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腫瘤 | 顱 內 軟骨 肉瘤

原發性顱骨腫瘤較少見,包括:①良性者有:骨瘤,軟骨瘤,血管瘤,板障內上皮 ... 顱骨肉瘤常向顱內外生長,單發腫瘤一般多主張手術切除,再加以化療與放療。

顱骨腫瘤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腫瘤>>顱骨腫瘤顱骨腫瘤僅占骨瘤中0.8~1.8%,大多可引起頭局部腫塊,診斷主要藉X線攝片檢查,有溶骨性及成骨性兩類。

按病變性質可分為三類:1.原發性顱骨腫瘤較少見,包括:①良性者有:骨瘤,軟骨瘤,血管瘤,板障內上皮樣及皮樣瘤,板障腦膜瘤,良性巨細胞瘤及纖維瘤等。

②惡性者有:成骨肉瘤,軟骨肉瘤,纖維肉瘤,脊索瘤及惡性巨細胞瘤等。

 2.繼發性顱骨腫瘤有①良性:腦膜瘤,頸靜脈球瘤等。

②惡性:轉移癌,神經母細胞瘤,Ewing肉瘤,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鼻咽癌及副鼻竇局部侵蝕性腫瘤等。

3.顱骨腫瘤樣病變(類腫瘤)有嗜伊紅性肉芽腫,黃色瘤,顱骨纖維結構不良症,畸形性骨炎,顱骨硬化症,副鼻竇粘液囊腫,「動脈瘤」樣骨囊腫,軟腦膜囊腫,板障內骨囊腫,顱骨膜血竇,嬰兒顱骨皮質肥厚,顱骨內板增厚及石骨症等。

目錄1發病原因2診斷檢查3表現症状4診斷方法5治療方案6治療方法發病原因顱骨瘤的病因至今尚未調查清楚。

但據臨床驗證,大多患有顱骨骨瘤的病人都與胚胎殘留,外傷、感染、內分泌紊亂以及遺傳有關。

據記載顱骨腫瘤有胚胎殘留,外傷、感染、內分泌紊亂以及遺傳學說。

但較多文獻支持傾向於胚胎殘留學說--並認為在發生學上,兩種不同組織的交接部位都可能發生腫瘤。

顱骨各部,或為膜內成骨,或為軟骨內成骨(在發生學上,顱骨在發生骨化之前,須經過兩個階段的變化:①侵入腦泡的間充質增厚為膜;②繼轉化為軟骨。

凡由軟骨發生骨化者,為軟骨內成骨,如除額骨眶部及蝶骨大翼外側部位的所有顱底各骨。

凡未經軟骨階段,直接由膜發生骨化者為膜內成骨,例如除枕骨的一部分外的所有構成顱穹窿的顱骨。

形成鼻腔各壁者基本屬軟骨內成骨,因而有稱之為鼻軟骨內成骨)。

骨瘤好發於額骨與篩骨之間、蝶骨小翼與額骨眶板之間或上頜骨內。

骨瘤來源於膜性組織者,發展成堅質型骨瘤,來源於軟骨組織者,發展為松質型骨瘤,同時來源於兩種組織者(如上頜骨),發展成為混合型骨瘤。

診斷檢查1.病史 注意詢問發病時間、部位、年齡,與其他疾病的關係;腫塊的大小、性質、增長速度與外傷病史等。

2.體檢 注意局部顱骨是否隆起,基底部能不能移動,腫塊的大小,軟硬度,有無壓痛,仰頭或低頭時腫塊有無縮小或擴大的變化等;腫塊有無青紫或其周圍有無靜脈曲張、供應動脈增粗與血管雜音,有無腦神經損傷和顱內壓增高症状出現。

3.影像學檢查 一般X線檢查可以確診顱蓋部腫瘤,可見局部骨質增生與外突,亦可有骨質增生與破壞同時存在,有時可見放射狀骨針樣變化,塊影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整齊,有時可見不規則外形或蟲蝕樣地圖樣邊緣,尚需拍攝肩胛骨、髖骨、肋骨片,觀察有無類似骨質侵蝕;若為顱底骨瘤,可見突入顱腔內之腫塊,形成密度增高影。

若鑒別診斷有困難時,應行DSA、CT、MRI與SPECT等檢查,確定顱內侵入程度。

4.實驗室檢查 注意周圍血象中白細胞總數與分類有無增高,血沉快慢,血鈣、血磷、鹼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糖與膽固醇的增高。

必要時行腫塊試驗性穿刺活組織檢查,以明確病變性質,選擇治療方法。

表現症状顱骨瘤發病率僅次於骨軟骨瘤,多在兒童發病,男性較多。

生長慢,症状較輕。

無惡變趨向。

多發生在顱骨,顏面骨及下頜骨偶有發生,分緻密骨瘤及松質骨瘤兩類。

緻密骨瘤發生在顱面骨表面者,局部隆起,發生在顱內板者,腫瘤如突入,可引起顱內壓近,引起暈眩、頭痛、甚至癲癇。

骨松質瘤則常發生於長骨端骨幹與骨骺交界處的軟骨部,隨管狀骨長度的增長,骨瘤亦有變化,呈不同形狀。

一般全身骨骼發育成熟後,即停止生長。

但在發育過程中,如骨瘤引起骨骼受壓迫,仍可引致畸形生長,骨瘤偶可發生在軟組織中,但多認為這是一種錯構瘤,而非真性骨瘤。

診斷方法顱骨骨瘤診斷方法非常容易,在臨床上調查驗證,大都患者都是通過顱骨X線片或顱骨CT檢查便可以排查是否患了顱骨骨瘤,由於顱骨骨瘤生長緩慢、無痛、廣基,與周圍顱骨骨瘤顱骨分界常不清楚。

可以發生於顱骨的任何部位,以額骨和頂骨多見,其他顱骨及顱底骨較少見。

因腫瘤生長緩慢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