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毒事件背後最大的兇手:微生物汙染 | 台灣 食物中毒案例

食品中毒事件背後最大的兇手:微生物汙染 · 1. 腸炎弧菌. 腸炎弧菌是一種微嗜鹽性的革蘭氏陰性菌,在台灣和日本每年發生的食物中毒案例中,經常是造成中毒的 ...   繁體中文(TraditionalChinese)  English繁體中文(TraditionalChinese)簡體中文(SimplifiedChinese)關於日澤  產品中心  產業應用  新聞中心服務支援  聯絡我們關於日澤AboutNIZAWA公司介紹社會責任人才招募產品中心Productcenter產品中心品牌中心服務支援Support售後服務常見問題資料下載產業應用Industrialapplication自來水業電子產業生活汙水工業汙水食品產業藥妝產業生技製藥關於日澤公司介紹社會責任人才招募產品中心產品中心品牌中心產業應用自來水業電子產業生活汙水工業汙水食品產業藥妝產業生技製藥新聞中心服務支援售後服務常見問題資料下載聯絡我們首頁  >  新聞中心  >  食品中毒事件背後最大的兇手:微生物汙染  2020.10.08食品中毒事件背後最大的兇手:微生物汙染sharethisposts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重要性不管在台灣還是國際上,微生物導致的食品中毒事件層出不窮,這不只造成經濟損失,也危害到人體安全,更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

在近年來台灣發生的重大食安事件,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針對食品中毒案件統計,整理出以下三大重點。

一、食品中毒案件病因物質案件數二、民國70年-108年食品中毒案件原因食品三、民國70年-108年食品中毒案件攝食場所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台灣食物中毒案件以微生物菌汙染為主要原因。

亞熱帶氣候的台灣,因為天氣溫暖潮濕,容易造成食品微生物孳生。

5-9月是台灣氣溫較高的季節,更增加了食物中毒的發生率。

經衛福部食藥署的統計,去年就有高達6935人通報食物中毒,創下23年來新高。

其中,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多數來自複合調理食品,更以團膳業的生產環境及供應場所為主要造成食品中毒的高風險區,這表示餐廳或是食堂等飲食場所需要注重環境與食品存放衛生問題。

因此,針對微生物的校驗及環境衛生的監控,對整體食品安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附註1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歷年食品中毒資料)食安事件層出不窮2020年重大的食物中毒事件回顧 1.2020年3月,台北市中山國小附設幼稚園,造成80人因沙門氏桿菌引起之集體食物中毒事件(附註2中山附幼80人食物中毒)2.2020年8月,礁溪老爺飯店造成164人驗出因諾羅病毒引起食物中毒(附註3礁溪老爺驗出諾羅病毒)3.2020年9月,台中文華、衛道、豐商3校破百人食物中毒,負責團膳業者為同一家公司,此事件仍在調查原因(附註4台中文華、衛道、豐商3校爆食品中毒,受害學生累計破百!)常見微生物所引起的食品中毒1.腸炎弧菌腸炎弧菌是一種微嗜鹽性的革蘭氏陰性菌,在台灣和日本每年發生的食物中毒案例中,經常是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在台灣腸炎弧菌引起的腸炎以4-11月較常發生。

主要中毒及產品遭汙染的原因是:生食了含病原菌的魚貝類等海產品、使用水源受汙染或不新鮮的水產品、作業環境衛生髒亂或交叉汙染、產品清洗不完全或加熱不足以殺菌。

2.沙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在全球各個國家都是重要的食品中毒病原菌,且患者容易成為帶原者,患者即使康復後仍會由排泄物中排出沙門氏桿菌。

蛋類製品受沙門氏桿菌汙染是長久以來的問題,最常發生生蛋汙染的食物是美奶滋、冰淇淋、未全熟水煮蛋等。

蛋殼是沙門氏菌汙染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最好使用洗選雞蛋。

同時沙門氏桿菌也可以在母雞生殖道中生長,被感染的母雞所產下的蛋會直接收染。

3.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可能分布在飲水水源、土壤、人體腸胃道中,是普遍的衛生指標菌。

其中,最可怕的是少數出血性大腸桿菌(E.coli O157:H7),曾在美國及日本引起大規模流行,引起發燒、全身溶血、出血、甚至急性尿毒症。

大腸桿菌引起的食品中毒原因,主要為受到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源,因此於衛生學上,大腸桿菌經常被用於飲用水及食品的衛生檢定指標。

4.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兼性厭氧性球菌,廣布於空氣、土壤、水中及器具上。

人和動物有較高的帶菌率,常存在於人體的皮膚、毛髮、鼻腔、咽喉等黏膜中,主要的污染來源為烹調者手上的化膿傷口,容易經由手部接觸或噴嚏傳播而污染食品。

5.仙人掌桿菌仙人掌桿菌引發的食品中毒症狀可分嘔吐型和下痢型。

嘔吐型中毒是食入已產生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