病患身上,則有很高的失敗率。

  基於陰道懸吊術與懸帶術有不少的術後併發症:逼尿肌不穩定、解尿困難、下腹疼痛、傷口感染,以及術後容易出現小腸、膀胱與直腸脫垂。

因此研發一種傷口小、術後復原時間短、長期效果良好的尿失禁手術似有必要。

瑞典Ulmsten在1996年發表一種微創傷口尿失禁手術-TVT,是目前國內外非常風行的手術。

以1條prolene帶子鬆鬆的圍繞在中段尿道處,在沒有張力下讓病患的尿道在使力時不會下掉。

Nilsson與Rezapour分別就不同種類的尿失禁使用TVT,追蹤5年的結果都有很好的成功率;初發性尿失禁85-88﹪;混合型尿失禁81-85﹪;復發性尿失禁84﹪,以及ISD或低的尿道關閉壓74-78﹪。

手術後的併發症相當低:傷口痛(0.016﹪)、傷口感染(1﹪)、陰道erosion(0.01﹪)、尿道erosion(0.005﹪)、尿急(1-15﹪)、解尿困難(1-7﹪)、恥骨後血腫(1-6﹪),以及血管受傷(0.0016﹪),大都是小的併發症。

  Gordon與Groutz為主的研究群在1999、2000、2001年採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各取30名生殖道脫垂合併隱藏性尿失禁的婦女,在接受陰道修補或子宮摘除手術時,分別以Kellyplication、Stameyneedleoperation與TVT做研究。

這3篇前瞻性研究的結果分別是:Kellyplication組在術後50﹪出現臨床上尿失禁症狀,37﹪有尿動力學的漏尿,初發性逼尿肌不穩定10.5﹪。

Stamey組在術後37﹪有尿動力學的漏尿,23﹪有臨床上尿失禁症狀。

TVT組30名婦女完全沒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