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思覺失調症患者用藥、復健更弱勢 | 思 覺 失調 機構

也讓許多有意願進入社區精神復健中心或精神康復之家接受慢性精神復健的病患或家屬,因為疫情影響、生活限制或擔心在機構增加染疫風險,進而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專欄其他主題疫情衝擊,思覺失調症患者用藥、復健更弱勢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瀏覽數28,8242020/10/05·作者/張庭綱·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在全球疫情風暴下,導致許多應回診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規律回院追蹤治療。

也讓許多有意願進入社區精神復健中心或精神康復之家接受慢性精神復健的病患或家屬,因為疫情影響、生活限制或擔心在機構增加染疫風險,進而推遲打消相關服務的計劃。

疫情對於病患的影響包括病患對於就醫與機構安全的考量,也有因疫情影響病患本身工作穩定度,或家庭經濟狀況惡化影響就醫與復健等因素。

其他層面的原因仍在於患者在治療順從性方面難以維持,這些因素包括思覺失調症合併憂鬱、焦慮、睡眠障礙、物質使用等共病因素,也可能因為藥物副作用導致病患不想服藥。

最後則是病患對藥物的誤解迷思,及對疾病的負面觀感,也包括社會污名化的問題。

(推薦閱讀:破口還是出口?思覺失調與復原的距離)疫情衝擊經濟 也壓縮醫療空間30歲左右的阿君(化名)因罹患思覺失調症無法穩定工作,在家也沒能力扮演家庭角色,常鬱鬱寡歡,擔心自己不能照顧年邁的父母,也擔心父母離開後自己如何獨立生活。

過去阿君曾在某醫院日間病房參加精神復健治療,由於憂鬱的緣故,慢慢不再參加病房活動。

後來,疫情讓家庭經濟遭遇更大的危機,阿君與家人也擔心病房群聚問題,就不再討論復健治療。

後續家人忙於家計,阿君感覺擔憂、也產生沒辦法協助家人的罪惡感,在家裡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生活無趣也沒有可互動的對象。

她的心情似乎愈來愈差,因此有了自殺的想法,甚至嘗試結束自己的生命。

類似故事其實並不少見。

疫情影響下,枱面上台灣的經濟狀況在世界中似乎相對平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病患與家屬處於社會弱勢底層,基本生活負擔、就醫支出已變成他們需要權衡與取捨的部分,甚至考慮放棄部分醫療或復健資源的支出以換取溫飽。

「健保不漲保費就要破產」、「政府考慮取消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優待,恐波及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經濟與照顧負擔怎麼摧折一個病家,怕只有家屬點滴在心頭。

思覺失調症 回家是條漫漫長路近期很開心看到在多位前輩先進的努力之下,終於讓精神社區復健中心的健保給付點數能夠調高,讓關心精神醫療與病患權益的人們感受到疫情中的一絲曙光。

身為臨床醫師,病患一住院我們就開始設想他出院後的去處在哪裡?是能夠回到家裡,還是必須持續住院?我想大部分的人,不論是病患、家屬或醫療人員,都期待病患能在社會裡扮演好社會角色與穩定工作。

但比較可惜的是,過去的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的患者7位只有1位能真的達到康復的目標!那剩下的患者應該怎麼辦?難道只能類似過去我們對於精神病患的錯誤印象,想像著在病房終老一生嗎?我想病友們的人生旅途並不是如此,也不該是如此。

(推薦閱讀:思覺失調症停藥後復發率高 「長效針劑」副作用少、療效更穩定)(示意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一般人出院就回家,似乎理所當然。

但對思覺失調症病友而言,回家的路卻始終漫長。

有些患者因為疾病的關係,儘管在治療下病情仍未能穩定到可以回家,他們可能必須在慢性病房繼續待一段時間甚至更久。

有些患者因為家庭因素,譬如與家人的互動衝突,也或者是對於家人的一些妄想或錯誤的認知,導致他們不願意或害怕與家人同住。

試想由醫院回家途中,我們與病患需經過多少阻礙才能完成康復的旅途?我們期待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及各種精神復健機構能提供患者一個適當的去處,當然這去處不僅僅是個安身立命的地方,而是一個能夠實現自我的所在。

我們期待社區復健機構能讓我們的患者在這裡接受督促服藥治療,以及職能治療等慢性精神復健。

最後,更期待我們的病患能進一步接受庇護性、支持性就業服務,或能獲得競爭性工作以達成康復的旅途。

思覺失調病患回歸社會 持續治療、復健是關鍵疫情之下,思覺失調症治療如何調整以因應感染控制的需求、減少病患返診頻率,又能兼顧服藥順從性?國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