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爸媽老當催狂魔該怎麼解決? | 兒童 拖 時間

可時間到了孩子沒吃完,又把牛奶雞蛋裝進食品袋,路上還要勸著餵幾口。

規定21:​30必須洗漱完畢上床睡覺。

眼看21:40了,孩子還在廁所裡磨蹭。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

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媽媽經更新於2020年04月14日03:01•發布於2020年04月14日02:11孩子做事拖拖拉拉、不乾脆,是讓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

閒聊之際,就有好幾個媽媽抱怨:「每天催小孩吃飯、洗澡、睡覺,簡直要賠上半條命。

」一開學後更是要命!很多小朋友都是平時表現尚可,放連假後又原形畢露。

更別說那些剛從幼稚園升小一新生的孩子,絕對是磨蹭、拖沓的一群人群。

早餐,一碗麵條半小時才吃一半不到。

眼看上學就要遲到,把人急得心發慌!而且常常是你急小孩不急,一邊你連吼帶叫:「某某某,你給我快點好不好?五分鐘後我們再不出門,就得遲到了!為什麼你天天早上都這麼磨?!」一邊卻是「淡定小孩,依然異常平靜地慢慢的動作。

親子教養,家庭教育,拖延,磨蹭,拖拖拉拉,不乾脆晚上回家還有一場「硬仗」。

讓他自己洗個澡吧,洗著洗著就開始玩水。

焦心的你又忍不住一頓口頭連珠炮:「某某某,都幾點了你還在玩,趕緊洗完睡,你明天還想不想上學了?!」聽大家抱怨,我就想起了女兒以前也挺磨蹭的,好多事情都是我火燒眉毛了,她還無動於衷。

用隊友的話說:「妳們倆那會的畫面也太搞笑了,超有反差感。

」一個是頭頂懸著KPI績效的女主管,一個呢,慢悠悠沉浸在自己的「詩和遠方」”裡……直到有一天,我自己也受不了了,開始痛定思痛,總結反思找方法。

期間,在一次偶然的公開課程中,聽到某教授,用經濟學思維解讀孩子的磨蹭問題,覺得有新意又深受啟發。

這一年多實踐下來,也蠻有成效的,分享給大家。

小孩磨蹭又說不聽時,總是讓人很火大。

但我們冷靜下來後,回過頭去看孩子的磨蹭行為,會覺得很有意思。

比如,我以前特別煩女兒晚睡。

總擔心她早上起不來發脾氣,或者睡眠不足影響生長發育。

於是每天晚上,就跟在她身後跟催!洗漱、玩水要叫停,床上跳舞要叫停……我累,她也不開心!仔細想想,玩水也好、跳舞也罷,不都是孩子的天性嗎。

要是我不著急讓她準時睡覺,是不是還會欣慰於她玩水時的專注力,跳舞時的創造力呢?原來,讓我們火大的,不是孩子的磨蹭。

而是她分不清「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

沉浸在「想做的事」裡,耽誤了「該做的事」。

孩子的思路是:「我想玩水,我想跳舞,我想抓緊所有時間玩一玩。

」而不是:「我該睡覺了,否則明天上學會遲到。

」經濟學上把這叫做:「缺乏成本概念」。

親子教養,家庭教育,拖延,磨蹭,拖拖拉拉,不乾脆俗話說:世間一切,上帝早已暗中標好價格。

每個「想要」的背後都暗藏成本。

大人理性,因為我們清楚成本是什麼?做什麼事不做什麼事,分別會導向怎樣的結果?孩子任性,因為他們不清楚成本是什麼?沒有「我需要」的壓力,所以肆無忌憚地沉浸在「我想要」裡。

多數時候,我們會用警告口吻提醒孩子磨蹭的成本:你現在再不睡覺,明天起不來,遲到肯定被老師罵!再給你五分鐘,還沒吃完我就不管你了,待會去學校餓肚子!但更多時候,我們就像隻紙老虎,丟下狠話後,又忍不住插手幫忙解決問題。

我描述下自己以前經歷過的場景,大家看看是不是很熟悉:自己對自己賭咒發誓般講,時間一到就收餐。

可時間到了孩子沒吃完,又把牛奶雞蛋裝進食品袋,路上還要勸著餵幾口。

規定21:30必須洗漱完畢上床睡覺。

眼看21:40了,孩子還在廁所裡磨蹭。

於是,牙也開始幫忙刷了,衣服也幫忙穿了,有時還得抱到床上去。

後來我意識到,自己越界了,我把本該孩子承擔的成本,都攬到了自個身上。

她自然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著急。

反而覺得我幫她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催得多了,孩子還煩,覺得是媽媽想控制我、指揮我。

於是我越著急,她越磨蹭,逐漸陷入到惡性循環裡。

理解到這點後,我開始改變策略:每次事前提醒,期間絕不反覆嘮叨,盡量讓孩子依實際狀況「自食其果」。

以早餐為例,飯前我會告訴她:「我們總共有20分鐘時間吃飯,鬧鐘響的時候,就必須出門,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