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再現?談鼠疫的流行病學與防治追蹤 《科學月刊 ... | 鼠疫

文/莊人祥,疾管署副署長,曾任陽明大學公衛所副教授。

陽明醫學士、公衛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資訊博士。

近期中國傳出鼠疫疫情, ...×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人體解析地球脈動文明足跡生命奧祕社會群體科學傳播透視科學醫療健康「黑死病」再現?談鼠疫的流行病學與防治追蹤──《科學月刊》科學月刊・2020/01/21・2987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追蹤文/莊人祥,疾管署副署長,曾任陽明大學公衛所副教授。

陽明醫學士、公衛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資訊博士。

近期中國傳出鼠疫疫情,造成各地人心惶惶。

而過去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致死率極高,雖然近來每年的確診病例不多,但相關防疫單位不可輕忽,需持續追蹤及嚴防疫情擴張,並將疫情資訊透明化,以達到確實防疫的效果。

當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時,北京朝陽醫院明明已有確診疫情,但官方卻持續否認;去(2019)年11月12日,官方宣布朝陽醫院一對夫妻確診感染肺鼠疫(pneumonicplague),亦未對此飛沫傳染的致命疾病疫情調查詳細說明。

同時也傳出官方封鎖消息,禁止媒體討論,因此全球民眾對北京出現黑死病(blackdeath)一事,引發集體恐慌。

普立茲得獎作家嘉瑞特(LaurieGarrett)也在當月16日針對此事於《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 上評論: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向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保證會確實追蹤兩病例在北京、內蒙古及旅途中的所有接觸者。

即使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近年在疾病監測的能力有相當進步,但中國對鼠疫疫情調查資訊不透明,且SARS時曾有掩飾重大疫情的不良記錄及審查機構「河蟹」1 社群媒體等作法,正是引起民眾恐慌的原因。

中國於SARS爆發期間發生鼠疫疫情,官方卻封鎖消息,禁止媒體討論,引發群眾恐慌。

圖/pixabay鼠疫大流行史與重大發現鼠疫(plague)由鼠疫桿菌(Yersiniapestis)引起,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藉跳蚤叮咬傳染給小型哺乳類動物,人類為意外宿主。

因患者常伴有淋巴腺腫大或皮膚出現黑斑而得名黑死病。

歷史上,鼠疫至少出現三次世界大流行,由於每次鼠疫的流行常導致一個時代或王朝的結束,因此讓人聞鼠疫而喪膽。

首次大流行發生於6世紀的查士丁尼鼠疫(Justinianplague),疫情在地中海周邊傳播,近一億人死亡;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14世紀歐洲,並在之後的300多年間反覆發生,僅歐洲就有2500萬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第三次大流行發生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從中國開始傳播到全世界,波及至少32個國家,1200萬人死亡。

鼠疫研究與防治雖不斷精進,但直到第三次大流行才有長足進展。

1894年,由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細菌學家耶爾森(AlexandreYersin)在香港鼠疫大流行時發現鼠疫桿菌。

1910~1911年的中國東三省鼠疫,公衛學者伍連德博士到哈爾濱擔任清政府鼠疫全權總醫官。

他發現當地的疫情並非通過跳蚤在人鼠間傳播的典型腺鼠疫(bubonicplague),而是起因於當地獵人捕獵染病旱獺(Marmotabobak) 製造皮件,獵人染病後再傳給七位同一工棚的工人,爾後散播鼠疫疫情。

他推論此波疫情是由「肺鼠疫」透過飛沫傳染快速人傳人,遂下令停止捕鼠,並進行鐵路檢疫、隔離患者及封鎖疫區,有效切斷鼠疫蔓延,數月間疫情得到控制。

此外,直到1940年代才出現抗生素的使用,在此之前醫生常無法可施,往往只能對患者放血和針灸。

歷史上三次黑死病的大流行,造成大規模感染案例死亡。

圖/wikipedia近年全球鼠疫事件全球在2010~2015年間發生3248例鼠疫,584人死亡(致死率約18%),每年約500例左右,主要疫區在非洲,而美洲與亞洲則以散發個案為主。

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約占全球鼠疫病例的四分之三,每年平均約400例。

在2017年8月起短短四個月甚至出現超過2400例,約四分之三屬肺鼠疫。

即使在美國,近期於西部鄉村每年仍平均出現約7例鼠疫。

至於中國,近年最嚴重疫情發生於2009年共12例、2010年為7例,之後每年約發生0~3例,截至去年12月15日共5例鼠疫,其中4例均發生於內蒙古,先前內蒙古的最後一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