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嬰兒家長都要注意!6招改善孩子與你的焦慮 | 6歲分離焦慮

6個月大左右開始表現出對主要照顧者的信任感與偏好,並且可能表現出對陌生人焦慮。

1歲分離焦慮開始邁向最高峰,1歲~1歲半是多數幼兒分離焦慮的高峰 ...健康知識文章專題分類所有文章懷孕育兒中醫養生男性健康運動瘦身女性健康幼兒健康營養補給新冠肺炎心理健康關於我們合作專家首頁心理健康分離焦慮嬰兒家長都要注意!6招改善孩子與你的焦慮心理健康2021-07-16分離焦慮嬰兒家長都要注意!6招改善孩子與你的焦慮審核專家 :潘欣平  主治醫師分離焦慮幾乎是每個嬰兒成長過程必經的過程,大多數爸媽會在送孩子上幼稚園時,發覺分離焦慮存在,於是憂心忡忡這是否表示孩子心理發育不全?就讓心理師來解答分離焦慮嬰兒症狀、父母如何應對及成年分離焦慮症。

目錄:一、分離焦慮嬰兒症狀與父母應對二、長大後及成年分離焦慮症診斷與治療一、分離焦慮嬰兒症狀與父母應對(一)嬰兒分離焦慮是成長必經過程分離焦慮定義是指當嬰兒與重要他人(通常是主要照顧者)分離時,產生焦慮不安、哭鬧抗拒等分離焦慮症狀,但分離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它也是嬰兒物體恆存觀念和感官發展的指標之一,反而是寶寶情緒正在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寶寶分離焦慮大約從6~7個月大時開始發展,這是因為幼兒的感官開始發育,能夠區分主要照顧者是誰並產生依附關係,同時6~12個月大也是發展物體恆存概念的重要階段,但在還沒能完全了解「重要他人即使不在眼前,也不是完全消失在世界上」之前,當照顧者離開眼前,就容易產生「媽媽不要我了或媽媽消失不會回來」巨大焦慮與恐慌。

寶寶分離焦慮階段:6個月大左右開始表現出對主要照顧者的信任感與偏好,並且可能表現出對陌生人焦慮。

1歲分離焦慮開始邁向最高峰,1歲~1歲半是多數幼兒分離焦慮的高峰期,通常表現為隨時隨地都想黏著媽媽。

2歲分離焦慮持續發展,直到3歲小孩分離焦慮現象開始減緩,這個階段嬰兒開始能將依戀對象轉移到其他人事物身上,因此能夠忍受照顧者短暫分離。

為什麼多數父母以為送孩子去幼兒園分離焦慮才會出現呢?上面提及的分離焦慮年齡是多數嬰兒的參考值,也是早期開始發展的時機,分離焦慮的嚴重程度與「是否建立穩定親子依附關係」有極大關係,上幼兒園就是最明顯的驗收,這幾乎是寶寶第1次體驗父母長時間完全不在眼前的環境,如果寶寶在幾天內就能適應跟照顧者分離,轉而探索新環境,表示依附關係建立成果佳,反之若寶寶表現出強烈的恐懼,則照顧者需要再多花時間讓寶寶適應。

(二)媽媽、爸爸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以下是6個面對分離焦慮,幫助孩子適應環境的建議:1.分離前事前告知孩子:循序漸進練習加長分離時間,但絕對禁止偷偷離開!2.簡短而堅定的道別為佳:縮短痛苦的分離過程,若反覆說再見反而加深孩子的恐懼。

3.讓孩子隨身帶1個安心的物品,或賦予孩子小任務,讓孩子增加成就感。

4.約定明確的重逢時間:務必準時或提早達成,用行動讓孩子相信分離不是永別。

5.不批判孩子情緒,引導說出心聲:不說「不准哭、羞羞臉」之類的批判性話語,反而會誤導孩子認為情緒是不被允許的存在,應該以引導孩子說出心聲為佳。

6.傾聽並認可孩子的努力:可用「媽咪知道你很害怕,但你還是很勇敢的等媽咪回來了,你很棒唷!」這樣的話語來鼓勵孩子。

要注意的是,分離焦慮不只出現在孩童身上,初次面臨得和孩子分開的分離焦慮症媽媽、爸爸也可能有喔!所以了解如何應對不僅是為了幫助孩子,也同樣是幫助家長自己。

(三)額外補充:親子依附關係是什麼?依附關係是指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互相且持久的情感連結,國外精神學者曾提出依附理論,其中有一項陌生情境的研究,這些情境包含了孩子到達陌生空間、母親的分離與重逢、陌生人的出現與介入,研究透過分析1歲大的嬰兒在面對不同情境時的反應,歸類出不同的依附行為類型。

1.安全依附型:當母親離開,孩子可能表現出疑惑、傷心和警覺,但是當母親回來時,只要安撫一下就會很快停止哭泣,並恢復跟母親的關係,這種孩子普遍常見,大約佔60%。

2.焦慮依附型(不安全依附型):依反應不同,又可細分成以下3種類型。

逃避型:母親離開或不離開對孩子都沒有太大影響,只有一點點不開心,並且孩子和陌生人的互動也差不多相同,好像身邊是誰都沒關係,這類型的孩子佔20%,需留意是否有自閉症可能。

抗拒型:孩子可能一直黏在母親身邊,表現出比較強烈的分離焦慮,也不太會去主動探索空間,當母親離開,孩子會表現憤怒,而當母親回來則一方面接近,一方面卻對母親拳打腳踢,這這類大約佔10%。

矛盾型:孩子對於母親的離開和回來表現出困惑不解,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