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傷寒 | 地方性斑疹傷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斑疹傷寒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Typhus流行性斑疹傷寒造成的紅斑類型primarybacterialinfectiousdisease[*],rickettsiosis[*]肇因立克次體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傳染病科ICD-10A75.1ICD-9-CM080-083DiseasesDB32208MedlinePlus001363eMedicine231374PatientUK(英語:PatientUK)斑疹傷寒Orphanet102023[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斑疹傷寒(Typhus),是由立克次體引起的傳染病[1],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是流行性斑疹傷寒(英語:Epidemictyphus)(EpidemicLousebornetyphus)與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Fleabornetyphus)。

斑疹傷寒是流行性斑疹傷寒、叢林型斑疹傷寒(恙蟲病)和鼠性斑疹傷寒的合稱。

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和皮疹。

[2]症狀通常在接觸病原體後一至兩週出現[3]傷寒由細菌感染引起。

流行性斑疹傷寒是體蝨傳播的立克次體引起的,叢林型斑疹傷寒是恙滿幼蟲傳播的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鼠性斑疹傷寒是鼠蚤傳播的地方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引起的。

[2]斑疹傷寒沒有疫苗。

預防方法是避免接觸傳播疾病的生物。

[4][5][6]治療方法是使用四環素抗生素。

[3]流行性斑疹傷寒常於衛生環境差和擁擠的地方爆發[7],但現在已經少見了。

[4]叢林型斑疹傷寒可見於東南亞、日本和澳洲北部。

[6]鼠性斑疹傷寒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5]斑疹傷寒的記載至少可以追溯到1528年,源於希臘語typhus(τύφος),意指迷茫,用於形容患者受感染後的精神狀態。

[8]斑疹傷寒與傷寒是不同細菌引起的不同病症。

[9]目錄1病理學1.1流行性斑疹傷寒1.2地方性斑疹傷寒2流行2.120世紀大流行3參考資料病理學[編輯]流行性斑疹傷寒[編輯]流行性斑疹傷寒又稱人蝨型斑疹傷寒,是由普氏立克次體(英語:Rickettsiaprowazekii)(RickettsiaProwazeki)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屬於「人—蝨—人」傳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體蝨(英語:Pediculushumanus)(Pediculushumanus)是傳播媒介,常流行於冬季或寒帶地區。

普氏立克次體在體虱胃腸道上皮細胞中生長繁殖,經體蝨糞便排出體外,人是經由揉擠蝨糞或壓擠蝨子入叮咬處或表皮傷口而感染,有頭痛、畏寒、虛脫、發燒和全身疼痛的現象,第五至六天會出現斑點,有顯著毒血症,約發燒二週後症狀迅速消失而恢復,死亡率約10%~40%。

此病可能復發,但復發症狀較溫和。

近年來,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傳染已大為減少,主要見於非洲。

地方性斑疹傷寒[編輯]地方性斑疹傷寒又稱鼠型(或蚤型)斑疹傷寒,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Mooseri),又稱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typhi)透過鼠蚤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印鼠客蚤是傳播媒介,人是受害者。

屬於「鼠—蚤—人」傳播循環,其臨床特徵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有頭痛、惡寒的情況,但病情輕、病程短,潛伏期為6~14日,死亡率極低。

氯黴素及四環素為其特效藥物,病癒後的復發性低。

地方型斑疹傷寒發病地區散布於全球,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流行[編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斑疹傷寒每年造成每百萬人中0.2人死亡[10]。

20世紀大流行[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俄國內戰期間,流行性斑疹傷寒(英語:Epidemictyphus)造成蘇俄境內200-300萬人死亡(1918年-1922年),約2000-3000萬人感染,是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

[11]與此同時,在波蘭和羅馬尼亞也出現了疫情。

此次大流行是近代史上斑疹傷寒最大規模的一次爆發。

[12]西方戰線為士兵特意建立了「除虱站(Delousingstation)」以應對疫情,但東方戰線的疫情導致軍隊損失慘重,僅西伯利亞地區就有15萬人受感染死亡。

[13]總體病死率在10%-40%之間,且該流行病也成為當時相關醫護人員死亡的主因。

[13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