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 | 思覺失調

精神错乱(英語:Psychosis),香港譯作思覺失調,台湾譯作精神症,是心智的異常狀態,特徵為無法區分何者為真實。

主要病徵包含錯誤的信念(妄想)以及覺 ...精神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思覺失調症。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11月4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精神症症狀妄想、幻覺併發症自我傷害、自殺肇因精神疾患、身體疾病、藥物、物質濫用、睡眠剝奪治療抗精神病藥、心理治療、社會支持預後依病因而異盛行率3%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精神醫學ICD-10F20、F21、F22、F23、F24、F25、F26、F27、F28、F29ICD-9-CM298.8、298.9OMIM603342MedlinePlus001553[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精神症(英語:Psychosis),中國大陸譯作精神錯亂,香港譯作思覺失調,是心智的異常狀態,特徵為無法區分何者為真實[1]。

主要病徵包含錯誤的信念(妄想)以及覺知不存在的東西(幻覺)[1],其他病徵還有語無倫次及不合時宜的行為舉止。

發作期的患者可能會感到憂鬱、焦慮、物質使用疾患、睡眠障礙、社交退縮、缺乏動機以及無法正常生活[1]。

精神症有許多可能的病因,包含精神疾患、某些身體疾病、某些藥物、物質濫用、睡眠剝奪等情況[1][2]。

要診斷精神疾患,應排除其他潛在的病因[1][3],尤其如果出現不典型的症狀[4]。

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據信扮演重要角色[2]。

治療包含抗精神病藥、心理諮商、以及社會支持等[1][5]。

目錄1定義2流行病學3病徵3.1妄想3.2幻覺3.3思想及言語紊亂3.4其他表徵4治療5病發過程6病因6.1正常狀態6.2精神性6.3生理性7各別地域7.1香港8參見9參考文獻10外部連結定義[編輯]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早期版本中,定義精神症為「現實感喪失」或「自我界限消失」[6],導致日常生活功能下降。

在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九版中,則使用當時傳統的二分法,區分精神症與精神官能症,並且刻意沒有給予詳細定義。

而在這兩本手冊的現今版本中,則使用狹義的定義,指須有妄想、幻覺或兩者兼具的症狀,並視思考障礙為可能出現的相關症狀。

當精神症的原因是精神疾患時,稱為原發性精神症,當原因是其他醫學情況時,稱為次發性精神症[7]。

流行病學[編輯]任何年齡、性別、種族、生活水準或學歷的人士都有機會患病。

在美國,精神症的終生盛行率約為3%[7],其中約0.21%是由一般醫學情況所引起的[8]。

思覺失調症及第一型躁鬱症的終生盛行率則各約1%[9]。

病徵[編輯]妄想[編輯]主條目:妄想自古以來,瘋狂的核心特徵就是妄想。

——卡爾·雅斯佩斯,1963,p.93[10]妄想是堅信不疑的錯誤信念,縱使有強烈相反證據也無法動搖,並且不在所屬文化中流行[4]。

要將無法合理確認的信念視為妄想時,應特別謹慎,例如文化與宗教的領域[11]。

一群人所共同持有的信念不是妄想,例如相信幽浮的存在[11]。

妄想在思覺失調症中的盛行率至少90%,在躁鬱症中則有50%。

在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定異怪異妄想為全然不可能的信念,不被所處文化的同儕所理解,也不是日常生活經驗所導出的體悟[12],例如相信自己的器官已被換成別人的,還沒有留下任何疤痕。

妄想可依內容主題分為被害妄想、愛戀妄想、誇大妄想、嫉妒妄想、身體妄想等。

其中最常見的被害妄想,牽涉到個人相信本身被人謀害、欺騙、監視、跟蹤、下毒、惡意毀謗、騷擾或是阻礙其追隨長遠目標的情況[12]。

嫉妒妄想主題是伴侶不貞。

妄想性錯認症候群(英語:Delusionalmisidentificationsyndrome)患者的妄想主題都與人事物的身份被改變有關,例如卡普格拉症候群則是患者相信親友被人冒名頂替,外表一模一樣但是內在卻不同[6];佛列哥利症候群(英語:Fregolisyndrome)的患者認為不同的人皆是同一人所裝扮而成的[6]。

與妄想相對比,超價觀念(英語:Overvaluedidea)則是不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