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拖延症:比起拖延,家长更需看到孩子背后深层的心理问题 | 孩子拖延症

昨天和朋友一起吃饭,谈到了不少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

朋友抱怨自己的女儿有拖延症,“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不墨迹到最后一分钟出不了 ...真有梦想的唐糖/待分类/儿童拖延症:比起拖延,家长更需看到孩子...转word全屏打印修改转藏+1分享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扫一扫大 中 小【原】儿童拖延症:比起拖延,家长更需看到孩子背后深层的心理问题2020-11-22 真有梦想...展开全文“拖延症”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通常是一些深层心理问题的行为表现。

昨天和朋友一起吃饭,谈到了不少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

朋友抱怨自己的女儿有拖延症,“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不墨迹到最后一分钟出不了门”,“写个作业也总是抠抠这,摸摸那”,后来他又说到自己其实也是重度拖延症,还问我:这种病有救吗?拖延症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它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将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事实上,“拖延症”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通常是一些深层心理问题的行为表现。

生活中,很多成人都为自己的拖延症烦恼,我听过一个有趣的笑话是:“拖延症患者为了治疗自己的拖延症,买了一堆写拖延症的书,结果,因为拖延症,最后一本也没看”。

相比较成人对自己拖延症的无奈和自责,父母对孩子的拖延现象往往还更叠加了焦虑、愤怒等情绪。

这种情绪不可避免的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以及亲子关系产生影响。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谈一谈关于孩子的拖延症的话题。

1.生理和环境因素家长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分注意孩子的行为,但是却很少花时间和精力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成因”。

这很容易造成一种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抚养方式:即告诉孩子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错”的,应该怎么做。

但是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效果不佳。

所以,了解一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儿童的拖延现象,成因很复杂,大致有生理、环境及心理几方面的因素。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有自身成长秩序的活动。

成年人的焦躁,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对儿童生长秩序知识了解的匮乏,或者说,成人更容易站在“成人视角”审视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拖拉磨蹭,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主要和心理因素有关,但是也不能忽视生理基础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①缺少时间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本没有时间,时间是为了方便我们生活而被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在孩子小时候,他们是没有时间概念的,这需要家逐渐为孩子树立时间概念,比如通过教孩子认表等方式。

在缺少时间概念的孩子那里,它无法区分一件事到底“用了多少时间”,儿童的专注力更多的会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之上,从而缺少了对外部时间的把控。

所以,针对这个原因造成的所谓拖拉,家长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拖延,而是由于缺少时间感造成的现象。

②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孩子的专注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但这个能力除了先天的基因影响之外,也需要后天的培养。

相比成人,孩子的专注力集中的时间更短,他们更容易被外部的环境干扰。

所以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专注力现象,而不是单纯的指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拖拉磨蹭”。

——发现问题很容易,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③缺少明确的目标感。

孩子在父母的不恰当的管教下,往往会产生很多被动式的学习和生活。

所谓“被动式”的意思,就是这件事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父母的要求甚至威胁去做的事情,这样很容易在他们做事的过程中出现注意力的涣散。

比如,父母让孩子去收拾一下凌乱的屋子,只是单纯的下达了指令,孩子被动的接受。

但是孩子对于“要将屋子收拾干净”这个目标,没有准确和清晰的认知,这也会使他们在收拾的过程中被自己更感兴趣的事吸引,在家长看来这种现象就是拖延,比如10分钟能做完的事,孩子却花了半小时还只干了一个开头。

我们总是说要以“恰当的方式”养育孩子,所谓恰当的方式,其实就是更加遵从儿童成长规律的方式,成年人常犯的错误是:拿着自己(成年人)的标准和思维模式看待孩子,这样做,是对孩子自身发展秩序的不尊重。

所得效果,也往往和家长的初心南辕北辙。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