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生食福壽螺引起嗜伊紅性腦膜炎的病例報告-陳麗花 | 廣東住血線蟲藥物

同時將血液和腦脊髓液送往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寄生蟲研究部做廣東住血線蟲檢驗,做為此次疑似寄生蟲感染的輔助診斷,最後確定是感染廣東住血線蟲。

患者使用藥物治療一週後, ...showmt-UNREGISTEREDVERSIONGotocontentMainmenu最新消息TAF證書醫事檢驗師介紹醫檢團隊現狀組織架構業務職掌諮詢服務服務窗口活動剪影醫檢師節醫檢師班廷衛教醫檢師公會研習會大山牧場聯歡會壁報論文2015年度2014年度專業文章文章目錄醫檢師廣播電台FM91.1檢驗手冊各類檢體容器檢體採集須知衛教園地衛教影片衛教海報網站連結網站連結外勞生食福壽螺引起嗜伊紅性腦膜炎的病例報告-陳麗花專業文章>專業文章彰濱外勞生食福壽螺引起嗜伊紅性腦膜炎的病例報告-陳麗花福壽螺是以卵的形式引進台灣,但是已於台灣福壽螺之頭足部及內臟團內發現廣東住血線蟲,感染人體後會引起嗜伊紅性腦膜炎。

台灣早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廣東住血線蟲感染者為孩童,而主要的感染源是食用未煮熟的非洲大蝸牛。

近十年來偶有散發病例報告,其中以外籍勞工生食螺類造成感染最為常見,而食用未洗淨蔬果或孩童誤食螺類感染事件亦曾發生。

因此患者受寄生蟲感染而出現嗜伊紅性腦膜炎,在檢驗科血液常規分析、嗜酸性白血球計數和腦脊髓液常規分析均會出現嗜伊紅球上升,尤其在腦脊髓液細胞分類發現嗜伊紅球應確實計算和報告,並和醫護人員做相關病史溝通,以利早期正確診斷和治療。

關鍵詞:福壽螺(Pomaceacanaliculata);廣東住血線蟲(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嗜伊紅性腦膜炎(Eosinophilicmeningoencephalitis)病例報告在本院門診來兩位外籍勞工求診,患者均出現頭痛、嘔吐、全身無力等症狀,經醫師問診兩位患者飲食習慣,發現都有有生食用福壽螺之行為,醫師將患者收住院後安排了相關檢查,檢查項目包括生化血清檢查、血液常規分析、嗜酸性白血球計數、腦脊髓液常規分析、腦脊髓液生化分析、印第安墨水染色、革蘭氏染色、抗酸性染色、腦脊髓液細菌培養、腦脊髓液黴菌培養、腦脊髓液結核菌培養。

在血液常規分析中白血球指數上升,指數約在11000〜13000/ul,而嗜酸性球也上升,其指數約在11〜18%,另外嗜酸性白血球計數也有上升,指數約在400〜800/ul,還有在腦脊隨液常規分析中嗜伊紅球也會大量出現,上升幅度約在15%〜78%,而其他相關腦膜炎的檢查均呈陰性反應。

同時將血液和腦脊髓液送往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寄生蟲研究部做廣東住血線蟲檢驗,做為此次疑似寄生蟲感染的輔助診斷,最後確定是感染廣東住血線蟲。

患者使用藥物治療一週後,病情逐漸趨於穩定後出院。

前言 1933年,陳心陶先生在中國大陸廣東省調查玄鼠(Rattusrattus)和褐鼠(Rattusnorvegicus)的寄生蟲時,首先於鼠肺中發現此蟲,1937年日本人松本(Matsumoto)在台灣東岸花蓮之野鼠內亦發現此蟲。

感染的大鼠透過糞便排出未成熟的幼蟲。

蝸牛和蛞蝓吃了含有幼蟲的大鼠糞便而感染,幼蟲在蝸牛和蛞蝓體內發育,但不會變為成蟲。

當大鼠吃了感染的蝸牛或蛞蝓時,寄生蟲完成生活史的整個循環,未成熟的幼蟲變為成蟲。

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的流行概況為何,A.cantonensis人類感染發生於整個大洋洲,特別是夏威夷、薩摩亞群島、索羅門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尼、菲律賓和北澳洲;於東南亞,特別是泰國、台灣、日本,還有印度;一些感染曾報告於象牙海岸、埃及、馬達加斯加、古巴、加勒比海和南美,亦有報告存在美國紐奧良和路易斯安那。

大雨季過後特別容易發生。

第一個人類感染個案發生在日據時代的台灣,以往屏東、高雄一帶甚為流行,原住民的小孩也常有報告病例發生,近年也曾發外籍勞工吃了福壽螺而集體感染的事件。

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的傳播途徑,人們可能感染的原因包括吃了生的或未煮熟且感染這種寄生蟲的蝸牛、蛞蝓、蝦、蟹、蛙類、受污染的水或未清洗乾淨的生菜(如萵苣)而感染。

在某些文化中,蝸牛通常被生吃或入藥。

亦有文獻報告顯示,感染的蝸牛掉入水井,其寄生之第三期幼蟲污染井水。

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有什麼症狀,有些人不會有症狀,或者是輕微的症狀,但不會持續很久,有時感染會造成一種腦膜炎(嗜伊紅性腦膜炎),症狀包括頭痛,頸部僵硬,皮膚疼痛或刺激,低度發燒,噁心,嘔吐;極少數的報告顯示,於眼球內發現此種寄生蟲。

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的潛伏期有多長,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