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血病:疾病簡介,歷史,病理,症狀,預防,診斷,餵養史和臨床症狀 ... | 壞血病歷史

壞血病疾病簡介,歷史,病理,症狀,預防,診斷,餵養史和臨床症狀,肢體腫痛,肢體假癱,​出血症狀,防治要點,食療療法,生物學機理-上海醫學院,壞血病疾病簡介,歷史,病理,症狀,預防,診斷,餵養史和臨床症狀,肢體腫痛,肢體假癱,出血症狀,防治要點,食療療法,生物學機理-上海醫學院,疾病簡介壞血病(scurvy),由維生素C缺乏引起,所以壞血病又稱為維生素C缺乏症。

但維生素C缺乏不僅能引起壞血病,還與炎症、動脈硬化、腫瘤等多種疾患有關。

壞血病在歷史上曾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疾病。

過去幾百年間曾在海員、探險家及軍隊中廣為流行,特別是在遠航海員中尤為嚴重,故有“水手的恐懼”和“海上凶神”之稱。

關於壞血病的明確記載始於十三世紀十字軍東征時代,有的學者追溯至公元前希般克拉底(Hippocrates)時代,另據稱,在原始社會人類的遺體上也曾發現壞血病的遺蹟。

關於壞血病的防治,早在17-18世紀就已經發現可以利用新鮮蔬菜、柑桔及檸檬等防治。

1753年Lind的壞血病名著問捲心菜、腎上腺中提取出抗壞血病物質-“已糖醛酸”(hexuronicacid)。

與此同時,的化學結構,1933年Reichstein人工合成成功,從而,人類終於征服了壞血病。

但有關維生素C的理論和套用的研究則遠未結束。

歷史古代典籍中對壞血病較為明確的描述,是在中世紀十字軍東征的記錄中。

在十五世紀末,壞血病也是許多航海員長期臥床的原因。

1753年,蘇格蘭海軍軍醫詹姆斯·林德發現此病與飲食有關,並經由英格蘭探險家詹姆斯·庫克進一步引證下。

發現飲用橘子汁、檸檬汁後,可治療和預防壞血病。

詹姆斯·林德(JamesLind,1716年-1794年6月13日),皇家海軍外科醫生(1739年-1748年),皇家海軍Haslar醫院醫師(1758年-1783年),是英格蘭衛生學的創始人,發起利用柑桔類水果和新鮮蔬菜治療和預防壞血病。

影響了預防醫學和營養學在戰士和水手中的發展,他還是《ATreatiseoftheScurvy》的作者。

病理維生素C參與細胞間物質的合成,維生素C不足會出現消化道、皮下組織和骨骼出血。

出血的部位在毛細血管,往往是生長發育迅速的部位,如乾骺端與骨膜下,這說明維生素C參與毛細血管內皮的營養和細胞間物質的合成。

病理學改變為在乾骺端毛細血管袢長入骨化區內有不規則的斑片狀出血點,妨礙新骨生成。

因出血使骨骺出現分離,嚴重影響了生長層的發育。

骨膜下出血可相當廣泛,使長段骨膜從骨幹上撳起。

壞血病--x光片檢查壞血病性佝僂病除有上述變化外還有軟骨柱的增生。

症狀維生素C缺乏後數月,患者感倦怠、全身乏力,精神抑鬱、虛弱、厭食、營養不良,面色蒼白,牙齦腫脹、出血,並可因牙齦及齒槽壞死而致牙齒鬆動、脫落,骨關節肌肉疼痛,皮膚淤點、淤斑,毛囊過度角化、周圍出血,小兒可因骨膜下出血而致下肢假性癱瘓、腫脹、壓痛明顯、髖關節處展,膝關節半屈,足外旋,蛙樣姿勢。

預防(1)選擇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改進烹調方法,減少維生素C在烹調中喪失。

人工餵養嬰幼兒應添加含維生素C食物或維生素C。

疾病,手術後,吸菸者、口服避孕藥後、南北極地區工作者均應適當增加維生素C攝入量。

(2)對症處理如保持口腔清潔,預防或治療繼發感染,止痛,有嚴重貧血者可予輸血,給鐵劑。

重症病例如有骨膜下巨大血腫,或有骨折,不需要手術治療,用維生素C治療後血腫可漸消失,骨折自能癒合。

診斷典型的壞血病具有明顯的症狀,診斷較易。

隱性與早期壞血病因缺乏特異性症狀診斷較難,應結合餵養史及其他檢查,作綜合分析。

餵養史和臨床症狀人工餵養嬰兒未添加含維生素C的輔食,或乳母飲食缺乏新鮮蔬菜或水果,或乳母習慣只吃醃菜等。

壞血病的好發年齡(3-18個月),結合前述某些非特異性症狀和餵養史,可提供早期壞血病診斷的線索。

如本病已發展到一定階段或晚期,可根據肢體腫痛、蛙形腿、牙齦及黏膜下出血等症狀診斷。

壞血病--骨膜X片肢體腫痛應與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蜂窩織炎和深部膿腫等鑑別。

這些病多見於單側肢體,並有局部紅腫與灼熱,全身症狀顯著,多有高熱、中毒現象及白細胞增加,均與壞血病明顯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少見於2-3歲以下嬰兒,且為遊走性,還有其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