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痠痛完治》:台灣第三常見的就醫疾病 慢性下背痛 | 台灣 下背痛

許多病患深為腰痛(下背痛)所苦,從就診病患分析可發現,不分年齡、性別,腰痛都常名列前茅。

要深究其致病原因其實非常複雜,以肌肉性、 ...現正閱讀《痠痛完治》:台灣第三常見的就醫疾病──慢性下背痛2019/12/07,健康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許宏志可能引起腰背痛的因素在復健科門診中,可見到許多病患都深為腰痛(下背痛)所苦,從就診病患分析可發現,不分年齡、性別,腰痛都常名列前茅。

要深究其致病原因其實非常複雜,以肌肉性、神經性和骨性等三大類異常造成的疼痛所佔比率最高。

以肌肉性來說,疼痛主要有腰部穩定肌群的肌筋膜疼痛症。

這些疼痛只發生在腰部或臀部,只有患部感到痠痛(不會延伸到其他部位),也會因病患的動作而更加惡化。

這類的肌肉問題常與姿勢、有無脊椎側彎、有無其他的下肢問題(例如扁平足)相關。

以神經性來說,有腰椎椎間盤突出、腰椎狹窄症等病因,從腰部到腿腳會出現疼痛、麻木、抽搐,嚴重時將造成病患行走困難。

在骨性為致痛原因時,有骨質疏鬆症、壓迫性骨折等;關節疼痛則可能是腰椎退化性關節炎、小面關節性腰痛、腰椎椎間盤突出所引起。

除上述因素之外,腰背痛和髖關節、薦髂關節、腸薦關節及內科疾病引起的疼痛,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關聯,其中內科疾病的種類最多,例如腎臟疾病(腎結石、腎盂腎炎等)、消化器官疾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胰臟炎、膽囊炎等)、泌尿器官疾病(尿道結石、前列腺炎、慢性骨盆腔疼痛症等)、婦科疾病(子宮內膜異常增生、生理痛等)都屬此類疼痛。

雖然內科疾病引發的疼痛原則上並不會因病患的動作惡化,但有時會有噁心、嘔吐和發燒(腎盂腎炎等)、排尿困難(腎結石、腎盂腎炎、前列腺炎等)、不正常出血(婦科疾病)等疼痛以外的病徵。

PhotoCredit:遠流另外引用2002年《美國內科學期刊》對於下背痛的鑑別診斷表中,各種疾患造成疼痛的比例如下表。

PhotoCredit:遠流出版對於小於50歲、無內科症狀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可以直接進行治療而不需影像檢查;對大於50歲或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常規X光檢查與簡單實驗室檢查,幾乎可以完全排除潛在的其他病因。

考慮手術與病因不明的患者,才需要進階的影像檢查。

腰背痛自我檢測方法腰背部的穩定度由骨骼(脊椎、肋骨)、軟骨(椎間盤、骨膜)、肌肉、肌腱和韌帶等共同維持,同時提供對上面軀體的支撐度和對下肢的穩定平衡度。

當腰背出現病變時,將會透過動力鍊連鎖性地擴散病變。

腰背痛極為複雜,容易慢性化,尤其肌肉很容易受到影響。

除了同側因傷病造成疼痛外,對側的肌肉也容易因支撐與穩定不對稱而造成疼痛(就像是汽車一邊輪胎沒氣後,另一邊的輪胎也容易磨損,車子行進方向容易偏掉)。

因此正確治療肌肉疼痛與其造成的不平衡,對腰背痛的減輕才有幫助。

進行自我調整前可先確認下列幾點:腿腳部有無麻木、刺痛、腫脹現象。

腿腳部可否正常使力。

走路步行有沒有出現異常障礙,例如偏斜、走一走需要休息、走久了會軟腳等。

腰背痛發作時,有沒有排尿、排便異常(如來不及上或便秘)等現象。

合併有大腳趾無力上翹,或肛門附近感覺異常(如麻木癢刺等)。

若發生上述五種症狀時,代表很有可能不只是肌肉疼痛的問題,建議要先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若確認沒有上述症狀之後,可以開始嘗試找出是哪一條肌肉發生問題。

與腰背部活動相關的肌肉動作,有往前鞠躬(屈曲)、往後仰(伸展)、左右側彎和左右旋轉等6個方向的動作,而髖關節則可進行屈曲、伸展、內收、外展、內旋和外旋等六個方向的動作。

由於每項運動相關聯的肌肉都不同,因此請務必參考圖解,仔細檢查做哪個動作會出現疼痛,也可以試著自我推拿有問題的肌肉。

造成下背痛的常見六不姿勢不良動力鍊不當失能不動肌耐力不足使用不停修復不夠此外,腰部也常因神經病變引發疼痛,例如腰椎椎間盤突出症和椎管狹窄症等病症,若腿部出現麻木以及肌力低落的現象,請務必前往醫院接受診療。

PhotoCredit:遠流書籍介紹《痠痛完治:認識痛、緩解痛、消除痛》,遠流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許宏志復健‧老年‧醫用超音波三專科醫師、國家運動代表隊隊醫,行醫2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