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是什麼?親友或自己得病怎麼辦?醫師完整說明 ... | 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這個舊稱其實造成許多誤解。

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通常會伴有慢性、 ...Skiptocontent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這個舊稱其實造成許多誤解。

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通常會伴有慢性、反覆的精神症狀,主要和思考和知覺的失調有關。

思覺失調症和憂鬱症、恐慌症、躁鬱症或者是失眠一樣,都是精神科醫師常處理的疾病與症狀,但思覺失調症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多人會覺得陌生,甚至因為陌生而產生恐懼。

但這個疾病並不少見,在人口中大約有1%的人有思覺失調症,也就是說,光是在台灣可能就有超過10萬名思覺失調症個案。

只是因為長期對精神疾病的漠視與不關心,這些朋友往往生活在社會相對陰暗的角落。

思覺失調症在早年其實被稱為「精神分裂症」,這樣聽起來嚇人的名稱,更是讓許多病友與家屬因為社會的不解與標籤化,而更難以得到支持與幫助。

MedPartner團隊醫師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除了完整說明思覺失調症的病因、症狀與治療方式以外,也希望大家能在了解、同理的基礎下,讓整個社會與思覺失調症的病友以及家屬一起努力,共同面對這個疾病。

因為世界上最可怕的,也許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對疾病的誤解,與錯誤的標籤。

只有正確的認知,才能幫助自己,也幫助身邊需要的人。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舊稱「精神分裂症」造成許多誤解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在2014年以前,在台灣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精神分裂」這個詞,光是用聽的,就夠讓病友以及家屬嚇得魂飛魄散了,而且也容易讓社會對這個疾病產生錯誤的標籤。

因此在2014年時,台灣精神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共同推動,將精神分裂症這個疾病,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大家可別覺得只是改個名,有什麼意義?其實意義很重大喔!在當年,許多民眾因為「精神分裂」這四個字受到的疾病污名,因此不敢告訴別人自己的精神狀況、拒絕求助、不敢就醫、不願意繼續治療或復健,這造成了嚴重的惡性循環,讓個案距離康復的路越來越遠。

改成「思覺失調症」,這個名字其實更接近了這個疾病的本質,也就是「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二字,其實代表疾病是有「恢復的可能性」,讓人不會感到絕望,就像被診斷「賀爾蒙失調」一樣,多數人不會覺得是絕症。

而且在日本的研究中,也發現將精神疾病正名後,個案更有意願回診、完成治療。

 思覺失調症的病因是什麼?很多人會得到這個病嗎?思覺失調症的明確病因還不清楚,但比較明確知道的是,這個疾病在全球的發生率大概在1%左右,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到20幾歲的這段時間發病,在12歲以前或45歲以後發病的人較少,另外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差不多,不過女性發病的時間,可能比男性晚。

思覺失調症的可能病因很多,但實際病因可能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包含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的多重原因,目前無法明確判定:環境:居住在都市、移民、晚冬早春出生的人(可能和神經發育過程感染流感有關)。

基因遺傳:家族中若有思覺失調症的病史,發生率會較高。

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目前研究認為這個疾病和多巴胺(Dopamine)、麩胺酸鹽(Glutamate)…等多個神經傳導物質有關。

物質濫用:甲基安非他命、大麻濫用、吸煙…等物質濫用,目前被認為與這個疾病相關。

心理壓力:移民(特別是移民到對自己不友善的地方)、面臨工作或學業重大壓力、家庭及感情壓力。

以上這些病因,彼此很難分清楚,例如移民這個因素,就同時和環境以及心理壓力有關。

有些醫師認為,可能是個案的神經系統本來就有一些問題,再加上物質濫用或者是環境壓力…等因素,最後才誘發了疾病發生。

但這一切都只是「推論」的階段,還沒辦法被確定。

但對個案或一般民眾而言,硬要追根究底找出病因,其實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說穿了,在上述的這些可能病因中,我們最能做到的,其實是盡力避免對自己與他人製造出不友善的環境,一起降低整個社會的壓力。

在公視節目《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的角色,就是很典型的思覺失調症的案例,家族遺傳、面臨重大工作、家庭、感情的壓力,在劇中的演出也頗精準詮釋出思覺失調症個案的症狀,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個疾病的朋友,非常推薦看看這個節目。

當然,我們要再次強調,劇中角色只是「剛好」是個典型的案例,但千萬不要隨便把「男性」、「家族遺傳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