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騰教授:丟、跑、旋轉……是打底的功夫 | 打 或 跑

許多爸媽發現孩子走一小段路或爬個樓梯就喊累,勞動一下就說沒力氣,甚至上課時坐不住、學習不專心。

這一代的孩子看起來長高也長壯,但活力、耐力卻不足, ...王宗騰教授:丟、跑、旋轉……是打底的功夫Home王宗騰教授:丟、跑、旋轉……是打底的功夫諮詢/台北市立大學體育系王宗騰教授採訪報導/黃美湄許多爸媽發現孩子走一小段路或爬個樓梯就喊累,勞動一下就說沒力氣,甚至上課時坐不住、學習不專心。

這一代的孩子看起來長高也長壯,但活力、耐力卻不足,難道孩子的體能變差了嗎?台北市立大學體育系教授王宗騰表示,如果一個孩子經常生病、有氣無力,走幾步路就喊腳痠走不動,或是不想到戶外遊戲、成天懶洋洋的,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來,那就表示孩子的體能狀況可能不OK。

生活型態改變讓孩子的活動量減少都市化和科技的便利,讓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轉變,行動有車子和電梯代步,買東西可以上網買直接送到家……,步行不再是維持生活的重要勞動。

日本調查發現,30年前的小學生每天走路約27,000步,如今大約11,000步。

而5歲的幼兒步行量,根據日本幼兒體能專家前橋明教授的研究發現,也從30年前的每日平均12,000步,到現在減少到不足5,000步,相對台灣的幼兒每日步行量甚至不到2,000步。

這樣的現象也和爸媽的運動習慣有關。

爸媽不愛運動,帶著孩子一起運動或重視孩子參與體能活動的可能性自然也就降低。

  追趕跑跳碰,越玩體力會越好?運動和體能有直接關係嗎?體力的好壞是身體能力的展現,一般稱為「健康體適能」。

長期關心幼兒體能問題的王宗騰教授指出,幼兒並不需要接受嚴格的體適能訓練,但及早接觸及參與適齡的體能活動,如:玩球、攀爬、騎車等,確實有助於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培養出好體能。

王宗騰教授發現,有些爸媽因為怕髒而限制小小孩爬行,其實爬行經驗對孩子的觸覺、肌力發展和日後站立與行走都很重要,過度保護孩子反而影響了發展。

若以大孩子最愛的籃球活動來看,必須綜合跑、跳、運球、投球、傳球等動作,如果從小沒有拍球、丟球的經驗,長大玩起球來充滿挫折,怎麼可能愛動、體能又怎麼會好呢?  健康體適能4要素健康體適能是指一個人的體能狀態。

體適能好的人,不但能應付日常生活中身體所承受的衝擊和負荷,不易疲勞,還有餘力享受休閒活動。

它包含以下4要素:1.心肺耐力包括心臟、肺臟、血管等系統的機能,也就是把氧氣供輸到全身的系統,可讓我們在較長時間的運動狀態下也不易疲倦。

2.肌肉耐力包含肌力與肌耐力。

肌力好就能跑得快、跳得高、投得遠、提得重;肌耐力佳,動作進行的時間就能持久、進行的次數也增加。

3.柔軟度有助於身體的伸展與協調性,以及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影響因素包括關節、肌肉、肌腱、韌帶及軟骨組織等。

 4.身體組成即一般測量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指體內的肌肉、骨骼與脂肪,應維持在適合年齡的比例,才能使體能達到最佳表現。

 循序漸進,重視基本動作技能的發展王教授強調,丟、跑、旋轉……這些基本動作,就像學英文必須認識的26個字母,是打底的功夫。

動作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沒有適當的指導跟練習,動作的學習會有停滯和延遲的現象。

反過來說,當孩子的身體對這些動作越熟練,不管將來進行的體能活動需要組合應用哪一種,都難不倒他。

對於幼兒來說,強調動作發展,以「動作技能」一詞替代「體適能」或許更為合適。

在幼教課程新課綱中正是強調以動作發展為基礎。

「動作技能」是指能做出正確、有效、平順、協調良好的身體動作來達成目標的一種能力,如:投沙包、跳繩、走平衡木等。

各種動作技能的發展不僅要掌握時間、空間,協調不同的肌肉、關節,還需要手腦並用;身體動作要表現得純熟、一致,必須靠知覺與動作充分調和。

孩子在練習身體動作的過程中,不但體力慢慢增強,身體的穩定性、移動性和操作性技能都更精進,連情緒、人際互動和認知學習能力也能一起提升,變得更有自信。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空間玩遊戲才能提升體能健康體適能的運動標準是「333」——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130下。

王宗騰教授指出,幼兒同樣可參照這個標準,事實上,嬰幼兒的最大心跳可達220下,早已超過130;不過孩子活動時並不是持續性的,可能動一動、停一停,所以每一次活動總時間不超過45分鐘,通常都不會過量。

但爸媽要注意,孩子活動時並不適合一直處於高強度,當孩子已經氣喘如牛、滿臉通紅,就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