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 | 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是指腹腔內臟器(主要是胃)通過膈食管裂孔進入胸腔所致的疾病。

食管裂孔疝是膈疝中最常見者,達90%以上。

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無症状或症状 ...食管裂孔疝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食管裂孔疝  目錄1疾病名稱2疾病別名3疾病分類4疾病概述5疾病病因6病理生理7臨床表現8診斷檢查9鑒別診斷10治療方案11疾病預防12併發症狀13食管裂孔疝的早期徵象14流行病學15預防常識16手術適應症與禁忌症17參看疾病名稱食管裂孔疝  疾病別名裂孔疝  疾病分類消化內科  疾病概述食管裂孔疝(hiatushernia)是指腹腔內臟器(主要是胃)通過膈食管裂孔進入胸腔所致的疾病。

食管裂孔疝是膈疝中最常見者,達90%以上。

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無症状或症状輕微,其症状輕重與疝囊大小、食管炎症的嚴重程度無關。

裂孔疝和返流性食管炎可同時也可分別存在,並區別此二者,對臨床工作十分重要。

  疾病病因1.食管發育不全的先天因素。

2.食管裂孔部位結構如肌肉有萎縮或肌肉張力減弱。

3.長期腹腔壓力增高的後天因素,如妊娠、腹水、慢性咳嗽、習慣性便秘等可使胃體疝入膈肌之上而形成食管裂孔疝。

4.手術後裂孔疝,如胃上部或賁門部手術,破壞了正常的結構亦可引起疝。

5.創傷性裂孔疝。

形成食管裂孔疝的病因尚有爭議,少數發病於幼年的患者有先天性發育障礙的因素,形成較大的食管裂孔和裂孔周圍組織薄弱;近年來多認為後天性因素是主要的,與肥胖及慢性腹內壓力升高有關。

食管胃接合部的生理作用仍不太清楚,食管胃接合部功能健全時具有活瓣作用,液體或固體物咽下入胃,但不返流,只當打嗝或嘔吐時,才能少量返流。

保證此正常功能的因素有:①膈肌對食管的夾擠作用;②食管胃接合部粘膜皺襞的作用;③食管與胃底在解剖上呈銳角狀相接;④腹內食管段參與了食管下段的瓣膜作用;⑤食管下段生理性高壓區的內括約肌作用。

多數人認為上述因素第5項是防止返流的主要因素,附近的正常解剖關係對此有支持作用。

防止胃液返流的作用受迷走神經的支配,切除迷走神經後此作用即消失。

胃內壓力增加時,胃液易返流入食管。

食管粘膜的鱗狀上皮細胞對胃酸無抵抗力,長期受返流的胃酸侵蝕可引起返流性食管炎,輕者粘膜水腫和充血重者形成表淺潰瘍,呈斑點分布或融合成片,粘膜下組織水腫,粘膜受損而為假膜覆蓋,較易出血。

炎症可浸透至肌層及纖維外膜,甚至累及縱隔,使組織增厚,變脆,附近淋巴結增大。

在後期食管壁纖維化,瘢痕性狹窄,食管變短。

在某些病例,可發現膈食管膜被牽拉至主動脈弓下,可達第9胸椎水平。

返流性食管炎的嚴重程度可因下列因素而異:胃液的返流量,返流液的酸度,存在時間長短和個體抵抗力的差異。

返流性食管炎的病理改變多數是可以恢復的,矯正食管裂孔疝後,粘膜病變有可能修復。

  病理生理按照食管胃連接部所有位置,食管裂孔疝在形態上主要有以下4種:1.滑動型食管裂孔疝(可復性裂孔疝)滑動型食管裂孔疝最常見。

食管裂孔肌肉張力減弱,食管裂孔口擴大,對賁門起固定作用的膈食管韌帶和膈胃韌帶鬆弛,使賁門和胃底部活動範圍增大,在腹腔壓力增高的情況下,賁門和胃底部經擴大的食管孔突入胸內縱隔,在腹腔壓力降低時,疝入胸內的胃體可自行回納至腹腔。

2.食管旁疝較少見,僅占裂孔疝的5%~20%,表現為胃的一部分(胃體或胃竇)在食管左前方通過增寬鬆弛的裂孔進入胸腔。

有時還伴有胃-結腸大網膜的疝入。

但食管-胃連接部分位於膈下並保持銳角,故很少發生胃食管反流。

如果疝入部分很多,包括胃底和胃體上部(巨大裂孔疝)則胃軸扭曲並翻轉,可發生潰瘍出血、嵌頓、絞窄、穿孔等嚴重後果。

3.混合型食管裂孔疝此型最少見,約佔5%,是指滑動型食管裂孔疝與食管旁疝共同存在,常為膈食管裂孔過大的結果。

其特點是除胃食管結合部自腹腔滑入後縱隔外,胃底乃至主要的胃體小彎部每伴隨裂孔的增大而上移。

由於疝囊的擴大及疝入的內容物不斷增加,可使肺和心臟受壓產生不同程度的肺萎縮和心臟移位。

4.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主要由於食管縮短所致。

可為長期反流性食管炎致食管纖維化,或為手術後、或為先天性原因致食管縮短。

  臨床表現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無症状或症状輕微,其症状輕重與疝囊大小、食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