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慮,父母冷靜! :: in媽咪育兒新知 | 幼兒焦慮行為

回馨力陽官方網站孩子焦慮,父母冷靜!{{category.name}}「像小孩一樣真好,無憂無慮!」「小孩子嘛,哄一哄就好了!」這兩句話是不是耳熟能詳呢?當看見孩子天真無邪的笑顏,就覺得「大概只有沒煩惱的人才能如此開心吧」,的確,大部分年幼的孩童並不會有所謂的煩惱,食衣住行育樂皆有疼愛他們的長輩準備妥當,但是,沒有煩惱並不表示也沒有「焦慮」喔!普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分離焦慮」及「陌生人焦慮」,就是很好的例子。

上述的焦慮行為通常是可預期的,因此父母們要不就是本能、快速地以「拿掉焦慮源」為處理方式,或者會做足功課來好好處理。

例如,遇到媽媽要去上班、孩子必須上學的分離處境,拿掉焦慮源並非上策(甚至不在考慮的範圍內),因此大部分父母會針對這情況與老師溝通、群策群力。

但……如果孩子的焦慮反應是非預期的,且不清楚原因為何,拿掉焦慮源便不是選項之一,更別說該如何準備起!於是,愛子心切的父母即會開始採取一些「通常有效」的方法,例如不斷地強調「沒事沒事,你很安全啊,把拔馬麻都在這裡,沒什麼好怕的!」試了幾次後倘若無效,可能會開始說道:「你在哭什麼呢?沒什麼好哭的啊,來來,這裡有你最喜歡的糖果!你看,是消防車耶!我們趕快過去看喔伊喔伊!」最後,在試無可試,路人不斷側目後,「威脅」即成為不得不為的最後手段了。

的確,孩子雖無煩惱,但不時會有可預期、不可預期的焦慮;而當努力不斷的「哄一哄」也宣告無效時,為人父母的我們可真是傷透腦筋啊!一個我們常忽略、讓孩子焦慮的原因引起孩子焦慮的原因有各種可能,畢竟,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一切其實並不是那麼友善。

每個人都「大」的不得了,講話、笑聲震耳欲聾,大人們都想捏捏他們的小臉。

於是,到了某個無法忍受的點,孩子自然會想以哭喊來喚起照顧者的注意、或是盡情發洩一番。

另外,在長大的過程中,孩子不斷地在探索世界。

一方面他們樂在其中,但另方面他們也隨時在接受「驚喜」。

衝過去摸狗被嚇到,摘花時被刺到,跟大哥哥打招呼結果被推了一把…種種非預期、不太舒服的經驗,都有可能以焦慮行為做為反應。

然而,有一個我們常常忽略、但其實非常關鍵的原因,是「父母對於孩童焦慮行為的反應」。

心理學及行為科學研究已多次確認,「焦慮情緒」具有極高的傳染性。

在家庭中,我們應該都經歷過當父母回來時滿臉愁容、說話時帶有不滿、緊張、甚至憤怒的口吻,其他的成員們都會很快地做出回應(躲回房間、盯著電視不講話…等等)。

同樣的,我們焦慮的情緒也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即使只是小嬰兒,也能感受到照顧者的情緒與心境。

因此,有時孩子嚎啕大哭我們卻不知所以然時,可能就是自己緊張、慌亂的心情「傳染」給孩子了。

或者,孩子因其他不知名原因感到焦慮而哭喊時,父母可能因為環境的關係(例:在公共場所),或者安撫無效後開始也產生焦慮(從小孩傳染給父母),而這樣的心情想當然的加重孩子哭鬧的行為。

哇,那該怎麼辦呢?冷靜!心理學家指出,在有幼兒的家庭中,顯而易見、有能力停止焦慮傳染的,只有父母。

父母必須先開始做到「冷靜」,阻斷焦慮情緒的傳染,其他的安撫行為才能發揮作用。

倘若在不冷靜的狀態下拼命嘗試安撫,孩子只會因感受到父母焦慮的情緒而更加不安,最後演變成災難一場。

許多父母在情急之下,以為「做對的事情」就可以讓孩子情緒平復,殊不知在雙方同時焦慮的情形下,不停地嘗試「絕活」很可能只是更加深自己的挫折感,導致惡性循環。

如何在孩子害怕、擔心、憂慮的時候,心情能因著我們的冷靜而漸漸穩定,是父母很重要的一項功課。

「改變」及「慢」我們多少都有讓自己在慌亂、情緒緊繃時冷靜下來的方法,只是有時會忽略其重要性。

在此建議面對因不明原因焦慮的孩子時,可以冷靜下來的兩原則:改變人或情境如果身邊有人可以幫忙,請趕快易手。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即使知道對方不會比你更懂孩子、或是孩子比較黏你,但讓自己即使僅有二分鐘的冷靜期,之後再接手安撫孩子,也勝過於浮躁地不斷嘗試。

甚至,有時因為對方跟孩子的關係不如你親密,反而更能冷靜的處理孩子的情緒。

或者,趕緊離開現場。

雖不知焦慮源為何,但情境的轉換通常能達到注意力轉換的效果—孩子及父母的注意力都是。

不知你是否有經驗,當半夜孩子哭個不停時,一走到戶外就停下來、開始東張西望,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即使呼吸不一樣的空氣,都能讓人煥然一新呢!慢現代人的焦慮感常來自「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