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積極監控就好(衛教版)-台大醫院(臺灣 ... | 攝護腺癌

近年來,台灣的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目前已是男性的第五大癌症,2015 年有約5,000 位新病人,診斷時之平均年齡為74 歲,每年約有1,200 位病人 ...  回首頁    本會介紹  歷史沿革理事長的話學會章程理監事名錄  會員園地  會員介紹醫護人員知識庫電子報  民眾/病友園地  民眾衛教熱門文章攝護腺癌衛教文章藥物介紹攝護腺肥大衛教文章藥物介紹腎細胞癌和其他腎臟問題膀胱癌和膀胱相關問題尿路結石泌尿道感染和性傳染病其他泌尿相關問題衛福部健康學習資源Wecare泌尿上皮癌加入腺兵隊病友會加入腺兵隊臉書相關新聞報導臨床試驗資訊  加入天使團    過往活動    贊助我們    合作管道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積極監控就好(衛教版)  (編號PC-009)臺大醫院泌尿部蒲永孝教授/陳忠信醫師2018年更新請按此下載PDF檔  近年來,台灣的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目前已是男性的第五大癌症,2015年有約5,000位新病人,診斷時之平均年齡為74歲,每年約有1,200位病人不幸死於攝護腺癌。

雖然如此,新診斷的案例中,約2/3為局部攝護腺癌,也就是未轉移的攝護腺癌。

局部攝護腺癌又可分為早期及中期攝護腺癌,1/3則是已轉移的攝護腺癌,就是晚期攝護腺癌。

近年來,隨著抽血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的檢查廣泛使用,局部攝護腺癌的比率也逐漸增加。

這些因為篩檢發現的無症狀腫瘤,大多是早期且低復發風險。

事實上,這類腫瘤很少造成病人死亡,病人反而大多死於其他疾病,如其他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

因此,並非每一位病人均需要接受積極侵入式的治療,以免除因治療可能帶來的併發症,得不償失。

局部攝護腺癌的積極性治療方式  局部攝護腺癌的積極性治療方式(即以治癒為目的),包括開刀(即攝護腺根除性手術,包括傳統開刀、腹腔鏡、機械手臂等)、放射線治療、冷凍治療等。

但是對於一個早期攝護腺癌的病人而言,前述這些以治癒腫瘤為目的的積極治療,未必能延長病人生命,或給病人帶來好處。

相反地,這些積極治療,多少會造成病人長期的併發症,如尿失禁、勃起功能喪失、出血性直腸炎等,會不等程度地影響病人生活品質。

局部攝護腺癌有什麼保守性治療的選項呢?(積極監控、觀察等待、局部攝護腺治療、荷爾蒙治療)  除了積極性治療外,有什麼選擇,可以一方面不延誤病情(即不死於攝護腺癌),又可以避免治療的併發症呢?對於早期或低風險攝護腺癌病人,若只想接受保守性治療,「積極監控(activesurveillance)」與「觀察性等待(watchfulwaiting)」是兩種國際上常使用的方法。

「局部攝護腺治療(例如: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或雷射手術)」與「荷爾蒙治療」則是兩種介於侵入性治療與保守治療之間的方法,但是目前並未獲得正式認可,因此尚無法用於未轉移攝護腺癌的治療。

「積極監控」與「觀察性等待」有什麼不同?  「積極監控」與「觀察性等待」就是不立即治療腫瘤的追蹤策略。

但在意義上,「積極監控」仍保有治癒腫瘤的企圖,只是治療的時候”未到”,當腫瘤逐漸發展到”可能”會危害病人健康或生命的時候,就會積極治療,一般來說,治療效果也還不錯。

如果在病人的有生之年,腫瘤都沒有發展到可能致命的警訊,就只需要追蹤監控,與其和平共存就好。

因此,「積極監控」的重點在定期追蹤,持續評估腫瘤狀況,是否仍適合繼續追蹤觀察。

依據先進國家的結果,約有3成多的病人最後還是接受了各種積極治療方式,但是6成多的病人,終其一生不須接受積極治療,可與腫瘤和平共存。

根據美國的一項大規模長期研究,不管年紀為何,選擇積極監控的病人,其10年內死於攝護腺癌的機會只有4%。

而一開始就選擇開刀的人,仍有2%的病人死於攝護腺癌,兩者在統計上沒有差別。

絕大多數之病人,是死於其他疾病。

  「觀察性等待」就沒有治癒腫瘤的企圖,只有當腫瘤造成症狀或轉移時,才會開始進行治療。

一般來說,是以荷爾蒙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為主。

所以觀察性等待並沒有固定的追蹤期程。

也因為如此,「觀察性等待」比較適合身體狀況較差,或預期生命較短(如:同時有致命性的其他癌症)的病人。

根據北歐的一項大規模長期研究,不管年紀為何,選擇觀察性等待的人,其10年內死於攝護腺癌的機會只有15%。

而一開始就選擇開刀的人,仍有10%的病人死於攝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