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腫瘤 | 腸繫膜 淋巴管瘤

可能因集合淋巴管梗阻造成,內有透明或乳糜樣液。

良性腫瘤有神經纖維瘤、纖維瘤、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等;腸系膜的實質性腫瘤多為惡性 ...腸系膜腫瘤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腫瘤>>腸系膜腫瘤原發性腸系膜腫瘤是發生於腸系膜組織的少見病,國內有限的資料表明多見於男性,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本病發病隱匿,早期常無特異性表現,臨床誤診率高,約2/3患者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或擬診為不能定論的腹部包塊。

目錄1腸系膜腫瘤的病因2腸系膜腫瘤的症状3腸系膜腫瘤的診斷3.1腸系膜腫瘤的檢查化驗3.2腸系膜腫瘤的鑒別診斷4腸系膜腫瘤的併發症5腸系膜腫瘤的西醫治療6參看腸系膜腫瘤的病因(一)發病原因原發性腸系膜腫瘤是少見病,可以從腸系膜中的任何細胞成分中發生,可能有7種來源:淋巴組織、纖維組織、脂肪組織、神經組織、平滑肌、血管組織和胚胎殘餘。

(二)發病機制腸系膜腫瘤分良性和惡性,良性瘤和惡性瘤之比約為2∶1。

惡性瘤以纖維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為最多見。

多位於小腸系膜中和圍繞在小腸系膜的周圍,也可位於乙狀結腸和結腸系膜中。

囊腫有來自先天性發育異常,如腸源性囊腫、漿液性囊腫、皮樣囊腫等;也有屬於新生物瘤,如囊性淋巴管瘤;另外尚有寄生蟲性囊腫、外傷性(出血性)囊腫、炎性囊腫等。

腸源性囊腫覆有腸道的黏膜上皮和腸壁的其他各層組織,最多見於迴腸系膜,也可發生在空腸系膜或小腸系膜根部。

漿液性囊腫內覆有內皮細胞,多在橫結腸和乙狀結腸系膜,囊腫大小不一,自數厘米至20cm不等,多為單發性單房囊腫。

囊內液體通常為黃白色或草黃色透明液體,如有出血或繼發感染則可為暗紅色液體或膿性液。

如潰破可引起腹膜炎。

皮樣囊腫為半成形膠樣物,還可見到毛髮。

囊狀淋巴瘤為多數擴張的淋巴管構成,呈大小不等的乳白色囊樣結構,直徑自1~10cm以上,多發生於迴腸系膜,有時呈瀰漫性布滿整個小腸系膜。

可能因集合淋巴管梗阻造成,內有透明或乳糜樣液。

良性腫瘤有神經纖維瘤、纖維瘤、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等;腸系膜的實質性腫瘤多為惡性,其中淋巴肉瘤發病率最高,其他有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纖維肉瘤、間皮肉瘤等。

淋巴肉瘤表現為結節融合形成大的腫塊,或為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結節。

鏡下均為瀰漫型,屬B淋巴細胞源性,以漿細胞為主。

脂肪肉瘤外觀呈脂肪瘤樣黏液樣及魚肉樣,鏡下分種類型:分化良好型、黏液樣型、圓形細胞型及多形型。

其中前兩型預後良好。

可根據鏡下核分裂象的多少來判斷腫瘤的分化程度,也與腫瘤的轉移密切相關。

每個高倍視野見1個核分裂象者轉移率為11%,10個以上者為33%。

腸系膜腫瘤的症状臨床表現依腫瘤的病理類型、生長部位、大小和與鄰近組織器官的關係而有不同的表現。

症状複雜多樣且無特徵性,腫瘤較小時無症状,多在因其他疾病開腹時偶爾發現。

腸系膜囊腫多見於兒童,而腫瘤不論良性或惡性多見於成人。

腫瘤發展到相當程度時才出現症状,常見的症状有:1.腹塊是最早也是最常見的症状,腫塊可為囊性,也可為實質性,若其質較硬,表面不光滑呈結節狀並有壓痛,常提示為惡性腫瘤。

2.腹痛多為脹痛不適,是由於腫塊牽拉腹膜或擠壓腹內臟器所致。

若腫瘤出血或自發性破裂可引起急性腹膜炎而引起劇痛。

3.發熱多見於惡性腫瘤。

許多淋巴肉瘤患者的首發症狀就是不明原因的發熱。

高度惡性的軟組織肉瘤,部分壞死後繼發感染以及腫瘤毒素反應等均可導致不規則發熱或低熱。

4.便血表示惡性腫瘤已侵犯腸管引起腸道內出血。

5.其他如食欲不振、消瘦、貧血、乏力等一些惡性腫瘤全身反應的表現。

另外,腫瘤還可壓迫膀胱輸尿管而致腎盂積水,表現為腰酸、脹痛不適或尿頻,也可壓迫下腔靜脈或髂靜脈致腹水、腹壁靜脈曲張、下肢水腫等。

少數原發性腸系膜惡性腫瘤以轉移灶的表現為其首發症状,如轉移到肺則有胸悶、胸痛;轉移到腦則有頭痛、頭暈等。

體檢時應注意腫塊的位置、質地、結節及活動度,以便確定腫塊是否位於腸系膜及其性質。

一般腸系膜腫瘤活動度較大,且左右活動度大於上下活動度,有研究將腫塊的橫向活動性作為腸系膜腫瘤的一大特點。

但觸診腫塊活動與否並無助於鑒別腫瘤的良惡性。

生長於腸系膜邊緣的惡性腫瘤,如未發生粘連浸潤,其活動度較大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