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鋸頭骨、翻開頭皮…腦部內視鏡微創手術新發展 | 腦瘤微創手術費用

由於腦膜瘤腫瘤生長範圍較為表淺,一般會透過傳統腦部手術處理,但特殊區域的腦膜瘤可透過經鼻腔的微創內視鏡手術進行切除,如顱底腦膜瘤。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第41期出刊日:2017-07-15返回上一層不用鋸頭骨、翻開頭皮…腦部內視鏡微創手術新發展不少病患得知腦部疾病需要開刀,光想到要開腦就頭皮發麻,其實隨著儀器和醫學技術的進步,輔以高科技的定位導航與影像系統,傷口極小,甚至不需從腦部下手的腦部微創手術,已經蓬勃發展中。

 諮詢╱黃博浩(臺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神經外科助理教授)撰稿╱邱俐穎 52歲的林小姐近年來因內分泌失調,視力模糊,生活無精打采,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原來腦下垂體竟長了一顆4公分的顱咽腫瘤(craniop-haryngioma),嚴重壓迫到視神經與腦幹,需要進行手術。

 她以為要開腦,嚇得半死,所幸經醫師解說,原來腦下垂體附近的腫瘤目前大多能透過微創內視鏡手術,從鼻孔內伸入器械摘除,不需開顱、剃髮,傷口小且復原快。

林小姐最後順利接受腫瘤切除,5天後就出院。

 傳統開腦手術係指翻開頭皮、鋸開頭骨,通常會留下較大的傷口,且手術中必須「勾腦」(brainretraction,利用專門的器械將正常腦部組織勾開,有可能造成腦部傷害。

)而腦部微創手術的特點是傷口較小,且不需像傳統開腦手術必須「勾腦」。

施行腦部微創手術時,顯微鏡或內視鏡都是醫師可能會用到的輔助儀器。

 顯微鏡是造價數百萬的精密儀器,醫師透過顯微鏡一邊窺見大腦內部的病灶,一邊手術;而內視鏡則是一根直徑不到一公分的管子,內建光纖攝影機,透過高解析(HD或FullHD)的放大效果,醫師可在僅有幾釐米的傷口下進入大腦組織深部進行手術。

病人傷口小、失血量少、術後恢復也快。

 不過,並非所有腦部疾病都可用微創手術,以下分別介紹幾個可能利用微創手術治療的不同腦部疾病。

一、腦下垂體腫瘤腦下垂體位於顱骨底,約莫在眼睛後方的位置。

腦下垂體腫瘤雖惡性機率低,但可能會壓迫視神經進而影響視力,還會造成荷爾蒙過度分泌,引發女性月經不規則、肢體末端肥大症、巨人症、庫欣氏症等。

所以若腫瘤大於1公分或有異常分泌荷爾蒙且無法用藥物控制,會建議開刀治療。

過去腦下垂體手術大多透過顯微鏡,從病人鼻腔進入病灶開刀,但顯微鏡離病灶遠,解析度低,不易看清楚病灶,手術死角較多;目前內視鏡手術可直接將內視鏡從鼻腔深入病灶附近,內視鏡解析度高,看得更清楚。

至於該選擇顯微鏡還是內視鏡?如果腦下垂體腫瘤小於1公分,內視鏡或顯微鏡都可以;若是大於1公分並有側緣(parasellar)與上緣(suprasellar)侵犯的腦下垂體腫瘤,還是建議用內視鏡手術切除,以達較好的手術視野、較完整的腫瘤切除與手術安全性。

二、腦膜瘤腦膜瘤是盛行率第二高的腦瘤,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通常是透過健檢或腫瘤壓迫到部分神經,出現症狀就醫後才發現。

腦膜瘤多數屬於良性,但仍有少數屬於惡性腫瘤。

由於腦膜瘤腫瘤生長範圍較為表淺,一般會透過傳統腦部手術處理,但特殊區域的腦膜瘤可透過經鼻腔的微創內視鏡手術進行切除,如顱底腦膜瘤。

手術方式和處理腦下垂體腫瘤類似,優點是完全不需要經過正常腦組織,故可避免勾腦所造成的正常腦部之傷害(retraction-relatedbraininjury)。

不過,經鼻微創內視鏡手術會打開腦膜、導致腦脊椎液外漏,過往外漏風險高達40%,使得術後鼻腔細菌易入侵大腦,提高腦膜炎等感染風險,但目前利用經鼻腔修補術與高困難度的顯微修補縫合術,已將腦脊椎液外漏風險降低至2~3%。

三、膠質細胞瘤膠質瘤是由腦部膠質細胞長出來的腫瘤,為最常見的腦部原發腫瘤。

由於膠質瘤常與正常的腦組織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正常組織和腫瘤的邊界,因此增加治療的困難度。

目前膠質瘤分成四級,惡性度最高的即為「惡性星狀細胞瘤」,目前約只能存活一到二年。

星狀細胞瘤若是長在無法切除的部位,如語言區、腦幹等,只能盡量保存神經的狀況下作部份切除,後輔以放射治療或化學療法,但放療和化療目前效果都不佳。

手術仍需透過傳統開腦手術,手術中會透過施打顯影劑,辨別腫瘤邊界。

若星狀細胞瘤位置較深,內視鏡手術較理想,以減少對正常腦組織的傷害,國內目前已有少數透過內視鏡手術切除膠質細胞瘤的案例,但仍屬於研究階段;國外已成功利用微創手術治療膠質細胞瘤超過百例。

四、惡性腫瘤腦部轉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