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憩室炎是什麼?醫生:這5種人最該小心 | 腸 有 膿

其實不少民眾可能有大腸憩室症卻不自知,因為大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或只會出現些許不適,如便秘、腹痛或腹瀉等,不容易察覺。

大腸憩室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其他疾病侯昌明腹痛急診驚現大腸憩室炎 醫:這5種人最該小心收藏圖片來源/擷取自曾雅蘭粉絲專頁瀏覽數227,4382018/11/28·作者/葉懿德·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49歲藝人侯昌明日前半夜肚子痛掛急診,經醫師檢查後確認是「大腸憩室炎」,還住院禁食了三天,讓妻子曾雅蘭PO文直呼身體健康真的很重要,也坦言自己是第一次聽到大腸憩室發炎,照片中的侯昌明則是手打點滴,臉色慘白。

大腸憩室,是大腸表層凹陷,形成坑洞狀的結構,當糞便卡在這些坑洞中,就可能導致發炎並形成膿瘍,嚴重甚至可能出現大腸穿孔,進而引發腹膜炎,一般來說較好發於年長者。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彥鈞表示,40歲以下得到大腸憩室症的比例不到20%,但隨著年紀增加,得到大腸憩室症的風險也隨之上升,60歲以上可能有超過一半的機率會罹患大腸憩室症。

(大腸憩室、憩室炎示意圖。

圖片來源:KB康健知識庫)比較特別的是,大腸憩室症有東西差異,黃彥鈞表示,西方盛行率高達45%,比例相當高,大部分都發生在左側的乙狀結腸,而大腸憩室症亞洲人的盛行率約15~25%,普遍發生在右側的升結腸。

大腸憩室炎常見症狀:腹痛不止伴隨發燒大腸憩室症主要和年齡有相當大的關係,但其實面對飲食西化,不少民眾無肉不歡、蔬果吃不夠,都會增加大腸憩室症發生率。

黃彥鈞指出,造成大腸憩室發炎的危險因子包括攝取過多紅肉、富含脂肪的食物、纖維攝取量少、活動力不足、BMI過高等,研究也顯示長期吸菸和大腸憩室發炎有關,「但最主要還是受纖維多寡、脂肪高低和活動度多寡影響。

」廣告其實不少民眾可能有大腸憩室症卻不自知,因為大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或只會出現些許不適,如便秘、腹痛或腹瀉等,不容易察覺。

大腸憩室若是發炎,常見的臨床症狀有腹痛、發燒、噁心、嘔吐,較嚴重可能會出現便祕或腹瀉,甚至導致膿瘍、腸穿孔、腸阻塞或是廔管。

黃彥鈞提醒,「若是民眾腹痛不能緩解,甚至伴隨發燒,就要盡快就醫。

」(圖片來源:葉懿德製圖)由於東方人大腸憩室炎疼痛部位多在右下腹,不少民眾容易會和盲腸炎搞混,醫師表示,兩者不同之處在於,盲腸炎除了腹痛之外,疼痛也會轉移到其他地方,大腸憩室炎則是主要在發炎部位疼痛,但還是建議民眾別自行判斷,應就醫交由專業醫師判斷,或透過電腦斷層檢查釐清。

若反覆發作醫:引發併發症機率高達六成、增死亡風險若是憩室炎症狀較輕微、沒有出血狀況,大多數病人只需要禁食讓腸道休息、靜脈點滴營養補充與抗生素藥物治療即可痊癒;若是病情嚴重已經到膿瘍、穿孔、廔管或敗血性休克的病患,則需要視情況進行引流或是開刀處理,切除病變的大腸憩室炎腸段。

大腸憩室炎常見的併發症還有急性腹膜炎、腸壁周圍纖維化、腸阻塞等,對腸道和膀胱都會造成影響。

廣告值得注意的是,黃彥鈞指出,通常民眾在大腸憩室炎第一次發作之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3~5年之內會復發,另外三到四成的人偶爾還會有輕微症狀,其餘的患者則不會復發。

但若有第二次發作的病患,大概只有一成不會復發,其他超過九成的人恐怕會斷斷續續復發,且第二次發作之後造成膿瘍及廔管等併發症的比例高達六成,死亡率也倍增,「因此發生大腸憩室炎兩次以上的民眾,可考慮動手術處理,以免造成嚴重併發症。

」生活習慣是關鍵醫:這幾種人要注意!一般民眾想要預防大腸出現憩室,可從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做起,黃彥鈞表示,控制好飲食、運動這兩個要素,排便順暢就能降低憩室產生機會。

黃彥鈞指出,雖然大腸憩室症和年齡相關,但長期久坐的上班族、活動量不足、飲食習慣為高脂低纖維的民眾,或是BMI過高、長期抽菸等都是發生大腸憩室炎的高危險族群,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因此醫師也提醒要特別留意,應維持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

(長期久坐的上班族是大腸憩室炎的高危險群之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若是已經有大腸憩室症的民眾,建議要維持高纖維飲食、適當運動、減重、少攝取紅肉、攝取足夠水分、戒菸,能有效減少憩室炎的發生機會,讓患者與憩室和平共處。

另外,醫師也指出,長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