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蟲病 | 絲蟲病治療

絲蟲病治療措施絲蟲病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絲蟲病該病是由絲蟲(由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一類寄生性線蟲)寄生在脊椎動物終宿主的淋巴系統、皮下組織、腹腔、胸腔等處所引起。

兩種絲蟲引起絲蟲病的臨床表現很相似,急性期為反覆發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和發熱,慢性期為淋巴水腫和象皮腫,嚴重危害流行區居民的健康和經濟發展。

  目錄1絲蟲病診斷2絲蟲病治療措施3絲蟲病病理改變4絲蟲病流行病學5絲蟲病臨床表現6絲蟲病輔助檢查7絲蟲病預防8絲蟲病治癒標準8.1絲蟲病的傳播方式和途徑9參看10健康問答網關於絲蟲病的相關提問絲蟲病診斷以實驗室檢查為標準,從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出微絲蚴和成蟲即可確診。

  絲蟲病治療措施治療藥物主要是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

海群生對兩種絲蟲均有殺滅作用,對馬來絲蟲的療效優於班氏絲蟲,對微絲蚴的作用優於成蟲。

國內海群生的常用療法為4.2g7日療法治療班氏絲蟲病;1.5~2.0g3~4日療法治療馬來絲蟲病。

患者服藥後可因大量微絲蚴的死亡而引起變態反應,出現發熱、寒戰、頭痛等症状,應及時處理。

為了減少海群生的副作用,現在防治工作中廣泛採用了海群生藥鹽,按每人天平均服用海群生50mg計,製成濃度為0.3%的藥鹽,食用半年,可使中、低度流行區的微絲蚴陽性率至1%以下,且副作用輕微。

近年我國研製成功抗絲蟲新藥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對微絲蚴與成蟲均有殺滅作用,對兩種絲蟲均有良好效果。

用總劑量140mg/kg體重7日療法,對班氏絲蟲病的療效優於海群生。

對象皮腫患者除給予海群生殺蟲外,還可結合中醫中藥及桑葉注射液加綁紮療法或烘綁療法治療。

對陰囊象皮腫及鞘膜積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轉術外科手術治療。

對乳糜尿患者,輕者經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銀腎盂沖洗治療。

嚴重者以顯微外科手術作淋巴管-血管吻合術治療,可取得較好療效。

  絲蟲病病理改變1.急性期過敏和炎症反應幼蟲和成蟲的分泌物、代謝及蟲體分解產物及雌蟲子宮排出物等均可刺激機體產生局部和全身性反應。

早期在淋巴管可出現內膜腫脹,內皮細胞增生,隨之管壁及周圍組織發生炎症細胞浸潤,導致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損,管內形成淋巴栓。

浸潤的細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

2.慢性期阻塞性病變淋巴系統阻塞是引起絲蟲病慢性體征的重要因素。

由於成蟲的刺激,淋巴管擴張,瓣膜關閉不全,淋巴液淤積,出現凹陷性淋巴液腫。

以後淋巴管壁出現炎症細胞浸潤、內皮細胞增生、管腔變窄而導致淋巴管閉塞。

以死亡的成蟲和微絲蚴為中心,周期浸潤大量炎症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等而形成絲蟲性肉芽腫,最終導致淋巴管栓塞。

阻塞部位遠端的淋巴管內壓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張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期組織。

由於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產生的臨床表現也因之而異。

⑴象皮腫(elephantiasis):是晚期絲蟲病最多見的體征。

象皮腫的初期為淋巴液腫。

若在肢體,大多為壓凹性水腫,提高肢體位置,可消退。

繼之,組織纖維化,出現非壓凹性水腫,提高肢體位置不能消退,皮膚彈性消失。

最後發展為象皮腫,肢體體積增大,有大量纖維組織和脂肪以及擴張的淋巴管和積留的淋巴液,皮膚的上皮角化或出現疣樣肥厚。

⑵睾丸鞘膜積液(hydroceletestis):由於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內,引起睾丸鞘膜積液。

但也有少數病人系由於急性炎症反應所致,故在消炎後即可恢復。

⑶乳糜尿(chyluria):是班氏絲蟲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後所致的病變。

除上述病變外,女性乳房的絲蟲結節在流行區並不少見。

此外,絲蟲還偶可引起眼部絲蟲病,脾、胸、背、頸、臂等部位的絲蟲性肉芽腫,絲蟲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積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內微絲蚴症等。

3.隱性絲蟲病也稱熱帶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臨床表現為夜間發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熱,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超度增多,IgE水平顯著升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中下肺瀰漫性粟粒樣陰影。

  絲蟲病流行病學絲蟲病是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

男女老少均可感染。

流行區微絲蚴感染率高峰多在21~30歲。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