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藝校園丨兒童分離焦慮,大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兒童心理病症 | 6歲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症的發生率為3.5%~5.1%,多發生於3歲至15歲兒童青少年,高峰期是6歲至11歲。

根據以往研究所得,女孩產生分離焦慮的可能性大於男孩。

首頁育兒正文心藝校園丨兒童分離焦慮,大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兒童心理病症2020年07月30日13:32:071512views摘要兒童分離焦慮,大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兒童心理病症圖源丨網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看見或者說經歷過這樣的情境:當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分開後就會哭鬧不停,他們不願去幼兒園,不願待在陌生的環境中,更不願與陌生人相處兒童分離焦慮,大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兒童心理病症圖源丨網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看見或者說經歷過這樣的情境:當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分開後就會哭鬧不停,他們不願去幼兒園,不願待在陌生的環境中,更不願與陌生人相處。

這種情形也一度讓諸多家長倍感苦惱,並且家長們也很容易忽視這種情形下,隱藏在孩子哭鬧反應背後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孩子身上出現的這些反應,其實就是兒童分離焦慮症的主要表現。

01什麼是兒童分離焦慮?兒童分離性焦慮是在學齡前兒童身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是兒童與親人分離而產生的焦慮、不安、不愉快等情緒反應,又稱為離別焦慮。

分離焦慮症的發生率為3.5%~5.1%,多發生於3歲至15歲兒童青少年,高峰期是6歲至11歲。

根據以往研究所得,女孩產生分離焦慮的可能性大於男孩。

例如,多數幼兒常無根據的擔心親人會離開自己發生危險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願離開親人,不去幼兒園或拒絕上學,即使勉強進學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掙扎。

這種焦慮表現非常痛苦和傷心並造成兒童許多重要功能的障礙或缺損。

02兒童分離焦慮的具體表現:一、因不願離開依戀對象而不想上學或拒絕上學或沒有依戀對象陪同絕不外出,寧願呆在家裡;二、沒有依戀對象在身邊時不願意或拒絕上床就寢;反覆做惡夢,內容與離別有關,以致夜間多次驚醒;三、與依戀對象分離前過分擔心,分離時或分離後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淡漠,或社會性退縮;四、害怕黑暗、空曠的環境,怕見生人,怕獨處一室。

這種恐懼緊張往往造成失眠、夢魘、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五、常常會表現得不合群,對集體或遊戲均不感興趣,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六、常常會表現出固執、對抗的態度,稍不遂意即哭鬧、打滾、以拒食來表示反抵。

堅持自己無理的要求;七、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反覆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軀體癥狀,但無相應軀體疾病;八、表現得冷淡,少說話,反應遲鈍;九、脾氣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鬧、叫喊、扔東西、踢人、咬人、以頭碰牆等。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表現是孩子哭叫一二聲或大哭之後,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紺,隨之抽搐或「昏死」過去,好一會才恢復過來,醫學上稱為屏氣發作。

03兒童分離焦慮的危害: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分離性焦慮,只是輕重程度有所區別。

如果過分嚴重的話,則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早期的分離性焦慮如果比較嚴重,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創造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而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響孩子自信心的發展,使他們在面對一個新環境時,比別的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恐懼和分離性焦慮。

總結下來,兒童分離焦慮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危害:一、兒童分離焦慮症會引起兒童生理上的應激反應。

兒童分離焦慮症的危害主要表現在飲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因此很多兒童進入幼兒園一周左右會生病。

剛入園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等。

嚴重者表現出頭痛、腹痛、噁心等軀體癥狀,甚至會持續很長時間。

二、兒童分離焦慮症會引起兒童心理上的應激反應。

分離焦慮是兒童離開親人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

分離焦慮對兒童心理上的危害更應該引起重視。

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降低兒童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04如何正確應對兒童分離焦慮?由上述的危害我們可知,兒童分離焦慮症對兒童心理上的危害是巨大的。

因此,在早期幫助孩子降低患分離焦慮症的風險,對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近兩年,新入園的幼兒中,焦慮程度嚴重的幼兒數量在增加。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有的兒童已基本度過焦慮期,但有的兒童的焦慮表現仍很嚴重,給孩子的心身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