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打類固醇痛快停 | 足底筋膜炎打針

另一種是嚴重的肌腱炎或軟組織發炎,例如網球肘、肩關節肌腱炎、足底筋膜炎、滑液囊炎、媽媽手等,常因為慢性持續的發炎造成藥物或復健治療效果不好,這時 ... 三重祐民醫院 醫院簡介醫師介紹住院須知就醫指南衛教資訊健康檢查首頁   局部打類固醇痛快停                        復健科主治醫師張延弘  在復健科門診經常可以遇到關節炎或肌腱炎的病患,這些患者常常是在其他地方經過吃藥、推拿或針灸等治療仍不見效,轉而至復健科求診,然而即使經過熱敷、電療等物理治療,疼痛始終只能略為減輕,這時我常會建議他們接受局部注射類固醇,使組織發炎的情形儘速獲得解除,以增進治療效果。

但是許多病患可謂是聞類固醇而色變,因為他們都曾聽人家說,打類固醇之後會有骨質疏鬆的嚴重副作用。

究竟什麼時候需要局部注射類固醇?局部注射類固醇有什麼療效?什麼人不能打類固醇?可能會有什麼副作用?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大家很想知道的。

  類固醇是一種效果很廣泛的藥物,他的療效簡單的說就是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身體的免疫系統。

因此,當你的身體有了嚴重的發炎反應或自體免疫(autoimmunedisease)的毛病時,醫師可能會開立類固醇處方。

至於在復健科需要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情形可以概分成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嚴重的關節炎,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將類固醇注射到關節內以降低發炎反應,減少關節組織的破壞及疼痛的程度。

另一種是嚴重的肌腱炎或軟組織發炎,例如網球肘、肩關節肌腱炎、足底筋膜炎、滑液囊炎、媽媽手等,常因為慢性持續的發炎造成藥物或復健治療效果不好,這時加上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使症狀迅速獲得改善。

  類固醇若是施打於關節內,應該每隔三至四個月才施打一次,每年同一關節不要超過三次,而且每次不應注射超過三個以上的負重關節(例如:膝關節、髖關節)。

若是注射在肌腱或軟組織時,則應間隔一個月以上較好,每年同一部位不要注射超過三次。

注射後應注意的事項包括前兩三天要避免注射部位的劇烈運動,一般性的運動(如慢跑)若涉及注射部位,則至少要休息一週,可以避免肌腱斷裂或關節、軟組織弱化的發生。

  局部注射類固醇的副作用非常少,只要不違背前面所說的注射原則,幾乎不會有副作用發生。

關節注射後最常發生的副作用是關節的燒灼感,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二至五,原因是類固醇的結晶物造成滑膜發炎,症狀可能持續一至三天不等,會自行消退,也可以用抗發炎藥物治療。

其他如肌腱斷裂、皮下組織萎縮、色素沈著等,發生機率不及百分之一。

至於造成關節感染的問題,只要消毒技術做得徹底,就可以避免發生。

  但是,在某些人或某些情形之下並不適合接受局部注射類固醇,例如:注射部位皮膚有細菌感染、欲注射的關節有細菌感染、關節不穩定、換過人工關節等,病人罹患菌血症、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本身有凝血問題的病人,或前面兩次已注射皆無效果、對類固醇有過敏反應者,這些人接受局部注射類固醇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另外大家也要知道,局部注射類固醇不應該是疼痛治療的第一個選擇,國外的醫學報導建議,應該在接受藥物治療、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使用輔具等保守治療而疼痛仍然持續無法緩解時,才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

  總之,局部注射類固醇並非不好的事情,與你的醫師充分溝通,瞭解施行此項治療的原因,以及注射後的注意事項,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成為快速、有效又安全的治療方式。

但是,局部注射類固醇並不是萬能的,更不能濫用,當您有關節或肌腱疼痛問題時,尋找合格的復健專科醫師為您診斷問題的來源,接受適當有益的治療,才是根本之道。

---本文刊載於91年12月27日台灣日報24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