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性失智症Q&A | 路易氏體失智症遺傳

... 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造成的失智症、 ... A6:早發性失智症中只有少部份具家族遺傳性。

首頁>最新活動消息   2015/02/06早發性失智症Q&A 早發性失智症Q&AQ1:什麼是早發性失智症?A1:失智症(Dementia)會使患者的部分功能逐漸衰退,像是記憶、定向、判斷、語言、抽象思考、日常生活功能與社交技巧之衰退,以及行為、情緒與個性之改變。

多種不同的疾病都可能造成失智症。

早發性失智症(EarlyOnsetDementia)是指65歲以下被診斷為失智症之個案,其病因包括有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造成的失智症、亨汀頓氏症造成的失智症、酒精性失智症、多發性硬化症造成的失智症、唐氏症造成的失智症、愛滋病毒/愛滋病造成的失智症等多種不同病因之失智症,其中最多的是阿茲海默症。

Q2:早發性失智症盛行率為何?A2:依國外相關研究報告,早發性失智症約佔全部失智症的5%。

在30-64歲人口中,早發性失智症盛行率為近千分之一。

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民國103年底全台30-64歲人口有12,622,842人,推估台灣30-64歲的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約1.2萬人。

Q3:早發性失智症有哪些徵兆?A3: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屬疾病,而且通常症狀由輕而重慢慢發展。

實務上常發現,失智者就醫時,其實已發病一段時間,尤其是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因為年紀較輕,所以未聯想到失智症的可能性,如此掉以輕心反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

早發性失智症徵兆具個別性,不同類型、不同病因所造成之失智症,其出現的症狀及病程不盡相同。

美國失智症協會所發表的『失智症十大警訊』,雖然是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所訂出,其他類型失智症的早期症狀也涵蓋在其中,台灣的『失智症十大警訊中譯版』可供民眾參考。

當發現自己或家人有十大警訊中的症狀,且持續了一段時日,請儘速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Q4:如果懷疑是早發性失智症應該要看哪一科?A4:當有此疑慮時,建議可至神經內科、精神科或記憶門診就醫。

失智症專長醫師名單可參閱本會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的『失智症專長醫師名單』和臨床失智症學會的『失智症診療醫師推薦名單』。

Q5:就醫前應該準備什麼?又該如何與醫師配合呢?A5:(1).建議就醫前先將所察覺的異狀做詳盡且具體紀錄,包含發生時間、改變程度、出現的頻率。

例如:已當會計多年,近半年卻經常算錯帳而被客人投訴;長期煮三餐的媽媽,近三個月調味卻開始失準,且經常分不清糖或鹽等。

(2).到了診間後向醫師說明就診原因,並提供日常生活觀察概況記錄供醫師參考。

(3).告知目前身體健康狀況及是否有其他疾病(包含身體或是精神)及家族病史(尤其是失智症病史),以供醫師參考。

(4).提供目前所服用的藥品清單及營養品明細提供醫師參考。

(5).對於醫師的問診,盡可能詳細的回答。

(6).與醫師討論後續檢查項目及注意事項,並按時回診及檢查。

(7).持續紀錄生活概況,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俾利醫師評估。

Q6:早發性失智症會遺傳嗎?子女應做基因檢測嗎?A6:早發性失智症中只有少部份具家族遺傳性。

家族中兩代以上具失智症病史者,機會較高。

成年子女可與記憶門診醫師討論基因檢測之利弊,必要時可安排遺傳諮詢。

無論家人是否罹患失智症,每個人都應注重『失智症預防』,以降低失智風險。

Q7:早發性失智症可以治癒嗎?A7:除了可逆性失智症外,目前尚無治療可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透過藥物使用及非藥物的生活安排,可能可以使失智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退化。

Q8:確診後,該如何配合醫師的治療?A8:醫療上應持續就醫,遵照醫囑,切勿聽信偏方廣告,服用來路不明或誇大療效的藥物,以免破財又傷身。

Q9:照顧者會面臨到什麼衝擊?A9:家人罹患失智症後,隨著病程的發展,認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減退,家庭關係將逐漸失衡、角色衝突也增加,包含親密關係、子女教養和父母扶養上都將出現困難或關係的緊張;在財務及法律上,早發性失智者可能無法做出正確處置,而產生糾紛或損失;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也可能難以兼顧原有職務甚或被迫放棄工作,導致家庭陷入經濟困境;情感上,因早發性失智症發病時尚處於中年,原是人生的顛峰時期,也可能是家中的經濟支柱,面對突如其來的劇變,照顧者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