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微生物學/白喉桿菌 | 白喉桿菌

類白喉桿菌為非致病菌,常見的有假白喉桿菌,結膜乾燥桿菌、潰瘍桿菌和痤瘡桿菌等。

本章介紹白喉桿菌。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染色. 白喉桿菌細長稍彎, ...醫學微生物學/白喉桿菌跳轉到:導航,搜索醫學電子書>>《醫學微生物學》>>白喉桿菌醫學微生物學緒論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繁殖與代謝細菌的分布與外界環境對細菌的影響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細菌的致病性和抗細菌感染的免疫細菌感染的診斷和特異防治病原性球菌腸道桿菌弧菌和彎麴菌白喉桿菌分枝桿菌動物疫源菌厭氧性細菌其他病原性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病原性真菌病毒的一般性狀病毒的感染與免疫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與防治原則呼吸道病毒腸道病毒和輪狀病毒肝炎病毒出血熱病毒腦炎病毒皰疹病毒其他病毒醫學微生物學基本辭彙英漢對照醫學微生物學目錄白喉桿菌(Corynebacteriumdiphtheriae)是引起小兒白喉的病原菌,屬於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

棒狀桿菌種類較多,包括白喉桿菌和類白喉桿菌。

類白喉桿菌為非致病菌,常見的有假白喉桿菌,結膜乾燥桿菌、潰瘍桿菌和痤瘡桿菌等。

本章介紹白喉桿菌。

一、生物學性狀(一)形態染色白喉桿菌細長稍彎,排列不規則,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柵欄狀。

革蘭氏染色陽性;用美蘭液染色菌體著色不均勻,常呈著色深的顆粒;用奈瑟氏染色菌體染成黃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蘭色或深蘭色顆粒,稱為異染顆粒(Metachromaticgranules),是本菌形態特徵之一。

(二)培養特性白喉桿菌為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最適溫度為37℃,最適PH為7.2~7.8,在含血液、血清或雞蛋的培養基上生長良好。

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圓形凸起,在含有0.033%亞碲酸鉀血清培養基上生長繁殖能吸收碲鹽,並還原為金屬碲,使菌落呈黑色,為本屬其他棒狀桿菌共同特點。

且亞碲酸鉀能抑制標本中其他細菌的生長,故亞碲酸鉀血瓊脂平板可作為棒狀選擇培養基。

根據在此培養基上白喉桿菌落的特點及生化反應,可將白喉桿菌區分為重型(Gravis)、中間型(Intermedus)和輕型(Mitis)三型,三型白喉桿菌的分布有所不同,常隨地區和年份有別,有流行病學意義。

(三)抵抗力對濕熱的抵抗力不強,對一般消毒劑敏感。

60℃經10分鐘或煮沸迅速被殺死,1%石炭酸中經1分鐘死亡,但對乾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較其他無芽胞的細菌為強,在日常物品、食品及衣服上能生存多日,本菌對青黴素和常用抗生素比較敏感。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一)致病性本菌的致病物質主要是白喉毒素。

白喉毒素是含有兩個二硫鍵的多肽鏈,分子量為62,000。

經蛋白酶水解後,可分為A和B兩個片段,中間仍由二硫鍵聯接。

B片段,無酶活性,但能與宿主易感細胞表面特異性受體結合,並通過易位作用使A片段進入細胞。

A片段具有酶活性,能將氧化型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NAD+)水解為煙醯胺及腺嘌呤二磷酸核糖(ADPR)兩部分,並催化延伸因子-2(Elongationfactor-2,EF-2)與ADPR共價結合,使EF-2失去轉位活性,從而中止肽-tRNA及mRNA在核糖體上由受位轉移至供位,肽鏈不能延長,細胞蛋白質合成受阻,細胞死亡,病變產生。

僅攜帶β-棒狀桿菌噬菌體的溶源性白喉桿菌才能產生外毒素,因為白喉毒素就是β棒狀桿菌噬體毒素基因(tox+)編碼的蛋白質。

tox+基因的表達與菌體無機鐵含量密切相關,鐵含量適量時,tox+基因表達,否則不表達。

白喉桿菌尚產生一些侵襲性物質,如類似於結核桿菌的索狀因子(Cordfactor),能破壞細胞的粒線體膜,導致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受到抑制。

白喉的傳染源是白喉病人及恢復期帶菌者。

本菌存在於假膜及鼻咽腔或鼻分泌物內,經飛沫、污染物品或飲食而傳播。

白喉桿菌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通常在咽部粘膜生長繁殖,並分泌外毒素及侵襲性物質,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

局部粘膜上皮細胞發生壞死,血管擴張,粒細胞浸潤及纖維滲出,因此形成灰白色膜狀物,稱為假膜(Pseudomembrane),若病損進一步擴展至喉部或氣管內,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

儘管細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外毒素可被吸收入血,迅速與易感組織細胞結合,使心肌、肝、腎和腎上腺等發生退行性病變,並可侵犯齶肌和咽肌的周圍神經細胞,臨床上出現心肌炎和軟齶麻痹、聲嘶、腎上腺機能障礙,血壓下降等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