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桿菌病 | 布氏桿菌病

學名:牛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 病名/俗名: 傳染性流產(Contagious abortion)、班氏病(Bang's disease)。

3. 傳染途徑:汙染飼料與飲水經消化 ...回首頁免責聲明意見回饋維護日誌熱門搜尋:牛球蟲病惡性卡他熱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病毒性下痢布氏桿菌病全文檢索:檢索說明疾病關注人數排行訪客人數:2212741與專家聯絡 回首頁友善列印布氏桿菌病疾病代碼:DIS00004建立日期:2015/08/05更新日期:2015/08/05作者:黃閔顥、賴治民中文病名:布氏桿菌病英文病名:Brucellosis疾病描述:1.病原型別:細菌(bacteria)2.學名:牛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病名/俗名:傳染性流產(Contagiousabortion)、班氏病(Bang’sdisease)。

3.傳染途徑:汙染飼料與飲水經消化道感染,皮膚傷口接觸感染,交配後感染,吸血昆蟲傳播。

4.O.I.E狀況:表列(Listed)5.通報動物傳染病:乙類傳染病6.人畜共通:是,台灣現無疫情報告7.病原摘要:8.疾病特性:牛布氏桿菌症之特徵為生殖器官及胎膜發炎,引起流產、不育以及各種組織之局部病灶。

9.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疾病型態:(1).潛伏期:5週-數個月(2).最常見於妊娠第6-8個月(3).母牛通常於妊娠後期有流產現象。

(4).初次流行時,流產率高,約30-35%,嚴重者可達80%。

(5).母牛若再次流產,通常病期較為緩和。

流行病學:(1).宿主動物於性成熟前不易感染,越接近性成熟易感性越高。

(2).易感動物範圍廣。

亦可感染牛、豬、水牛、野牛、羚羊、鹿、駱駝、野豬、貓、狐、狼及囓齒動物。

10.臨床症狀及病理學:臨床症狀:(1).母牛:流產前數日表現分娩預兆,如陰唇、乳房腫大、薦部與?部下陷,乳汁呈初乳性質。

流產時,胎水多清朗,但亦可能有膿樣絮片。

流產後發生胎衣滯留及子宮內膜炎,由陰道流出惡臭分泌物。

尚有久配不孕、乳房炎、關節炎之臨床症狀。

(2).公牛:睪丸炎、附睾炎或關節炎。

病理學:(1).母牛:胎衣呈黃色膠凍樣浸潤,亦可能增厚、伴發出血點、或附有纖維蛋白絮片及膿液體。

絨毛葉因貧血呈蒼白色,亦可能有灰色或黃綠色纖維蛋白或膿液絮片或脂肪樣滲出物。

(2).公牛:精囊可能有出血點及壞死灶,睪丸及副睪可能出現炎性壞死及化膿灶。

(3).胎兒:胎兒之病理學變化由母牛之羊水進入胎兒體內所引起。

第四胃中有淡黃色或白色黏液絮狀物,腸胃和膀胱之漿膜面可能有點狀或線狀出血。

漿膜腔有微紅色液體,腔壁上可能有纖維蛋白凝塊。

皮下呈出血性漿液性浸潤。

淋巴結、脾臟及肝臟有不同程度之腫脹,有的散在炎性壞死灶。

臍帶常呈漿液性浸潤、肥厚。

亦有可能有肺炎病灶。

預防控制方法:1.疫苗接種:中國使用牛流產布氏桿菌19號活菌苗,對4-18月齡之牛進行預防接種;成年母牛於配種前1-2個月於頸部皮下注射5ml,免疫期為一年。

台灣則無疫苗,直接進行撲殺。

2.培養健康動物群─由犢牛培養健康牛群,可與培養無結核病牛群結合進行,以母牛初乳人工餵飼5-10天,並以健康牛乳或巴氏滅菌乳,在第五、九個月各進行一次實驗室檢查,全部陰性時即可認為是健康犢牛。

3.針對未感染動物(布氏桿菌陰性)之牛群─加強飼養管理,並注意飼料營養搭配,以提高牛之抵抗力。

保持飼料、飲水、用具及環境之清潔衛生。

對流產胎兒、胎衣,屠宰病牛之病變部位、內臟均須深埋。

嚴禁在生產區內飼養其它畜禽。

飼養員定期作健康檢查,患有布氏桿菌之飼養員及時調離接觸奶牛之崗位。

定期盡興預防消毒及免疫接種,但台灣目前尚無疫苗,故按規定定期進行檢疫,對檢出之陽性牛隻應即時淘汰。

對可疑陽性之牛隻即時隔離並定期按時複檢。

對複檢仍為可疑者之牛隻,按陽性牛淘汰處理。

隔離之母牛發情時用健康公牛隻精液進行人工授精。

實施自繁自養,嚴禁從疫區引進病牛,對必須引進之健康牛須隔離觀察1-2個月,同時進行牛布氏桿菌之檢查,全群2次實驗室檢查為陰性者,才可與其他牛隻接觸。

4.針對假定健康牛群─檢疫時,發現有陽性牛應及時淘汰。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