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胸悶、呼吸不順、暈眩?主動脈瓣膜狹窄,4症狀早期發現 | 呼吸不順胸悶

1. 胸部感到悶痛及壓迫,出現胸悶、胸痛、心臟無力等現象。

2. 呼吸不順暢,感覺缺氧、喘不過氣。

3. 頭部暈眩,嚴重者甚至 ...下一篇8成女性維生素D不足,易骨質疏鬆!醫師:這些食物不要吃,會讓骨質變差健康慢性病生活百科購物車劉真病逝!常胸悶、呼吸不順、暈眩?主動脈瓣膜狹窄,4症狀早期發現年紀愈大風險愈高的疾病,都該注意。

share99632share文/吳同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近日,知名國標舞女星劉真因主動脈瓣膜狹窄術後不幸逝世。

其實,主動脈瓣膜狹窄除了先天性的缺陷之外,還是年齡愈大、風險愈高的疾病。

你是否常感到胸悶、呼吸不順或頭暈?該如何知道自己只是一般的不適,還是該去檢查了?出現哪些徵兆是警訊?4關鍵辨別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副部主任黃啟宏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發生的機率,其實遠比「狹心症」來得低很多。

前者主動脈瓣是血液離開心臟流至全身的大門口,當門口打不開,就會導致通道變狹窄,進而影響血液的輸送;後者則是冠狀動脈硬化,致使心臟無法及時獲得足夠的血液及氧氣,因而產生心肌缺血。

兩者的徵兆很類似,包括:1. 胸部感到悶痛及壓迫,出現胸悶、胸痛、心臟無力等現象。

2. 呼吸不順暢,感覺缺氧、喘不過氣。

3. 頭部暈眩,嚴重者甚至會突然昏倒。

然而,唯有一項關鍵存在差異:4.醫師聽診時有無雜音,是辨別狹心症與主動脈瓣膜狹窄的關鍵,有雜音即代表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

黃啟宏進一步補充,心臟有雜音與否,患者平時很難自己察覺,需要藉由醫師聽診才會發現。

心血管疾病徵兆相似,差別何在?除了狹心症與主動脈瓣膜狹窄之外,黃啟宏也分享了另外2種常被搞混的心血管疾病,分別是「主動脈剝離」,以及「心肌梗塞」。

他提及,主動脈剝離會有血管撕裂的劇痛,而心肌梗塞則是狹心症的延伸,當血管突然塞住就會引發。

兩者跟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最大差別,在於主動脈剝離跟心肌梗塞都是持續性的症狀,再怎麼休息都不會好轉;然而主動脈瓣膜狹窄引發的不適,通常是運動過後血量需求增加而產生,能透過休息趨緩。

而這也是為什麼劉真離世特別令人意料不到,畢竟她持續運動的形象,會讓人覺得她身體很健康,「很多患者會在運動後感到不舒服,但症狀在休息後獲得緩解,就誤以為不是大問題。

」年紀愈大,後天性瓣膜退化風險愈高到底什麼樣的人,容易罹患此病?黃啟宏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只會由2種因素導致:1. 先天性瓣膜缺陷,年輕就發病一般健康人的瓣膜有3瓣,但先天性主動脈瓣膜狹窄者只有2瓣,造成瓣膜承受的壓力過大、容易打不開,進而引發徵兆。

「比起西方人,亞洲人較容易出現先天性問題。

年輕時因為瓣膜還很健康,脈動跟正常人無異,但隨著年紀增長,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就會愈發明顯。

」黃啟宏提及,年輕人除非因為感冒聽診,或是定期進行健檢,否則比起因身體退化而常求診的長者,更不容易發現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可能會因此提早到50~60歲發病,甚至更早。

2. 後天性瓣膜退化,愈老風險愈高主動脈瓣膜狹窄好發於70~80歲的長者,這是因為瓣膜產生折損或退化,且通常伴隨其他器官老化引發的症狀。

雖然年紀愈大,風險相對愈高,但黃啟宏強調,如果平時血壓控制不好,同樣可能加速瓣膜的老化。

出現徵兆如何治癒?3種手術,評估合適的選擇黃啟宏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在輕度或中度階段時,不容易被發現,一旦有徵兆出現,通常已經達到重度等級,也就是要準備進行手術了。

他提醒讀者,「劉真不幸病逝的消息令人惋惜,但別因此就留下陰影、延誤治療,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吃任何藥都不會好,只能靠手術根治。

」醫界慣用數字「532」來解釋不接受治療的危險性,意即患者於活動時如果感到胸悶、胸痛,存活期約剩5年;如果加上喘不過氣,便縮短剩3年;萬一又曾經暈倒,平均壽命更只剩2年。

他也不諱言,「不管手術風險再低,對患者而言都是0跟1,不是成功就是失敗;但唯有接受手術,風險過後才能恢復到跟一般人沒兩樣的生活。

」因此,他建議發生徵兆時,趕緊和醫生討論自己適合哪種手術,才是優先事項:1. 傳統開胸手術,不適合長者不僅需要全身麻醉,還需要鋸開胸骨,讓心臟停止跳動,且手術傷口大、復原期也較長,通常併發多重器官系統疾病的年長者,不建議選擇這種「開心」的大手術。

2. 外科微創手術,傷口小且美觀不需要切開胸骨、肋骨,只開一個4~6公分的傷口,以內視鏡輔助手術,不只降低疼痛度,傷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