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会阴疝” | 會陰疝

会阴疝常见于女性,多数是具有不同部位的腹膜和疝囊的真正的疝。

会阴是盆膈(pelivic floor) 或盆底(pelivic diaphragm)即骨盆的下方封闭骨盆 ...符炜大夫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文章总阅读查看TA的文章>评论认识“会阴疝”2018-07-1014:42来源:符炜大夫原标题:认识“会阴疝”提示:认识“会阴疝”腹腔内脏器经盆腔底部的肌肉与筋膜间隙由会阴部脱出,称会阴疝(perinealhemia)。

会阴疝有许多名称,又被称为坐骨直肠疝,耻骨下疝,阴部疝,后唇疝,道格拉斯窝疝以及阴道疝等。

会阴疝常见于女性,多数是具有不同部位的腹膜和疝囊的真正的疝。

会阴是盆膈(pelivicfloor)或盆底(pelivicdiaphragm)即骨盆的下方封闭骨盆出口的全部软组织结构。

展开全文我们还是首先要熟悉一下盆底的肌肉从两侧坐骨结节作一连线,将会阴分为2个三角,前方称尿生殖三角,为尿生殖膈所封闭,男性有尿道,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后方称肛门三角,为盆膈所封闭,有直肠通过。

在盆底髂尾肌与耻骨尾肌之间有一薄弱点,大多数疝是从这一间隙通过。

会阴疝是一种罕见的腹外疝,多发生于40岁以上妇女中,会阴疝系因盆底肌薄弱、张力降低,加之多次妊娠分娩、盆腔肿瘤等引起盆腔压力增高等因素而诱发。

会阴疝临床极为少见,常误诊为大阴唇囊肿(巴氏腺囊肿)、坐骨结节囊肿、坐骨疝、寒性脓肿、血肿、脂肪瘤等,应注意与之鉴别。

手术修补是会阴疝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法包括传统经会阴、经腹及两者结合途径的修补手术,以及腹腔镜会阴疝修补手术。

应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况、性活动要求,以及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条件等来决定手术方式。

会阴疝的病因会阴疝系因盆底肌薄弱、张力降低,加之多次妊娠分娩、盆腔肿瘤等引起盆腔压力增高等因素而诱发。

发病机制根据疝与会阴横肌的关系分为前会阴疝和后会阴疝。

1、前会阴疝疝囊穿过肛提肌而从会阴横肌前面的尿生殖膈膜中突出。

该疝几乎只见于女性,由于疝出现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阴部疝、阴道疝、阴唇疝,疝内容物可以是小肠或乙状结肠,通常还有一部分膀胱。

几乎全都可以复位。

2、后会阴疝在男性,疝囊自直肠与膀胱之间下行,出现于坐骨直肠窝或会阴部紧靠中缝处。

在女性,疝从提肛肌裂孔或提肛肌与尾骨肌之间脱出,可出现于坐骨直肠窝,并可继续下延而在臀大肌的下缘膨出。

因此,应与坐骨疝相鉴别。

病人站立时疝增大,若合并妊娠可引起难产。

后会阴疝比前者少见,男女均可发生,但女性远多于男性。

会阴疝的临床表现会阴疝临床上少见,一般好发于女性,可有多次妊娠分娩史或引起盆腔压力增高的疾病,如盆腔肿瘤等。

病人常自述不明原因出现会阴部包块,站立、快速行走或腹内压增高(劳动用力、咳嗽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平卧休息后或用手上推包块时消失。

疝块较小时多位于一侧大阴唇内或肛门旁,向前突出,有时胀痛或性生活有不适感。

包块随病程进展逐渐增大,占据一侧会阴,甚至有人报道如小儿头大小,生活行动极为不便,但很少发生嵌顿或绞窄。

体检:可在一侧大阴唇或肛门一侧见到大小不等、质软、无压痛包块,表面皮肤完整,无红肿,平卧位上推包块易还纳,咳嗽时有冲动感,用力增高腹内压可使大阴唇隆起或包块可再度出现,阴道、附件正常,盆底组织多松弛。

辅助检查B超、X线消化道造影检查和CT扫描可以协助诊断会阴疝。

会阴疝的诊断1、病史:女性病人,有多次分娩史或引起盆腔压力增高的疾病;在一侧大阴唇内或肛门旁,出现可复性包块。

直立时或腹内压增高时出现,平卧时消失。

2、体征:在一侧大阴唇或肛门旁可触及质软、无痛性包块;腹部加压出现,可手法复位,冲击试验阳性。

3、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会阴疝临床极为少见,常误诊为大阴唇囊肿(巴氏腺囊肿)、坐骨结节囊肿、坐骨疝、寒性脓肿、血肿、脂肪瘤等,应注意与之鉴别。

会阴疝的治疗手术修补是会阴疝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法包括传统经会阴、经腹及两者结合途径的修补手术,以及腹腔镜会阴疝修补手术。

应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况、性活动要求,以及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条件等来决定手术方式。

观点:外科处理会阴疝时首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