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分離焦慮症是情侶分離時爭吵的原因? | 分離焦慮症情侶

就像小孩子會用哭鬧、尿床等方式來對抗或表現分離焦慮一樣,情侶之間會用爭吵來表達焦慮、甚至用分手的威脅來表達想念。

曾經看過一個 ...Thursday,Feb18,2021首頁健康美食時尚運勢娛樂旅遊動漫家居科學文化歷史健康心理分析:分離焦慮症是情侶分離時爭吵的原因?2017/02/28 來源:初心客廳心理平台...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經常尿床。

我上的是母親單位附屬的幼兒園。

一旦有孩子尿床,幼兒園的老師就會給在一個大院兒里上班的家長打電話,讓他們把孩子接回去換上乾淨衣服。

雖然我並不是有意為之,但當我長大成人後回憶起這一段「尿床史」,我清楚地明白,那時的我是在用這種方式對抗與母親分開所產生的焦慮。

朋友最終還是和異地戀的男友分手了,儘管她認為他是今生摯愛。

她說:「我們一分開就沒完沒了地爭吵,吵得我心灰意冷,我不知道異地戀到底有何巫術,足以摧毀世間最堅固的情感。

」我說:「你們不過是在不停地尿床。

」很多情侶將分離時爭吵頻率的激增歸因於溝通渠道的不便利性。

例如打字不如對話直白常產生誤會,視頻的交互性遠不如面對面溝通;還有人將此歸因於分開後雙方受到的誘惑變多等。

然而這其中其實還藏匿著一個重要原因:雙方或其中一方因分離而產生的焦慮。

分離焦慮通常是指嬰幼兒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但研究已經表明,成年人在與他們最在乎的人分離時,也可能體會到分離焦慮。

就像小孩子會用哭鬧、尿床等方式來對抗或表現分離焦慮一樣,情侶之間會用爭吵來表達焦慮、甚至用分手的威脅來表達想念。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組久未相見的人突然出現在伴侶面前,對方的反應各異,其中不乏掩面痛哭、或者上前捶打對方的畫面。

人們會用反向的方式表達正向的情感。

但是,為什麼會如此?為什麼有的人會出現分離焦慮而另一些人不會?其實,我們應對分離的方式是由「依戀系統」決定的。

人是脆弱的動物。

失去成人的照顧嬰兒會迅速死去。

即使剛出生不久,嬰兒就已熟諳此道,所以如果將不滿半歲的嬰兒獨自留在家中半天的時間,足以使他們的情緒徹底崩潰。

科學家認為,依戀系統是人類為了生存而進化的產物。

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發明了大名鼎鼎的「安斯沃斯陌生情境」。

簡單來說,就是讓嬰兒和母親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玩耍,然後請一位陌生人進入,分別觀察當母親離開、陌生人離開、陌生人和母親同時離開再回來的情境下嬰兒的表現,並由此區分出不同的依戀類型。

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嬰兒屬於安全型依戀,這樣的兒童當母親在身邊時會顯得相當自在,當母親離開時雖然也會心煩,但是仍可以繼續玩耍,母親回來時便立即親近並尋求安慰。

還有約20%的人屬於迴避型依戀,他們在母親離開時看起來並不難過,回來時態度也相當冷淡。

最後,還有一些兒童屬於矛盾型依戀,當母親在身邊時他們緊緊依偎在母親身邊寸步不離,母親一旦離開他們就表現出巨大的哀傷,哭鬧不已,當母親回來時,他們一方面尋求親近,另一方面卻又對母親「拳打腳踢」。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有一點兒眼熟?顯然,很多人與情侶之間的相處模式沿襲了自己兒時的依戀風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時期的依戀本質會影響到我們後半生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

顧名思義,形成安全型依戀風格的兒童更具有安全感,不那麼懼怕分離,因為對重要他人的依戀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家庭基地」,而矛盾型依戀風格的孩童在長大成人後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用嚎啕大哭、吵鬧等方式對抗分離的發生;失望階段:情緒低落,與對方疏離;超脫階段:接受分離,正常生活,但想到對方時仍會傷心。

那些一分開就沒完沒了吵架的情侶,正在經歷分離焦慮的反抗階段或失望階段。

所以,如果你和另一半一分開就爭吵、一見面就和好,一定要想到「分離焦慮」。

實際上,只要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夠避免很多無謂地責怪和分手。

如果做得到,可以儘量避免長時間的分離。

但分離畢竟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全避免的事情,所以,我們還是要想辦法克服分離焦慮。

最好的方法就是加速自己的生活節奏,讓自己保持活躍或忙碌狀態。

分離焦慮和強迫症一樣,都屬於「富貴病」,當我們的生活工作計劃表被排得滿滿的時候,就會發現不再有時間焦慮了。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