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鼠疫 | 鼠疫

腺鼠疫,又稱淋巴腺鼠疫,是三種鼠疫之一,是由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所致的傳染病。

鼠疫通常先在鼠類或其他嚙齒類動物中流行,然後再通過鼠、跳蚤 ...腺鼠疫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腺鼠疫罹患腺鼠疫而產生的腹股溝腺炎症狀發熱、頭痛、嘔吐、淋巴結腫大[1][2]常見始發於感染後1–7日[1]類型鼠疫,lymphnodedisease[*]肇因鼠疫桿菌[1]診斷方法在血液、唾液或淋巴結中找到病菌[1]治療抗生素,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多西環素[3][4]盛行率每年約650例[1]死亡數治療後死亡率10%[3]未治療時30-90%[1][3]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傳染病ICD-10020.0ICD-9-CM020.0DiseasesDB14226MedlinePlus000596[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腺鼠疫,又稱淋巴腺鼠疫,是三種鼠疫之一,是由鼠疫桿菌(Yersiniapestis)所致的傳染病。

鼠疫通常先在鼠類或其他嚙齒類動物中流行,然後再通過鼠、跳蚤叮咬傳給人;當發展成肺炎性鼠疫時,亦可以在人同人之間傳播。

接觸此菌3至7天後會出現類似於流感的症狀(英語:Influenza-like_illness),包括發熱、頭痛、嘔吐。

細菌侵入皮膚處周圍的淋巴結腫大疼痛[2],有時甚至會爆開。

目錄1流行病學1.1大流行2治療3疫苗4參見5參考文獻流行病學[編輯]腺鼠疫一般通過跳蚤經過小動物傳播,也可以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體液傳播。

[5]感染腺鼠疫時,細菌通過皮膚進入身體,經由淋巴管內到達淋巴結,導致其腫大。

如果在腫大的淋巴結或血液中找到鼠疫桿菌,則認為已受感染。

預防鼠疫一般通過公共健保方式完成,例如避免在流行地區處理動物屍體。

2013年,全球共有750例腺鼠疫記錄在案,由此造成126例死亡。

此病最常見於非洲。

[1]大流行[編輯]一般認為腺鼠疫是十四世紀黑死病(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原因,也是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的病因。

[6]前者大約造成7500萬-2億人死亡,相當於當時歐洲人口的25%—60%,後者大約造成1000萬-1500萬人死亡。

[7][8]黑死病導致人口大量下降,於是勞動力不足、工資上升,一些歷史學家將此次黑死病視為歐洲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9]此外,腺鼠疫也被認為是查士丁尼瘟疫(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病因。

[6]治療[編輯]鏈黴素、慶大黴素、多西環素等多種抗生素都可有效治療腺鼠疫。

[3][4]感染後未治療者的死亡率約為三到九成,若受治療則約為一成。

疫苗[編輯]19世紀末,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期間,猶太裔的法國微生物學家沃爾德瑪·哈夫金發明了人類首劑鼠疫疫苗,並在印度實行了大規模接種,此後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10][11][12]截止至21世紀,疫苗對於鼠疫的防治作用較小,美國暫時沒有鼠疫疫苗存儲。

[13]參見[編輯]肺鼠疫查士丁尼瘟疫黑死病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參考文獻[編輯]^1.01.11.21.31.41.51.6WorldHealthOrganization.Plague FactsheetN°267.2014-11-01[2015-05-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4). ^2.02.1PlagueSymptoms.2012-06-13[2015-08-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9). ^3.03.13.23.3PrenticeMB,RahalisonL.Plague.Lancet.2007,369(9568):1196–207.PMID 17416264.doi:10.1016/S0140-6736(07)60566-2. ^4.04.1PlagueResourcesforClinicians.2012-06-13[2015-08-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1). ^PlagueEcologyandTransmission.2012-06-13[2015-08-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5). ^6.06.1TheHistoryofPlague–Part1.TheThreeGreatPandemics.jmvh.org.[2021-01-13]. ^教科文组织:黑死病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何种启示?.聯合國.2020-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