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大腸息肉 | 大腸息肉出血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服務信箱 | 來院交通 | English | 網路掛號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Togglenavigation關於本院醫院簡介院長介紹副院長介紹各單位介紹醫療團隊內科外科其他專科醫事部門門診表休診公告訊息專區最新消息COVID-19防疫物資感謝專區COVID-19關懷物資感謝專區新聞稿醫政宣導門診表資訊安全政策政府公開資訊病床利用統計休診公告專區感恩園地活動相簿性別專區性騷擾止步就醫指南該看哪一科服務時間及各項須知交通指引轉診服務資料下載為民服務白皮書便民服務常見Q&A網路掛號服務專區服務專線相關連結服務信箱院長信箱無菸檳醫院線上申辦醫療費用證明出院病歷資料出生、死亡證明書拷貝門診病歷資料急診病歷資料放射科醫學影像拷貝申辦服務進度徵才招標線上徵才招標公告衛教專欄衛教文章影音宣導字級小中大肝膽腸胃科:::Togglenavigation醫師陣容本科介紹檢查項目衛教文章大腸鏡檢專區:::捷徑位置 : 首頁>>衛教專欄衛教文章衛教文章內容標  題認識大腸息肉張貼日期2020-10-29張貼單位肝膽腸胃科內  容認識大腸息肉吳建賢醫師撰寫所謂大腸息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因細胞增生而產生的突起組織,整個腸胃道都有可能長出息肉,而好發的部位是大腸,特別是乙狀結腸與直腸;大部分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為良性組織並不會有症狀,但少數息肉發現時,已經很大甚至造成惡性變化,就成了大腸癌,大腸息肉一般並不會有症狀,但若不處理,可能隨著時間累積變大,甚至產生症狀或癌變。

大腸息肉症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和家族史有很大的關連,一般而言,愛食用紅肉與低纖維食物,特別是高熱量的食物,很少食用蔬菜水果,長期累積下就會增加發生大腸息肉的危險性。

台灣目前的情況,五十歲以上的民眾,約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有大腸息肉。

大部分的大腸息肉沒有症狀,除非息肉大於1公分或出現癌變時才可能會出現症狀,出血是最常見的一項症狀,有時出血量很少而且是間歇性,病患常不會發現或以為只是單純肛門痔瘡出血,而忽略了進一步檢查,有時須仰賴「糞便潛血檢查」才會發現,一般來說,愈大的息肉,出血的機會愈大,其它偶而也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腹痛的症狀。

罕見情況下,大腸息肉會造成腸阻塞,而須緊急開刀處理。

大腸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發炎性息肉(inflammatorypolyp)和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polyp)。

增生性息肉常小於0.5公分,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最常發現於乙狀結腸或直腸;發炎性息肉主要是大腸發炎引起的,本身不會產生癌變。

腺瘤性息肉則有轉變成大腸直腸癌的機會,息肉癌變情形與息肉大小、組織分類和細胞異常有關,一般腺瘤性息肉產生癌變的機會為5-10%,息肉愈大或細胞異常愈嚴重,致癌的可能性愈大。

息肉大於一公分已經癌變的機會為百分之十。

但有家族大腸息肉症家族的病人,日後息肉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達100%。

診斷大腸息肉可依賴大腸鏡檢查及鋇劑攝影。

鋇劑攝影是將”鋇劑溶液”由肛門灌腸進入大腸,再經由X-光顯影照出有息肉或異常的部位,較小的息肉不易檢查出來。

大腸鏡檢查則是直接以內視鏡由肛門口進入檢查整個大腸道,若發現息肉可以同時執行切片檢查或息肉切除治療,目前建議將腺瘤性息肉全部切除,除非是巨大的大腸息肉才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一般的大腸息肉切除在大腸鏡檢查時即可完成,不須住院,但術後須多休息、避免用力及喝酒。

大腸息肉切除術常見的合併症為出血,較嚴重為大腸穿孔及腹膜炎,發生的機會低,除非是大息肉切除或病患個人特異體質。

如果能在息肉尚未癌變或很早期癌變時就予以切除,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可能會減少。

發現大腸息肉或切除後,仍有復發的機會,因此應定期追蹤檢查。

日常保健應特別注意避免高脂肪飲食、多攝取高纖維飲食、戒菸酒及適度運動。

回瀏覽頁相關連結員工專區 隱藏臺北醫院內部資訊網管理系統(行政入口網)-限院內使用,外部網路不可使用員工網路信箱電子圖書館-限院內使用,外部網路不可使用圖書館查詢網頁-限院內使用,外部網路不可使用自然人憑證相關應用醫事憑證管理中心人體試驗審查委員會快速連結醫病共享決策平台長照專區門診時間表網路掛號台北醫院粉絲團預立醫療照護諮詢安寧專區健檢中心國際醫療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資訊安全政策重大政策無菸檳醫院政府公開資訊財務報表公告關閉網站導覽關於本院醫院簡介院長介紹副院長介紹各單位介紹醫療團隊內科外科其他專科醫事部門門診表休診公告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