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腫瘤:外陰腫瘤是指女性陰阜、陰唇、陰蒂和前庭(包括 ... | 陰 阜 腫塊

外陰腫瘤是指女性陰阜、陰唇、陰蒂和前庭(包括尿道口、前庭大腺、陰道口和 ... 乳頭瘤---多發於大陰唇或陰阜的單個腫塊,表面有細而密的乳頭,質地略硬。

外陰腫瘤外陰腫瘤是指女性陰阜、陰唇、陰蒂和前庭(包括尿道口、前庭大腺、陰道口和處女膜)等處的皮膚、黏膜、腺體和結締組織發生的良性和惡性腫瘤。

良性腫瘤較少見。

外陰惡性腫瘤,包括外陰鱗狀細胞癌(至少占外陰癌的85%)、外陰惡性黑色素瘤(約占5%)、巴氏腺癌、外陰肉瘤和未分化的外陰惡性腫瘤等。

病狀分類外陰腫瘤1、良性腫瘤外陰良性腫瘤較少見,主要有乳頭瘤、纖維瘤、脂肪瘤、汗腺瘤等。

乳頭瘤---多發於大陰唇或陰阜的單個腫塊,表面有細而密的乳頭,質地略硬。

惡變率高。

纖維瘤---多發於大陰唇單發的硬性結節,並逐漸長大成為帶蒂的實質性腫瘤。

脂肪瘤---來自於陰阜及陰唇部的脂肪層,大小不等,生長緩慢,較柔軟。

一般無症狀,惡變的可能性小。

但可因其體積較大而有行動不便或性交困難等。

汗腺瘤---來自於大陰唇及會陰部的大汗腺,一般為1-2cm大小。

腫瘤生長慢,無症狀。

少數可有癌變。

2、惡性腫瘤約占女性生殖器腫瘤的4%。

總的5年生存率為68.9%。

外陰鱗狀上皮癌---是最常見的外陰惡性腫瘤,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

多發於陰唇、陰蒂和會陰處。

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與性病(如尖銳濕疣、淋病、梅毒和陰道滴蟲病)共存率高;由病毒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發展為浸潤癌;與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損害有關,如腎移植後、紅斑狼瘡等;外陰營養不良和外陰濕疣均可發展為外陰鱗癌。

早期局部出現小而硬的結節、腫塊或潰瘍,常伴有疼痛或瘙癢;晚期為典型的糜爛,腫塊或不規則的乳頭狀瘤,顏色可呈白色、灰色、粉色或有黑色素沉著,一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增大,質硬而固定。

當腫瘤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可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排便困難等。

但多數病人病變前已有多年的外陰瘙癢史,晚間為重;外陰白色病變等。

良性腫瘤外陰腫瘤外陰良性腫瘤較少見,主要有平滑肌瘤、纖維瘤、脂肪瘤、乳頭瘤、汗腺瘤等。

神經纖維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等更少見。

一、平滑肌瘤平滑肌瘤不源於外陰平滑肌、毛囊立毛肌或血管平滑肌。

多發生在生育年齡,主要發生在大陰唇、陰蒂及小陰唇。

呈有蒂或突出於皮膚表面,形成質硬、表面不滑的塊物。

鏡下見平滑肌細胞排列成束狀,與膠原纖維束縱橫交錯或形成漩渦狀結構,常伴退行性變。

治療原則為有蒂肌瘤局部切除或深部肌瘤摘除。

 二、纖維瘤纖維瘤由纖維母細胞增生而成。

多見於大陰唇。

初起為硬的皮下結節,繼而可增大,形成有蒂的硬的實性塊物,大小不一,表面可有潰瘍和壞死。

其切面為緻密、灰白色纖維結構。

鏡下見波浪狀或相互盤繞的膠質束和纖維母細胞。

治療原則為沿腫瘤根部切除。

 三、脂肪瘤 脂肪瘤來自大陰唇或陰阜的脂肪組織,為生長緩慢、質軟腫瘤。

位於皮下組織內,呈圓形分狀,大小不等。

也可形成帶蒂塊物。

鏡下見成熟的脂肪細胞間有纖維組織混雜。

小脂肪瘤無需處理;腫瘤較大,引起行走不適和性生活困難,需手術切除。

 四、乳頭瘤乳頭瘤為單個腫塊,多發生於陰唇。

表面見多數小乳頭狀突起,覆有油脂性物質,呈指狀,突出於皮膚表面,其大小由數毫米至數厘米。

大乳頭瘤表面因反覆摩擦可破潰、出血、感染。

鏡下見指狀疏鬆纖維基質,其上有增生的鱗狀上皮覆蓋。

表皮增厚以棘細胞層和基底細胞層為主。

2%~3%有惡性傾向,應手術切除。

術時作冰凍切片,若證實有惡變,應作較廣泛的外陰切除。

 五、汗腺瘤汗腺瘤由汗腺上皮增生而成。

生長緩慢,直徑為1~2㎝。

腫瘤包膜完整,與表皮不粘連。

鏡下見高柱狀或立方形的腺上皮交織形成絨毛狀突起。

病理特徵為分泌形柱狀細胞下襯有一層肌上皮細胞。

一般為良性,極少惡變。

治療原則為先作活組織檢查,確診後再行局部切除。

惡性腫瘤外陰腫瘤約占女性生殖器腫瘤的4%。

總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