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以及如何治療大腸瘜肉 | 大腸息肉

腺瘤性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較容易轉變為腺癌;而增生性或發炎性的瘜肉,50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有,且大多是良性、癌變的可能性較低。

一般來說,從大腸瘜肉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大腸瘜肉首頁健康百科腸胃大腸瘜肉症狀病程併發症成因種類危險族群預防相關檢驗治療照護就醫準備部位分享什麼是大腸瘜肉?大腸瘜肉就是大腸壁上的一個凸起,是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

有少數瘜肉長在大腸中的直腸段,就稱為直腸瘜肉。

大腸瘜肉主要可分為腺瘤性瘜肉、增生性或發炎性瘜肉。

腺瘤性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較容易轉變為腺癌;而增生性或發炎性的瘜肉,50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有,且大多是良性、癌變的可能性較低。

一般來說,從大腸瘜肉轉變為大腸直腸癌的時間較長,從正常大腸直腸黏膜變成大腸直腸腺瘤性瘜肉平均約需10年,從腺瘤性瘜肉成為大腸直腸癌則約需5年。

不過,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在45歲時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高達9成,如果能先透過大腸鏡檢查出腸內瘜肉,並且在瘜肉演變成腫瘤前手術切除,便能預防腸癌的形成。

大腸瘜肉症狀大部分的大腸瘜肉不會有任何症狀,部分人雖然會出現一些症狀,卻難以由這些症狀確定是大腸瘜肉,例如:血便、黑便、腹瀉或便秘等。

大腸瘜肉進展大腸直腸癌腫瘤形成的模式,從正常黏膜經腺瘤階段進行到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積聚而成。

研究顯示,從正常大腸直腸黏膜變成大腸直腸腺瘤性瘜肉平均所需時間約10年,從腺瘤性瘜肉成為大腸直腸癌則約需5年時間。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有這種疾病的病人在45歲時,有90%的機率罹患大腸直腸癌,因此需要從青少年時期開始進行大腸瘜肉篩檢,以降低癌變的機會。

大腸瘜肉併發症出血:大部分是手術切除時所造成的出血,一般而言不會太過嚴重。

腹膜炎:瘜肉切除手術時可能造成腸穿孔,甚至併發腹膜炎,有致死的危險。

大腸瘜肉常見致病原因肥胖:國人理想體態男性腰圍應低於90公分,女性腰圍低於80公分。

過度攝取高熱量、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且少運動易造成肥胖,肥胖者體內容易產生腺瘤或瘜肉,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家族病史:家族中有腸道方面癌症或是家庭遺傳性大腸瘜肉症時,則得到瘜肉或是腺瘤性瘜肉惡性癌變的機率會高於一般人。

飲食習慣:研究指出,長時間食用過多肉類,且蔬菜攝取不足時,大腸瘜肉的增生率便會提高。

大腸瘜肉種類大腸瘜肉主要分為兩大類:增生性瘜肉(hyperpasticpolyps):也稱為發炎性瘜肉,通常是微小的凸起,顏色與周邊黏膜相近或偏白,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非常低,50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會有這種瘜肉。

通常只有大於0.5公分以上,擔心有可能癌化的腺瘤,才會考慮予以切除。

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polyps):這類型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形狀不一、多呈紅色,因為癌化風險較高,一般多半會直接切除,除非是瘜肉太大或侵犯到黏膜下層,有可能另外安排時間選擇治療術式。

大腸瘜肉好發族群肥胖飲食習慣不正常抽菸喝酒排便習慣不正常有家族病史(遺傳性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大腸瘜肉預防重點維持理想體重:男性腰圍應低於90公分,女性應低於80公分。

多喝水,飲食更應注意,少吃高熱量、高蛋白質、油炸類或是精緻食物,每餐最好是菜多於肉,不喝酒不吸菸,且偶爾補充益菌生,以促進腸道健康。

定期大腸鏡篩檢:由於瘜肉轉變為腸癌形成的時間較長,如果能先檢查出腸內瘜肉,並在瘜肉演變成腫瘤前切除,便能預防腸癌的形成。

大腸瘜肉診斷方式大腸瘜肉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方式是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侵入性檢查,但可以針對0.5公分以下的微小病變進行染色或放大觀察,甚至能夠直接進行大腸內視鏡瘜肉切除術,是一種非常方便且效果極佳的檢查方式。

大腸瘜肉治療大腸瘜肉一般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

當瘜肉較小時,可用切片夾除去;但當瘜肉較大時,則需使用內視鏡瘜肉切除術予以切除。

大腸瘜肉照護重點術後3天病人在飲食方面需多加注意,儘量以軟質飲食為主(稀飯、麵條、白吐司、麵包、豆腐、蒸蛋、魚肉等),避免高纖的食物(蔬菜或水果)。

手術後不可做劇烈運動或提重物,以免出血。

返家後如果出現血便或腹痛不止,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