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我!」談精神病人的媒體形象-新北市衛生局 | 精神

作者: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李維庭臨床心理師. 「拒強制送醫,基隆精神病患抱幼女瓦斯與警僵持」、「北市精神病男子毆母,母頭破血流被打斷牙」、「大年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回首頁網站導覽English常見問答facebookfacebook首頁機關業務心理衛生心理衛生精神衛生專題文章專題文章服務資訊專題文章:::「不要怕我!」談精神病人的媒體形象小中大作者: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李維庭臨床心理師「拒強制送醫,基隆精神病患抱幼女瓦斯與警僵持」、「北市精神病男子毆母,母頭破血流被打斷牙」、「大年初一爬電塔,精神病患送醫」、「精神病患狂CALL,110幾乎被癱瘓!」‥。

以上這些標題,都是取材自媒體的近來的報導。

如果我們花一段時間,仔細觀察有關「精神病」或是「精神病人」這些詞在媒體出現的樣態,就會發現「精神病」總是與傷害自己、傷害別人、擾亂社會秩序、怪異行為‥等的「負面訊息」聯結在一起。

換言之,「精神病患」在媒體的舞台上,幾乎多以「麻煩製造者」的角色出現。

當我們再仔細分析媒體對精神病患的報導,我們很容易會形成以下的印象。

一.精神病患是暴力的:像此則報導標題「精神病患殺妻女,岳母悔不當初:他應終身監禁」。

二.精神病患的行為是無法預測的:比如「三重精神異常母親,無故刺傷國二女兒」,又如馬來西亞光明日報的一則標題「吃完早餐返家,精神病漢跳樓死」。

三.精神病患的行為是怪異的:許多人會覺得無法理解患者的行為,比如「女子自斬手指腳趾稱驅魔」、「捷運明德站、疑精神病男子跳軌受傷」。

這也使得人們不去追究怪異行為背後的心理脈絡,而認為「精神病」就可以對怪異的行為充分解釋。

四.精神病患是情緒化的、不理性:像前陣子過年時蘋果日報的一則標題「避免挑動精神病患情緒」訴諸年節期間常會為精神異常者帶來壓力而提醒之。

五.精神病患失去某些能力,造成他人照顧的負擔:比如說「為陪患精神病的媽媽,孝女捨夢想不去夏威夷」這樣的標題雖在說明女兒協助母親的孝行,但也間接指明精神病患常需要他人照顧。

「暴力、無法預測、怪異、情緒化及失能」,形成了社會一般人士普遍對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

我們往往可以觀察到,當人們知道身邊的人患有精神病時,一股不安的情緒就開始泛起。

於是人們往往會希望自己能遠離「精神病患」,因為精神病患代表著「不定時的炸彈」、是「恐怖份子」。

我們觀察到這種刻板印象不是只有存在在一般「正常人」的心裏,連精神病患者本身也多存在這種刻板印象,這形成一個有趣的現象,縱使患者本身感覺到自己生病,也多半不會認為他自己有精神病,我的一名患者跟我說「精神病患都是會去做一些跳捷運、自殺的事,但我不是精神病」。

但是精神病患究竟是不是像媒體所說的一樣,是一個「暴力、無法預測、怪異、情緒化及失能」的人?答案是否定的。

由於缺乏對精神病的整體性瞭解,使得媒體以「斷章取義」的角度來報導,因此精神病被嚴重的污名化,人們在接觸精神病患時往往以媒體所報導的內容加以想像,並因而形成害怕、排斥、歧視精神病患的態度。

我觀察到大多數的人在參訪精神科的病房時,戰戰兢兢,深怕病患會在身後突然襲擊他,但是有經驗的醫療人員都知道,除非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這種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

那麼精神病究竟是怎麼回事?較適當的說法是,「一個人在開始罹患精神病時,會出現一些與一般人不同的感覺與想法,能感應一些別人無法感受及瞭解的事,在這種特定的感應下會出現一些相應的行為,而患者以為別人都可以理解及接受他特殊的感受及想法;除此之外,患者在大多數的時候其實與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別」。

而媒體所報導的狀況住往是症狀發作下的極端結果,也就是說在症狀發作時,沒有適當醫療介入,而周遭他人在之前也沒有適當的應對,因而發生的極端的狀況。

我們回頭檢視刻板印象的內容,並輔以正確的概念:1.暴力性:國內外的研究均指出精神病患暴力的發生率,均比常人為低。

2.無法預測及怪異性:精神病患大多數的行為反應也與一般人一樣,也有喜怒哀樂,但是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感受及想法時,才會表現出與一般人不同,如果旁人去釐清並體會這些感受及想法,患者的「無法預測及怪異的」行為,均有跡可循。

3.情緒化:在病情穩定時並不會如此,同樣地在症狀發作,而無人適當地回應時才出現。

4.失能:部份患者有可能有能力退步的情形,但是更重要的是,社會的排斥,旁人的想像,讓患者對自己更氣餒,也因此影響能力的表現。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