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的人畜共通致命感染症~類鼻疽 | 類鼻疽

何謂類鼻疽?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所造成的臨床感染症,引致的病名就叫做「類鼻疽」(melioidosis) ...download前往主要內容區塊:::搜尋進階搜尋國軍高雄總醫院回首頁網站導覽EnglishRSS常見問答院長信箱雙語詞彙目錄認識我們PROFILE&INFORMATION醫療團隊MEDICALTEAM便民服務SERVICE衛教專區HEALTH聯絡我們CONTACTUS:::院刊院刊:::目前位置:首頁>院刊>94年9月第18期>文章內容94年9月第18期返回94年9月第18期新起的人畜共通致命感染症~類鼻疽因日前南部豪大雨,其所造成多位民眾感染事件的疫情,再次勾起去年也因得到此感染症而快速死亡的陸軍官校顏姓同學,當時曾因此怪病而喧噪一時。

根據疾管局統計,該局自民國89年即將此病納入監測,自民國89年至93年為止,類鼻疽共通報57例疑似病患,造成3人死亡。

文獻上報告之首件台灣地區病例出現於1985年,該名患者曾在菲律賓游泳時溺水;1997年則另有一名到緬甸旅遊而發病之個案。

其後,分別於1996及1999年之文獻中,也曾報告在南台灣出現三名本土性病例。

近年來,自此病被列為「傳染病個案報告單」之新增通報項目後,衛生單位已陸續接獲並證實有本土之散發性病例發生。

此次的疫情再次突顯此感染症應受到重視。

類鼻疽是台灣新興致命性的傳染疾病,目前並不是法定傳染病,但仍被衛生署列為「應報告傳染病」。

類鼻疽是可以預防的卻因為醫師與病患不諳此症,而錯過治療時機。

台灣每年都有颱風、梅雨等雨季,給類鼻疽肆虐時機,加上現代人喜歡接觸鄉土及種植園藝,應多加強認識與預防,即可避免感染及疫情擴大。

何謂類鼻疽?類鼻疽是由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pseudomallei)所造成的臨床感染症,引致的病名就叫做「類鼻疽」(melioidosis),屬假單孢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此致病菌以腐生之方式,存在於特定的土壤或水中,許多不同的動物均可能被感染,包括羊、馬、豬、猴、囓齒類、鳥類等(但目前尚未證實這些動物為重要的傳染來源)類鼻疽的症狀及傳染途徑?病患常是因吸入受類鼻疽桿菌污染的污塵、污水嗆到,或經由皮膚傷口或呼吸道進入人體,再造成肺部或全身瀰漫性感染。

主要侵犯肺部,其他如肝、脾、腎、皮膚也有可能。

類鼻疽的潛伏期常因感染時期無法確定而不明,潛伏期從從3天到25年都有可能。

一般情形下,感染類鼻疽的人不會直接傳染他人,必定是從環境感染。

「類鼻疽」臨床症狀表現差異相當大,從不顯性感染到致病率極高敗血病都有可能。

傷患出現的症狀,可能從僅是皮膚傷口化膿、肺部感染,甚至是細菌跑到血液引發敗血症的嚴重後果,死亡率可高達40%至80%。

發病時,會出現惡寒、發熱、咳嗽、血痰、下痢、出血斑等。

類鼻疽的潛伏期類鼻疽的潛伏期與傳染的時間,短可二天、數月或數年,也可能長達二十五年後才出現,因此對於任何一個無法解釋之化膿性疾病(特別是空洞性肺病),且曾在東南亞等地方性流行地區有生活史或旅遊史的病人,皆應將此病列為其可能罹患疾病之鑑別診斷項目。

健康人感染可能不會顯現,到了身體機能虛弱、免疫力降低或有慢性疾病時,病症就顯現而出。

類鼻疽的治療治療方面,不管是急性或慢性類鼻疽,使用抗生素治療都能獲不錯的療效。

發病初期,若及時予以第一線抗生素治療,大多能治癒,但若病菌侵入血液時,則須使用第三代藥性較強的抗生素予以治療;倘若未能掌握治療時機,可能造成敗血症而死亡。

如何預防類鼻疽的發生應避免傷口直接接觸污水臺灣在地理上處於亞熱帶地區,氣溫和溼度皆高,而類鼻疽屬土壤菌,它棲息在約30公分深層的土壤下,所以濕土及污水的環境非常適合類鼻疽伯克氏菌的生長。

人和動物遭到感染是因暴露於受類鼻疽伯克氏菌污染之土壤或水源。

大多數的的病例都是經由破損的皮膚暴露於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源而被類鼻疽伯克氏菌感染。

細菌一旦侵入血液即會造成敗血症。

身體患有糖尿病、腎臟病、肝硬化及海洋性貧血伴有皮膚外傷者是感染類鼻疽的高危險群,應避免暴露於受污染的泥土或水中。

在流行地區中,皮膚有撕裂傷、擦傷或燒傷的民眾,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以水沖洗乾淨或使用鞋套或手套,以避免皮膚直接暴露於濕土。

病人不需要隔離,病人呼吸道及鼻竇分泌物之處理,如痰及傷口流出物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