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產後感染從正確護理開始|Mombaby 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 產後感染原因

孕產百科產後照護避免產後感染從正確護理開始2015/05/25護理產後感染產後照護醫院是提供治療的場所,但也容易聚集各種細菌,而產道在生產完後,是溫暖且潮濕的,受到感染的機率也相對提高,因產後的抵抗力及體力較弱,所以必須特別留意產後感染問題,以免疾病上身。

產後感染來源1.下生殖道:子宮頸、陰道、外陰部本來就存有厭氧菌,如鏈球菌、類性菌等,生產前,此類細菌在體內是平衡的狀態,因為生產造成受傷、失血、組織滯留等,使細菌快速生長。

2.腸道:存有大腸桿菌、革蘭氏陰性細菌、大腸鏈球菌,因產前不正常性行為、待產時消毒措施不徹底或產後衛生習慣不良,就容易受到傳染。

3.毒性較強的細菌:如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可能從檢查者或家屬的手、鼻、喉傳染。

4.醫療院所的環境:此環境的空氣、器皿、床單上可能沾有致病性細菌,若通風設備不佳,就容易感染。

5.配偶因素:若配偶本身有一些特殊的細菌,如淋病或梅毒,也是造成產後細菌感染的來源。

容易感染的原因王立文婦產科診所王立文院長提到,因為胎盤是直接附著在子宮內膜上,而中間沒有上皮細胞保護,所以較脆弱。

少部分有裝置內因性胎位監視器的孕媽咪,在裝置或醫護人員檢查過程中,也可能有把細菌帶到子宮或產道的危險。

若破水時間太早或太長(超過24小時)、待產時間太長,細菌就會沿著陰道上行性感染。

而生產過程中有組織、器官受到創傷,或使用手術、器械性生產,如產鉗、真空吸引器等,也容易造成產後感染,尤其產婦原先有貧血症狀,生產過程中若失血過多,就會降低抵抗力。

生產完後,少部分胎盤組織、血塊留滯在子宮內,形成容易引起細菌生長的病灶,這些都是產後容易出現感染的因素。

子宮感染症狀產後子宮若出現感染,其症狀會有疼痛感、發燒等,但在發燒前,一般會出現倦怠、噁心、頭痛、子宮部位疼痛、冒汗、畏寒、下腹部疼痛不適、陰道會流出量大且氣味差的分泌物等,有些人症狀不明顯,可能只感覺到熱潮紅。

若感染較明顯或進一步擴散至骨盆腔,可能會造成膿瘍,體溫就會飆高到攝氏39度以上,心跳也會上升至每分鐘110~140下,此類病患的局部症狀會更明顯,可能無法碰觸或非常疼痛。

假如膿瘍破裂或細菌從骨盆腔向上蔓延,可能會造成腹膜炎,出現腹膜炎則會使腸道無法蠕動、腸阻塞、上腹痛、腹部肌肉僵硬,甚至開始嘔吐、脫水、身體虛弱,伴隨著畏寒、盜汗等情形,此時必須立刻就醫治療,否則可能出現敗血症、休克,進而危及生命。

治療除了掌握產婦生命跡象,例如脈搏、血壓、體溫外,還要保持輸液平衡、觀察分泌物,做詳細的檢查、採樣、內診、血液以及細菌培養,並排除可能造成感染的因素,若出現血腫、膿瘍就必須做外科引流手術;有胎盤或血塊滯留,就要清除乾淨;感染嚴重時,必須以靜脈輸液抗生素治療,並給予心理支持;如果有敗血性休克,則更要特殊的治療,甚至送加護病房。

復原狀況若是一般子宮感染,只要即時治療,其復原狀況都會改善且良好,若較嚴重者,已有膿瘍、腹膜炎,則可能需要長期抗生素治療,若出現敗血性休克,就比較不樂觀,甚至有生命危險。

會陰感染症狀會陰部感染的症狀比較局部,主要是在會陰切開術的傷口上,典型的症狀為紅腫、疼痛或有滲出物。

有時感染是因為會陰部血腫所造成,可能在縫合過程中針頭扎到血管,或生產過程中撕裂到血管部位,又沒有即時注意,就會慢慢形成會陰血腫。

會陰血腫受到感染時,其部位不一定在會陰傷口上,可能在大陰唇的外陰部、會陰部旁等,若感染較嚴重者,可能會使傷口裂開。

有少數的會陰感染是因為淋病所造成,大多是因為發現新生兒的眼睛有淋病性結膜炎,才會考慮媽咪可能有淋病。

治療需做檢體採樣及細菌培養,確認後再以抗生素治療。

若傷口癒合不佳,有輕微裂開的現象,也必須等感染控制好才能縫合。

假如感染已經控制住,但還是有些微疼痛感,則可以使用烤燈促進血液循環,而已有感染性血腫的媽咪,則需要做引流手術來進行排空治療。

復原狀況生產過程所造成的四度裂傷(撕裂至肛門及直腸黏膜),即使有進行縫合,也有極少數產婦會出現感染的情形,或是因為便祕而造成四度裂傷再度裂開,甚至形成瘻管,此時必須控制發炎的症狀,等待約一至三個月,急性反應消除後再進行手術排除瘻管。

王立文醫師提到,一般而言,會陰感染後的復原情形大多良好,若有傷口裂開、感染性血腫的狀況,恢復時間會比較長。

乳腺炎症狀引發乳腺炎的原因,包含乳汁滯留、阻塞或乳頭皸裂等,造成細菌侵入,有時候是因為寶寶的嘴巴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